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回80当大佬 [校对全本] (浙东匹夫)


  叶纨连忙不着行迹地踱到柴大使侧后方,轻声说:“顾骜目前很得基老赏识,应该是真心当关门弟子调教的。他还说只干到退休,把这一届博士生带毕业。顾骜之后,不会再招生了。”
  柴大使毕竟是日理万机的,没有提词器的情况下当然不会注意到太多细节。
  何况外交部里对顾骜最近去过伊拉克的事情,知情者也是极少几个,驻美这边的人,都是不了解真实使命的。(叶纨知道,因为她是带话的)
  所以叶纨就扮演了提词器。
  柴大使听完,这才肃然抖擞了精神,再看顾骜时的眼神就完全不一样了。
  至于其他级别更低、更不明真相的外交官,就更加肃然起敬了。
  “小顾同志,真是后生可畏啊,今晚你可要陪令师吃好喝好。这边的小型除夕文艺汇演,基老可能看不上,但你可要当好解说啊,节目大多是我们工作人员自己出的。”柴大使亲切地与顾骜握手。
  随着领导客套完后,场内氛围立刻活跃了起来,其他级别不那么高的人也开始互相与顾骜甚至教授攀谈。
  很快有女外交官注意到了顾骜的面貌和衣着,然后若有所思,回去拿了一张《华生顿邮报》,确认几眼后惊呼道:“啊,原来就是你!小顾同志,《华生顿邮报》上拍到的这张白宫北草坪上、总统就职典礼的观礼台照片上,这一桌,跟基老和布热津斯基顾问坐同一桌的,就是你吧?”
  “哪里哪里?是么是么?哎呀,还抬手挡闪光灯了。这张照片应该转发给新华社啊。”
  “诶,对了,前几天多米尼加大使馆的人来带话儿,说是有意与湾湾断交,好像隐约透出来的口风,就是因为乔治敦的华尔士外交学院、所代表的学界风向变了吧?”
  这番羡慕嫉妒但不恨的窃窃私语,传到了柴大使耳朵里,他也敏感起来。
  “新闻联络处的人呢?对了,小叶,你赶紧找美联社,把这张照片的原片要来,马上!一会儿给国内发贺电的时候,附上传真。”
  “好的大使,我马上联系。”叶纨严肃地立正,领受了任务。
  一切忙完,已经是中午11点多了,对应国内时间是深夜11点多。
  大使馆的新春贺电开始发布,照片和大篇文字材料影印件则用传真。
  另一边,邓秘书的私人拜年电话也。


第295章
  各界人士代表欢聚一堂,热情洋溢地观看着央视主持的春节联欢晚会。
  台上红歌盎然,台下欢声笑语。
  时间已经临近午夜,一位真·德艺双馨的前辈艺术家登台,带着一个30来岁的徒弟晚辈,用脆亮的嗓音歌颂祖国,晚会也进入了高潮。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
  随着最后一首红歌唱完,老艺术家们还未下台。央视播音员、新中国第一个男播音员、晚会主持人赵老师,就拿着一张刚刚到手的提词纸,步履从容地走上台去。
  按照原本的晚会节奏,赵老师应该和刚表演的歌唱艺术家们客气赞美几句,然后公式化地宣读一批“XX人民发来贺电”。
  “下面宣读一条来自我国驻美大使馆发来的新春贺电,以及随电喜讯……”
  赵老师那浑厚熟悉的嗓音,带着欢欣鼓舞的喜气,字正腔圆地念起来。
  电文里,自然提到了某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驻美使馆一起参加庆祝活动、一并联署贺电。
  满场掌声,热情洋溢的氛围更浓厚了。
  央视的摄影师连忙把镜头转向几个在场的领导,把珍贵的鼓掌镜头录下来。(电视台不播不代表不拍,录像带是存着的)
  众所周知,首长是非常繁忙的,才没空全程四个多小时都跟着看节目,后来约定俗成都是11点左右才来转一下,过了午夜后再走。
  只有掌声,只有热情洋溢,并没有震惊,但是,所有人都记住了这回事。
  毕竟都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哪那么容易震惊。
  换位思考一下,后世看春晚的普通人,听到电视台上一句“某某人民发来贺电”,一样不会震惊,即使跟着喜讯,也就“同喜同喜”两分钟、感慨一下而已,然后就忘了。
  只有有嗅觉的人,乃至曝光当事人身边的人,才会真正注意到这么一露脸的能量所在。
  比如,立功者所在单位的全体领导、同事,肯定是要炸锅,甚至膜拜的,进而推广到学校、社区、家乡,以他为荣。
  比如那些天天真心钻研新闻连播、想要仕途上进的人,对这里面的先进才会特别敏感。至于平头老百姓,连隔壁省的领导是谁都记不住,谁耐烦花这个脑子啊。
