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风百艺系统 (洛邑三十六朝)
- 类型:都市重生
- 作者:洛邑三十六朝
- 入库:04.13
一直,到了最后一项非遗作品。
陈斌和蓝菲儿再次回到了舞台上。
陈斌有些感慨的说道,“接下来的这个非遗作品,可以说是华夏文化的代表之作,也是华夏电影的开山鼻祖,那就是在1905年,由京城的丰泰照相馆拍摄并在前门大观楼放映的华夏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定军山》。”
蓝菲儿笑着说道,“接下来,就让我们进入电影《定军山》的非遗世界!”
一小段《定军山》的片段,让大家一下子就来到了清末明初的那段时间里,谭鑫培先生作为华夏京剧界的泰山北斗,为华夏的电影业开了一个头。
一阵熟悉的锣鼓声,舞台上出现了两位武生演员,同样都是《定军山》中老黄忠的扮相。
这两位,正是谭门第六代和第七代的传人,谭笑曾和谭政岩父子俩。
两人在舞台上来了一出“黄忠战黄忠”的好戏,手中的长刀不断的飞舞,别看谭笑曾先生已经快七十岁了,但是,在舞台上的精气神一点都不比儿子差,而且闪转腾挪之间,腿脚依然非常的利索。
“这一封书信来的巧,
……”
一段耳熟能详的唱段,谭氏父子二人唱出来,如同一个人一般,不但声音没有差别,就连身段,都是一模一样,不愧是谭派的嫡传,这功夫,绝对是一点一滴积累出来的。
三分钟的表演,让台下的戏迷们看的是直呼痛快,也让那些从来没有接触过京剧的观众们,也是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
最后,两人同时一个帅气的亮相,获得了全场观众的满堂彩。
穿着黑色长衫的林桐,缓缓的走了出来。
“1905年,谭鑫培先生信步《定军山》,京剧迈出了第一步,于是,京剧的魂在电影世界中留芳百年,国粹京剧为华夏电影注入了胆与魂,如今,不但华夏的电影已经赶超世界市场,而且我们的国粹京剧也走上了国际舞台,轻哼一曲老调,对话整个时代,曲终人不散,让我们再唱一出《定军山》。——”
谭笑曾先生和谭政岩都离开了舞台,舞台上只剩下了一身黑衫的林桐。
让台下那些年轻人发出低声尖叫的是,舞台的另一侧,出现了一个DJ台子,上面站着的那个人,是一位穿着火辣的女DJ。
一旁还有一整套的乐队,吉他,贝斯,架子鼓,键盘,应有尽有,让大家仿佛置身于迪厅一样的感觉。
这种视觉冲突极强的对比,让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们都不由皱了皱眉头。
虽然大家口口声声的说着,“潮起华夏”“让非遗潮起来”。
但是,忽然把DJ台都搬到舞台上,而且还是一位身材火爆穿着火辣的美女DJ,着实的让不少人有点异样的感觉。
不过,当音乐声响起的时候,节奏感极强的电音,让不少人都跟着摇晃了起来。
林桐忽然一张嘴,让所有的人都是目瞪大口。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天助黄忠成功劳,
站立在营门三军叫,
大小儿郎听根苗,”
同样是这么一段经典的唱段,配合着电音的效果,让现场的不少人都有一种错觉,好像这样唱起来,更有味道啊!
电音版《定军山》。
这是林桐第一次尝试将京剧唱段和现代乐器融合在一起。
《定军山》的这一段唱的节奏就非常的有力,所以在经过和电音的融合之后,竟然有了一种相得益彰的感觉。
用网友们的话来说,那就是“太上头了”。
“以后去迪厅,要是没有《定军山》,老子就不去了!”
“没错,连《定军山》都没有,你们也好意思蹦迪!”
“完了,我觉得今后所有的酒吧和迪厅,都会放这首《定军山》了!”
“不行不行,太洗脑了,我已经开始忍不住要蹦起来了!”
“燥起来吧,小调皮们!”
……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兵交。”
电音,乐队,胡琴,中外结合,竟然让人没有给人任何的违和感,仿佛这些乐器本来就可以一起演奏似的。
而且这一段,更加的洗脑,更加的节奏感十足,现场镜头扫过,已经有不少年轻人举起自己的双手,开始随着音乐节奏摇摆了起来,就连周围从来没有去过迪厅的人,也跟着学了起来。
这就是迪厅的文化,就算你没有去过,当你去过一次之后,你就会成为老手了。
“桐哥牛批,一看就是迪厅老炮了!”
