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老成,声线偏粗,两耳外扩,浓郁的台词腔,作为演员而言,先天条件并不突出。
但他身上那股子桀骜、清高、倔强的性情确实像大院窑里烧出的特色鲜明的砖。
他接的戏大部分偏硬,身上柔和的部分似乎先天性营养不良…
不过,早期他愿意挑战自己,挑战自己塑造角色的弱环部分,例如陈惠义、溥仪、李莲英,还有程蝶衣等角色——当然,程蝶衣没能演成…
没什么用,还是张一谋懂他,《红高粱》,一部真正意义上具有姜闻辨识度的作品,骨子里的那种桀骜、孤高、生猛、野性的荷尔蒙因子得以充分地挥洒。
土匪余占鳌身上那股粗粝、匪气、侠肝义胆被姜闻诠释的有声有色,基本上还原了莫言书里人物的样子,也奠定了姜闻日后的表演风格。
吕潇然找他,就是看重了他身上的那股子生猛劲!
他知道姜闻不愿意接重复的角色…
姜闻自己说过:不是钱的事儿,我觉着没意思。
《解救吾先生》肯定是个好剧本,华子这个角色,他也感兴趣…
问题来了,人家吕潇然似乎不太愿意让他更多的介入电影工作,只让他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
那有什么劲?
那天回去后,他就把剧本扔进了剧本堆了,但是,始终放不下…
总觉这么好的角色被其他人演了,不甘心…
憋了两月,吕潇然始终不给他打电话!
那怎么办?
打听清楚他在东二环这边拍戏,直接杀了过来…
……
到了酒店,看到一群人道别,姜闻有点懵,问:“你…你这是杀青了?”
“嗯,昨天吃了顿杀青酒,姜闻老师,您先坐,我让服务员送壶茶!”
大概过了三分钟,吕潇然端了碗面条出现在姜闻的视线…
“不好意思,我还没吃早饭…”
姜闻摆了摆手:“你吃你的,不用管我!”
吕潇然拿起筷子,开始吃面…
姜闻看了看他,然后问:“我记得你这戏是上个月开机的吧?”
“…差不多。”
“怎么会这么快?”
“…这部戏是低成本喜剧,90分钟,全靠台词推动剧情,场景也就是个小超市,拍起来比较简单…”
吕潇然解释了一下。
“那也太快了,一个多月就杀青了?”
“没到一个月,27天拍完,我们准备八月上映!”
“那你怎么保证电影的质量?”
吕潇然停了下筷子:“…我们拍电影之前就已经把所有的分镜头做好了,演员也都挑的最合适的,既有经验,也有演技,剩下的事情就是按照制片组指定的拍摄计划办事…”
这个是大部分剧组的工作流程:
总制片表出炉后,会制定出详细的拍摄计划,具体到每一天的工作量,也叫通告单。
通告单会标明拍摄顺序、场次、场景、涉及演员、所需服装化妆道具、情节等等。
按照规定,一天拍多少镜头,好莱坞一般会把拍下来的镜头交给制片人审核,内地剧组是都导演中心制,拍完检查一遍就算完事。
吕潇然很喜欢这种规定,按规矩办事,才能让每件事有具体的流程可以走!
姜闻摇了摇头,显然对这种回答不感冒:“你还是没说这么短的时间,电影的质量怎么保证!”
“这叫工业流程,剧组就应该这么干!”
“那电影质量呢?”
吕潇然再次放下碗:“姜闻老师,我是那种特别讲规矩的人,也是做事很有计划性的电影人,我在筹备剧组之前,就会把所有考虑到的东西都会提前考虑好,剧本、台词、演员…这样,电影拍出来至少是达到我的目标线的!”
“那美术和道具呢?”
“什么?”
“我问你剧组的美术、道具怎么办?”
“…他们自己负责啊,我从来不知道导演还要学道具?”
姜闻冷冷道:“我做电影,所有的细节我都要考虑到位,包括每一个演员的妆容…”
吕潇然干脆不吃面了:“但是你的审美不一符合观众的审美,专业的东西为什么不交给更专业的人去管?”
“我拍电影是因为我自己喜欢,观众喜不喜欢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话说得好霸气!
“…电影是大众艺术,你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想法,一部电影,如果观众不认可,我宁可不拍!”
“那你拍电影有什么意思呢?”
“那你只顾取悦自己,观众不喜欢的话,投资人怎么办?人家花钱请你做电影…”
吕潇然接着道:“好电影的定义是什么?很多人喜欢,还是某一些最高档的人喜欢?”
