英宗赵曙接过望远镜,一只眼眯着看望远镜,王静辉看他拿反了,便上前给他调整过来。福宁殿虽然在皇宫中不算是很大的宫殿,但里面的空间也算得上是非常广阔了,王静辉让太监将福宁殿的大门打开,让英宗赵曙用望远镜朝宫外的院子中看去。不过英宗赵曙虽然听说这望远镜可以看到远处的东西,但心中也没有做好准备,对准宫外的院子里面一看,突然在眼中出现了一个士兵的脸庞,那张脸还宫灯的照耀下忽明忽暗,加上脸上的表情认真肃穆,倒是把他吓了一跳,手差点儿没拿稳。
兴奋的英宗赵曙立刻走下御案,朝宫外走去,福宁殿中的群臣不明白英宗突然到外面去是干什么,都跟着走了出来,只看见英宗赵曙找到在福宁殿外院子中站岗的那名士兵,仔细的朝他看看,然后哈哈大笑。除了王静辉以外,众人都对英宗赵曙古怪的行动给弄得如同坠入迷雾之中不解。英宗赵曙看到其他大臣对自己的行为不解,就笑着把望远镜递给其他人,让他们在院子中用望远镜四处看看,这宫外的院子可要比福宁殿那点儿地方可大多了,望远镜虽然不能调焦使其观察对象更为清晰,但其巨大的军事意义立刻被群臣所认同,尤其是郭逵更是如此,要知道在战场上早一点发现对方而做出防御,这能够挽救多少士兵的性命,单凭这一点就足够了。
群臣跟在英宗赵曙的后面回到福宁殿中,王静辉仔细大量着周围众人的表情,显然这次他把望远镜带来是正确的,原本他只是把望远镜做为后手地。因为他地白酒攻略给他自己的感觉是实施难度有些大。恐怕没有这么容易说服赵曙和群臣地支持,但没有想到今天晚上这么顺利。这实在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
当回到福宁殿中后,王静辉打开了那个小盒子,里面装着四个放大镜,他笑着对众人说道:“这个是微臣制作的放大镜。它虽然不能在军事方面有什么作用,但可以帮助朝中一些年龄稍长的大臣来阅读奏章,圣上正当壮年,自然是用不着这个,但也可以拿来用它鉴赏字画所用,这次拿过来也是给圣上添个乐趣。”
王静辉说完便把放大镜分发给个人,但他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福宁殿参加问对,走地时候还以为四个放大镜多了,没承想到这里后才知道自己带的少了。不过这没有什么关系,今天晚上虽然刚开头的时候是有点不顺利。但到所有人对王静辉都比较满意,这个放大镜虽然有意思,但在枢密副使郭逵的眼中远没有望远镜对他的吸引力大,看到放大镜不够分的,就对英宗赵曙戏言道:“圣上,这放大镜,臣就用不到了,不过这望远镜。圣上可要让给我!还请圣上能够多购买些以用于我大宋军队作战使用!”
郭逵的话也让气氛更加轻松了许多,颍王赵顼把自己的放大镜让给了司马光,这样就够分的了,这放大镜是很有意思,但王静辉就在赵顼的眼皮底下,等到下次地时候。带上蜀国公主不就什么都有了吗?赵顼想到这里,嘴角向上翘了翘。
英宗赵曙问道:“先生,这个望远镜价钱可是不菲吧?你所生产的玻璃茶具好倒是好,不过就连朕用起来都心疼,我看这望远镜关键之处便在于这两片玻璃镜片,制造它们可是花费了你不少工夫吧!”
王静辉笑着说道:“微臣可以瞒过天下人,但不敢瞒圣上!现在市面上一套品质最次的玻璃茶具的售价也不会低于八百贯,就是这样仅供应汴都使用都还被抢购一空!私下买到玻璃茶具的顾客很多都不是自己用,而是转手贩运到南方江浙一带,那里的富商可以竞价出到一千五百贯!”
枢密副使郭逵听后感到大吃一惊,他也知道最近兴起的玻璃茶具价格高昂,他家里就有一套,但那是下属恭喜他升官坐上枢密副使的位置,而送给他地,没想到就这么几个小玩艺的价格会高的离谱。看这望远镜上所装的镜片就算是制作起来不费劲,但这玻璃烧制可是要大大的费钱,这样的高级货,想必不会很便宜,估计要是大规模地装备给军队,那这笔费用也会让皇帝知难而退。想到这里,他偷偷看看别人,发现除了英宗赵曙父子脸上还挂着淡淡的微笑外,旁边的韩琦、富弼、司马光的脸上可能是因为玻璃茶具的高价,都显出了失望之色。
“看来就算皇帝有心买来装备军队,在价格上也会使韩琦等人阻止这么做,没有韩琦的点头,皇上也会考虑考虑的。”枢密副使郭逵心中暗暗失望的想到。
王静辉也看到了其他人失望的脸色,心中偷偷的笑,不过他也看到了英宗赵曙父子并没有因为王静辉说贵而和其他人一样露出失望的神色,还是笑着看他说话,心中移动便明白过来:当他去年刚来汴都开封拍卖玻璃杯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赵顼兄妹的真实身份,就曾经告诉过他们玻璃杯是不值钱的,拍卖玻璃杯不过是给自己弄钱花的同时顺便戏弄一下辽国商人。
“真是失策啊!原本想用这东西来讨人情,没想到当时一最快把底牌漏给人家了,这么便宜的东西拿来做人情,这人情做的可就大大折扣了!”王静辉心中有些懊悔的想到。
这也只是在他心中一闪而过,他还在继续说道:“这望远镜的秘密就在这首尾两块玻璃镜片上,虽是耗费很少,但这磨制加工的过程却很复杂,需要时间。”
英宗赵曙听后没有问这望远镜值多少钱,而是问道:“先生,你的玻璃作坊制作的玻璃茶具都卖在了大宋吗?”
