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远山站在远芯大门口,满脸的笑意,冲着老远就下车,然后几乎是小跑着上前的郑振川远远地伸出了手。
郑振川的头发已经完全染黑,整个人看起来精神无比。
“莅临?这么抬举我?”郑振川右手和苏远山紧紧地握着,左手却用力地拍了苏远山的肩膀上:“走走走,不墨迹。”
“嗯,不墨迹,大家伙都在等你呢。”
两人说话中便直接进入远芯行政大楼,顺着电梯一路到顶,然后直达楼顶花园。
先一步抵达楼顶花园的众人纷纷起立,一时间掌声不断。
郑振川拱着手,满脸都是笑:“诸位诸位, 可别客气……”
——郑振川今天是以特邀友商的身份来参加远芯执行董事会, 并不是要成为执行董事, 毕竟宏芯的性质比较特殊,而且今后会更加特殊。
而之所以邀请他,自然是因为远芯本质上,还是一个半导体企业。
……
招呼着郑振川落座后,苏远山望向众人,笑呵呵地道:“我们就长话短说,今天主要还是讨论半导体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当然,既然邀请到了郑总,那肯定是要先听听郑总讲一讲,宏芯是怎么办到的,今后光刻机的技术发展路线和进度又是如何——郑叔,我们可都是眼巴巴的等着你们呢。”
苏远山说着便做了个请的手势。
郑振川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又轻轻地呼了口气。
他当然不是紧张什么的——这里在座的人每个他都认识不说,有好些位还是长年累月打交道的。他长嘘一口气,只是为了表示感慨。
“大家都知道,收购asl不是我们两家说了算的。”
众人纷纷点头。
“所以针对asl的收购,也是一次针对未来的光刻机领域,或者说半导体上游产业的一次洗牌和势力以及蛋糕的再分配。”
“所以,过去半年,上面一直在讨论蛋糕怎么分。”郑振川再次一叹:“大家也都看到了,宏芯的股权架构发生了变化。Intel,星海,AMD同时入股了我们。”
这时李明柳问道:“那现在你们和asl在euv上面有两套方案,今后怎么分配资源呢?”
“设计方案虽然是两套,但理论基础是一样的。接下来我们会对两套方案进行融合,最终整合出一套可行的euv路子来。”
“目前asl的euv到什么程度了?”
“比我们快两个版本,但他们没有钱做后续的跟进了。”郑振川微微一笑:“这也是我们最终能够完成并购的基础——而且根据目前我们和asl双方团队的前期沟通来看,我们的某些方案应该可以完成补充。”
“那……之前asl和老美签的协议呢?”
“重新签,就euv而言,到百分之三十五。”
李明柳看了一眼苏远山,继续问道:“那……euv亚联呢?我们花了这么多钱……”
“我们搞了十年东亚半导体联盟,目前的主要成就还是体现在duv领域,euv的产业链并没有成型。”郑振川含笑望着李明柳:“当然,最重要的是,无论是目前的国际形式也好,还是技术优势也好,我们还无法办到真正的把西边完全排除在外。”
苏远山也点头附和:“或者说,排除在外的代价太大了,大到目前我们有些承受不起。”
——这才是他下决心要推动宏芯收购euv的真正原因。
他不敢赌,欧美半导体行业不敢在euv上下重注——要是真把西方憋急眼了,用上当初冷战的思维来搞euv,那宏芯到时候就真只有干瞪眼了。
——无论东亚三国现在看起来多么的融洽,但那两家是绝对不可能把前途命运完全捆绑在大陆这边的,最起码现在不是。
那么最好的方式还是重新来分蛋糕。
还好的是,euv不比其他设备,不是一个只要有设备和零部件的工业能力就可以造出来的“机器”,设计能力和设计智慧甚至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因素。
国内的宏芯之所以能够崛起,从本质上还是因为释放了设计能力,然后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最终成为了整合市场上的霸主。
郑振川最后笑道:“不管怎么说,这对半导体行业而言,是件好事。”
第1013章 星辰大海脑机互联
下午的会议,郑振川就没有再参加了。
但远芯对半导体行业的讨论仍然在继续。
“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在和Intel比工艺,截止去年,我们都已经走到了成熟的45n节点上。”张汝金戴上了老花镜,瞥了一眼手中的文件,脸上是不甚唏嘘的感慨:“不得不说,Intel还是很厉害的,我们每次有领先,他们总是能够及时的追上来甚至还能反超。”