“我始终认为,大多数人叫好,就是好,因为这是集体智慧,而这一智慧提高的方法与方向最终还是落在既有远见又有实力的人身上。因为只有他们有能力做到。”
姜闻被噎了一下,但还是道:“商业片是小孩电影,没有意思!”
“您觉得没意思,那就没意思吧…”
懒得接着往下聊,吕潇然甚至都不想提《解救吾先生》…
姜闻根本不可能安安稳稳只做一个演员,除非他不喜欢这个戏,纯粹当做应付!
但这种可能性不存在,他要是不喜欢,单纯冲着片酬,根本不可能三番两次来见吕潇然!
第177章 签个新人(3/6)
其实,不管吕潇然跟姜闻见几次,结果都一样!
他俩对电影的认知不同。
吕潇然当然愿意承认电影的艺术性,但是商业因素才是支撑电影发展到今天的最主要原因——没钱赚,谁踏马投资电影?
他也愿意承认姜闻的电影有一批死忠粉,而且他们固执的认为姜闻的电影是华语电影里面最独特的,还说什么‘珍惜姜闻吧,整个华语电影圈找不到第二个了!’
哪照这个理论,是不是毕老师也可以一战?
你也找不着第二部 《逐梦演艺圈》…
其实,在《让子弹飞》之前,姜闻的是影视圈几大最坑投资人的华语导演之一有人把坑的程度做了个排名,姜闻貌似是第二名还是第三名。
影视投资的逻辑,跟创作逻辑是不一样的。
不是说,好作品就一定有钱赚。
一要看拿票房的能力,二要看省成本的能力,三要看缩短投资周期的能力。
这个大家都懂的,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肯定要看收益率,还要看投资年限,以及看管理费的比例。
姜闻大概是坑投资集大成者。
他对艺术的坚持,或者说对自己私欲的偏执,让他不管什么投资人,都不能让他妥协…
他有现场改剧本的恶习,跟王佳卫一般。
在拍《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投资人对片子要求颇多。要有美女,要有性,要有各种商业元素!
姜闻全都满足了,然后片子出来,大家都说看不懂。
吕潇然不太一样,他就认为电影首先是大众传媒,看得懂是第一要素,然后才是加隐喻、夹私货…
一部电影只要院线,面对的就是数以千万级计的观众,真正想要在电影里找到意义的不多——生活的道理,我们都懂…
还有,姜闻说他对电影每个工序都要过问,这个让吕潇然有点惊恐…
其实,国内很多剧组都这么干,问题来了,当导演的审美跟不上时代了怎么办?
比方说有的导演脱离生活,他所认为的贫困生活就是几十年前的认知:什么用脸盆盛饭、骑马赶路…
或者拍一段他认为的时尚:秧歌表演…
这样的桥段,不胜枚举。
即便是冯晓刚,《只有芸知道》,两个北京土著,一个文工团退役,一个八大院子弟,新西兰,相遇相爱到结婚,一起开餐馆,经历了意外流产,收养流浪狗和餐厅火灾,最终女主因病去世,男人带着骨灰帮女主圆梦,并努力生活下去的故事。
这样的电影,哪怕风景再优美,也很难让现在的观众产生共情情绪…
因为时代变了!
没几个人感动,除了导演自己…
……
姜闻走了…
估摸着这是两人最后一次见面。
也好,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人,硬要凑在一起工作,最后谁也没法说服谁。
何必呢?
有点遗憾,但吕潇然也松了口气,立刻让曾广贤给王志闻发了邀请…
冯元征…
名气上差了点!
《夜店》杀青,制片人一算总账,卧槽,才花了400万…
嗯,剩下的20万就算进之后的宣传经费。
黄博跑去拍《斗牛》去了,临走前,跟吕潇然说了‘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
管唬拍戏出了名的慢工出细活——至少电影如此!
徐争急着回家看女儿…
杨青则回去做后期…
都很忙,就连吕潇然也买了几本关于三国的书籍,研究起了孙策…
罗贯中明显是蜀汉粉丝,所以,大笔墨集中在了蜀汉集团,孙策…不重要!
整部《三国》,就出场四次。
看他的言行,就知道此人的性格:潇洒不羁,风度翩翩…
相似小说推荐
-
影帝之巅峰演技 (玉米骨头) 起点VIP2020-03-07完结总推荐数 3.99万巅峰的演技,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一个拥有如同鬼魅附体般表演天赋的演...
-
都市之特种兵王 (风灵幻想) 红薯网VIP2020-03-01完结总字数:97.94万 点击:1.97万他是兵王中的王者,战场中的死神。为了保护战友的妹妹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