王静辉心领神会,说道:“我大宋虽然富人极多,但我却不想把这玻璃茶具等用玻璃做成的物件卖给大宋人!玻璃作坊所产的货物有四分之三是卖到辽国去了,如果不是去年大宋和西夏边境有些不太平,我想我是不会把一件玻璃器物卖给大宋人的!”
正文 074章 心事
众人听了后,第一想法便是:这个才子莫非是疯了?怎么舍近求远有钱不赚?司马光好奇的问道:“改之,你为什么要把做出来的玻璃器物全部都要卖给辽国人呢?”
王静辉听后微微笑道:“因为这些玻璃器物根本就不值钱!”反正英宗赵曙父子都已经知道了他的底牌,索性就自己交代了吧。
殿中众人听后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该怎么说王静辉好,不过除了郭逵外,其他人心中差不多都多少已经有些明白王静辉这样做的原因了。郭逵虽然不知道王静辉为什么这么做,但他现在最喜欢听到的便是玻璃不值钱了,毕竟这望远镜片虽然磨制上很是费力,但其材料玻璃不值钱,想必这望远镜也不会贵到那里去吧。不过他还是很好奇的问道:“改之,为什么不卖给我大宋人呢?”
王静辉笑着说道:“这玻璃说的简单点就是用沙子烧制成的,外人不解中间的诀窍才使得玻璃器物如此昂贵,我正是要把这没有什么价值的玻璃高价卖到辽国和西夏去,来用他们的钱开书院、办《梅雪》、多资助一些我大宋家境贫寒的子弟读书、给贫苦百姓施药……这些钱可都是玻璃器物赚回来的。当然如果有需要的话,我可以一夜之间让这玻璃器物变得如瓷器这么便宜,那辽国人现在花上上千贯买的一堆只值几贯钱的东西,那时会有什么表情?比如现在要制作望远镜,把人工磨制镜片的费用刨除。这两个玻璃片也不过就是十几文铜钱而已。郭大人如果有心将这望远镜装备到我大宋军中,这价钱自然好说!”
当初颍王赵顼兄妹去徐氏珠宝行来竞拍那只玻璃杯。就是为了给赵曙祝寿用地,王静辉最后白送给他们一只来成全他们地孝心,英宗赵曙赵曙自然曾经听赵顼说过其中的原委,而王静辉后来与徐氏合开玻璃作坊也确实做到了。虽然价格还是比普通瓷器高得离谱,但赵顼兄妹也相信他可以将玻璃杯地价格降到谁都可以使用的地步。再加上王静辉给他们的印象虽然是商人,但心中并没有太看重金钱,要不然也不会在雨灌汴都之前他一口气捐出三十万贯拉疏通汴都沟渠了,所以当王静辉说起这些玻璃器物价格的时候,英宗父子并不担心他会趁机敲竹杠。
相反英宗赵曙也知道王静辉之所以提起他不在大宋领土上大规模销售玻璃器物地时候,也认识到他话中的意思了,其实王静辉每次向他们进策的时候,都多多少少提及要发挥大宋在商业上面的特长来打击敌国。这种策略在以前是没有人去想到这个方面的,谁也不会认为在战场上相互对抗了百年的老对手会在财货贸易面前倒下。而经过这么长时间以来王静辉不断的阐述其那套“经济理论”后,就是谎言也会让北宋的高层统治者动摇其思想,更何况王静辉每次出策论的时候都说的有理有据,让人无法辩驳,实行起来简便易行有效,就算不成功也会是大宋捞到不少好处,正更让英宗赵曙父子非常佩服。
到目前为止,王静辉也认识到他自己想要凭借个人力量来使宋朝摆脱历史地宿命。这种做法是不现实的,但他也认识到靠自己与颍王赵顼特殊的关系,不断的去影响高层统治者的治国决策,这是条看似可以走通的道路,也是最有可能达到目标的途径。所以在他和那些“历史名人”会面的时候,当然要借机来兜售自己地看法。让这些国家统治者能够多一种选择。纳粹魔王曾经有句名言:谎话说了一千遍就变成真的了。王静辉也认为这么说也有道理,这样做的效果现在看起来还算是不错,至于宋朝今后会走向何方,他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政治家,他不会知道答案,但他认为这样总比重复历史哪条老路要好的多。虽然自己的经济理论是一塌糊涂,但其观念终究要比王安石那个老家伙要稍微强上那么一点儿,给现在的英宗父子多吹吹风,也好给他们打上一针防疫针,能够明辨一些最基本地东西。
相似小说推荐
-
征战天下 (雨过天晴) 圣龙历七五三年绝对是一个多事之秋,先是呼兰人的南侵;然后是皇帝萧纪驾崩,引发圣龙大危机;危机中风雨乘势崛起,智...
-
天下节度 (克里斯韦伯) 架空历史小说:节度使:唐代外臣之首,掌总军旅,颛诛杀。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反复无常的枭雄,流民,乱世,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