“桐哥,一般都在哪家迪厅啊,到时候咱们去偶遇一下!”
“ix,fix还是啊!”
“林下梧桐:我没去过,我不知道,别胡说!”
“我去,活捉桐哥一枚,摸一下,长高高!”
“弹幕惊现桐哥身影,否认自己去过迪厅,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桐哥真是可爱,看自己的表演,还要发弹幕解释,做明星,真难啊!”
林桐在家里,正在看央视六套的《非遗焕新夜》,当看到大家都认为他天天跑夜店,是一个老炮的时候,吓得林桐赶紧自证清白。
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林桐最后的这个表演,获得了年轻人的一致好评,虽然也引发了不少非议,但是在“非遗”的面前,任何的“非议”都是纸老虎。
第一百八十七章 总决赛第一轮《大田后生仔》
央视六公主出品的“潮起华夏——非遗焕新夜”在林桐的一首电音《定军山》中落下了帷幕,收视率竟然力压同时段的所有综艺节目,排在了第一名。
而在家中的林桐,也收到《歌手》节目组的通知,总决赛分为两期节目,第一轮,规定歌曲范围,最终选定的是,方言。
也就是说,总决赛的第一轮,所有的歌手都需要唱方言歌曲。
其实,这对于专业的歌手来说,并不算难,因为在音乐学院的时候,所有的歌手都要去学一种音乐,就是粤语歌曲。
几十年前,在内地的文娱还没有起色的时候,港省不论是电影还是音乐,都已经站在了亚洲的最顶端。
虽然这些年来,港省的文娱已经基本瘫痪了,但是粤语歌曲依然是一颗屹立不倒的参天大树,无数的经典歌曲,永远都不会被人遗忘。
华夏的方言歌曲,流传最广远的就是粤语歌曲了,想必这一次总决赛的第一轮,就要变成粤语歌大赏了。
这一期的突围赛之后,《歌手》的官博上也更新了总决赛的赛程。
当大家看到第一轮是方言歌曲的时候,不少观众都是大呼过瘾。
“粤语歌要来了,哎呀,厉害了,之前的比赛中,只有两首粤语歌和一首英文歌,不过瘾啊!”
“对了,英文歌算是不算是方言呐!”
“应该算吧,我听不懂的都应该算方言!”
“说的有道理!”
……
忽然,林桐看到自己的微博上,有一条消息被大家顶到了第一的位置上。
“桐哥你好,我看到这次总决赛的第一轮,要用方言表演的时候,我就忽然想到了我的家乡。”
“我是一个胡建人,我住的地方叫大田,是一个小县城,我很早就出来打工了,不过这些年我回去的时候,虽然发现我们大田越来越好了,但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我们那里的年轻人,尤其是小孩子,现在基本都不会说大田话了,让我感慨生活更好的同时,也有些不习惯。”
“我觉得方言其实就是我们每一个地方出来的人的根,我是华夏人,但是我在华夏其他的地方,如果能够听到大田话,我会瞬间感觉到很温暖,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是一个在外地打拼的人心中的一份净土。”
“但是如果没有了方言,全华夏的人都是说着普通话,感觉总是少了一点什么。”
“我不知道桐哥会不会我们大田话,如果会的话,希望你能为我们大田写一首歌,我也觉得有些冒昧,但是我相信桐哥的实力!——一个在外打拼二十年的大田中年人留。”
这一段留言情真意切,引发了林桐微博上大量的粉丝关注,很快,几十万的点赞和上万条的评论,彻底的让这条留言火了起来。
“哎呀,我也是觉得现在这个时代真的很好,但是,我还是怀念小时候的那种纯真,说着家乡话,是那么的舒服,现在一张嘴,都是普通话,显得好像太过于正式了,亲人之前也感觉有些隔阂!”
“对,尤其是回到老家之后,一张嘴,就习惯用普通话,但是看着父母有些尴尬的表情,我觉得我好像做错了什么!”
“别看我在外地工作了这么多年,一嘴的普通话,但是我回到老家之后,一进村,自动就变回方言了,就是这么神奇!”
“对啊,平时在工作中,一点方言都说不出来,但是一回到家,我连一句普通话都不想说!”
“我们公司的老总,是个女的,平日看着很高傲,也很严厉,但是有一次下班之后,她给我打电话安排工作,忽然旁边好像是她的妈妈叫她,我们老总直接一句方言回答,却忘了我还在听着,那一瞬间,我感觉到这个老总也并不是那么的不接地气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