“摩尔定律就是这么实现的。”苏远山笑着补充了一句。
“是啊,但今年我们可以提前一大步了。”张汝金笑呵呵地望向众人,但主要的视线还是停在苏远山的脸上。
毕竟,这与会的多人里,还是苏远山对半导体工艺理解得最深刻。
“最迟年中,我们就可以推出基于22n的fi工艺,把晶圆的晶体管密度再上一个台阶。而且我们目前的de技术已经成熟,目前正在向sadp技术转移,从技术的角度,是可以支撑我们的工艺在duv的条件下把制程继续往下探,或者说,等效制程往下探。”
de(double exposure,双重曝光),sadp(self-aligned double patterng自对准双重成像)
“如果Intel跟不上,那这将会是一次巨大的领先!”张汝金红光满脸,终于忍不住有些激动起来:“制程进入到22n之后,fi将会是唯一的选择,最起码目前是。”
在场的众人并不是每个人都对半导体工艺有理解,见到身边的周小慧露出迟疑的神色,苏远山就轻轻咳了一声,笑着替她解释道:“目前的电脑芯片一直采用osfet结构,嗯……准确的说,是npn结构……”
见周小慧还是有些不懂,苏远山便放弃了解释,直接道:“反正就是,我们以前所说的制程就是指的osfet结构中的沟道长度。沟道越短,电阻越小,性能越高,同时晶体管密度也就越大,所以才要不断提升制程。”
“哦?然后呢?”
“然后就是如果还是沿用以前osfet结构的话,当沟道长度越来越短,譬如22n之后,源极和漏极之间也会越来越近,电场也越来越近。”苏远山说着伸出双手靠近,然后把自己的笔记本放在手上:“我的两只手就是源极和漏极,电流从源极流入,漏极流出,并产生电场,当它们距离过近,就会干扰到上面的栅极,从而漏电——我们把这个效应称为短沟道效应。”
“而fi结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诞生的,甚至还因为它的结构是把晶体管竖了起来——譬如我竖起了手掌——从而可以获得更高的晶体管密度之外,还能很好地解决短沟道效应。所以,从目前来看,22n是今后高性能芯片是否采用fi结构的一个分水岭。”
“等效制程呢?”
“等效制程就是,在fi结构下的晶体管数量,按照osfet结构来算的话,需要多少的制程才能达到。譬如一个芯片采用fi结构,有100亿个晶体管。用osfet结构的话,要达到100亿个晶体管,沟道长度需要缩短到14n——于是我们就认为这款芯片的等效制程是14n。”
“懂了吧?”苏远山目光灼灼地看着周小慧。
周小慧抿嘴一笑:“不是很懂。”
苏远山:“……”
对面的一群人便乐了起来,丁垒一边笑着一边打趣道:“感觉梦回90年的课堂。”
“好吧,反正只需要知道这个工艺很有意义,十分有意义。”
“那能拿北极星么?”周小慧眨了眨眼,好奇地问道。
然后众人便齐齐地望向苏远山。
北极星已经开了两届,而且和当期的诺奖装车率极高,这一下就拉高了北极星的“逼格”。
但让人有些觉得遗憾,或者说感慨的是,北极星的规格越高,影响力越大,那就意味着……国内的机会也就越少。
最起码就目前而言,这是事实。
如果说唯一有希望的,可能就是远芯体系下,在这十几年中诞生的成果——但远芯毕竟是企业,哪有那么多伟大的贡献?
大家数来数去,发现站在公平的立场上,发现除了苏远山,富士雄,席小丁这三人分别在物理,闪存,以及人工智能领域有巨大贡献之外,就目前而言,可能就只有提出了fi结构的唐文杰了。
毕竟,唐文杰此前已经获得了ieee的固态电路奖以及paul rappaport奖——这两个奖,都是颁给有“杰出贡献”学者的。
苏远山一怔,随即一摊手:“别看我……我说了也不算……不过我个人认为……师兄还是有资格的。”
说着苏远山看了一眼张汝金,又补充道:“并且我站在一个工程师的立场来说,我认为提出理论和实现工艺同样重要。”
张汝金听了后含笑点头。
——他当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在厂里忙得不日不夜的梁孟松。
……
“好了,我们进入下一个议程。”
在结束完半导体的议题后,苏远山直接掌控会议进程,这一次,他目光望向了席小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