  所以也就到此为止,并没有必要进一步过度解读。
  ……
  第二天,某些报纸的新年贺刊上,凑趣地公布了一条加勒比某小国与湾湾断交、与我国建交的喜讯,就放在第一版右下的角落里,只占八分之一版面。
  因为是新年贺刊,往常都是四个黑色大字报头的报纸,被印成了红色油墨的报头。
  在那篇纪念外交胜利的新闻左边,也就是头版最左下角的八分之一版面,简单介绍了我国驻外各系统发回贺电、祝贺全国人民新春快乐,并在副标题上着重强调了“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美国前……”与使馆人员共度春节、联署祝贺的内容。
  至于头版上方的主体空间,则是对半开的照片和文字报道版面。
  照片的内容,正是14天前、美国新总统李根的继任典礼上,那张美联社记者拍的全景照。
  因为取景的角度略微有些斜,与总统正脸有30°左右的夹角。所以远处的总统,位于画面的偏右上方。而近处被拍进去的几张观礼嘉宾圆桌,座位也是有些侧的。
  照片底下的注释,就占了整整七行字。
  “后排站立:美国总统,李根。”
  “前排左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教授;”
  “前排左二:基辛格夫人;”
  “前排左三:顾骜;”
  “前排右三(背对镜头者):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教授;”
  “前排右二(背对镜头女):布热津斯基夫人;”
  “前排右一:前顾问助理、奥尔布赖特副教授。”
  照片右侧的文字报道,算是一篇人物事迹专访,只不过并没有真的采访顾骜,而是拿了他的历史成绩、调了档案、再问问学校和单位领导,拼凑出来的。
  如果非要举个例子类比,大致相当于1963年《向某某同志学习》的报道生成过程差不多吧。
  简单粗暴地说,顾骜这次要是在伊拉克牺牲了,那他的知名度配合这一波宣传,大致可以和那些前辈差不多。
  但是他没死,没到盖棺论定的时候,所以影响力还差一截,至少还没资格被人教版语文课本提到。
  实事求是,如果只追求知名度的话,其实那年代最高级别的奖励,就是写进中小学语文课本。比《人人日报》和央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什么的都有用。
  尤其那时候只有人教版,没有自选教材。进了课本的,就意味着全中国人人都要认识你,甚至强制性逼迫背诵,不背就会不及格,不背就会不毕业。哪怕几十年后,不管马风怎么折腾露脸,真的科学统计一下,知道他名字的人还是没有知道鲁迅的人多。
  所以顾骜的出名之路,其实还任重而道远呢。他这辈子的奋斗目标之一,就是活着的时候写上语文书。
  至于比印在语文书上更快捷的办法,理论上也是有的,比如把头像印在钱上。但那都是针对已故古人的,对于想享受人生的人当然不用考虑了。
  反正顾骜这辈子是要当消灭地球人实体货币的那个男人的,他死后的世界肯定没有纸币了,尘归尘土归土,何必纠结呢。
  废话少说,反正这篇报道从他中学时候的优异表现开扒(不过隐去了为伟大工程做贡献的细节),后面又提到了他在《勿谓言之不预也》和《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前后的一些枝节(又省去阿尔巴尼亚出访辩论)……
  再到在外经贸相关部门如何立功、如何取得突出学术成果、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教授看中、然后盛意拳拳邀请去做关门弟子授以毕生绝学、然后到乔治敦后又如何学术表现突出、折服导师与同学、在学术圈子里激起反响、得到加勒比某小国如何如何……
  还真是为难了写报道的记者了,那么多要春秋笔法掩盖掉的真枪实弹大功劳,最后只能拿那些用来给真功劳打掩护的烟雾弹来着笔。
  偏偏光写四年来的烟雾弹,也已经比吃瓜群众们能想象的要精彩了,真把烟幕后面的东西写出来恐怕要惊掉吃瓜众的下巴。
  站在专业新闻的角度来说,被烟雾弹淡化了的事迹,其实是不太够格这么高调占整版的。但架不住昨晚领导开心,大年初一本来就要写点报喜的好东西,没必要太严肃。因此多方作用,这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