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骜心中一沉,有些理解对方了。
米娜承受的心理落差,比普通骤然赌一把暴富的人,还要煎熬。
这种感受,在彻底开放的21世纪人眼里,是不可想象的。但80年代骤然暴发的富豪,是真的提心吊胆。
这种时候,唯有用霸气给妹子提供主心骨。
顾骜抓住她的双肩,正色说道:“电视剧剧情都是骗骗没文化的人,用来劝善的。剧本的故事是我让穗子这么写的,这也是近年来港片大火的套路——写一个有点邪恶的主角,可以靠不择手段往上爬。
但富豪不能真的劝穷人铤而走险,所以一定要给这样的主角在最后一集正义的制裁。你怎么能把电视剧剧情当真呢?社会现实应该是只要一个人一以贯之的不择手段,他一辈子都杀人放火金腰带,根本不会被制裁——
你等着,我明天就给你看IF版的片花结尾。许文强可以不死,方艳芸也可以不死,许文强还能去法国跟冯程程重逢,我想怎么样他就能怎么样!”
说句题外话,其实这个时代的TVB,在拍摄这种很可能被争议的电视剧时,还真会拍个备用的结尾。反正当初人马都召集了,多拍几个镜头没多少成本。
而且TVB的电视剧在紧张的时候,完全有可能和后世的美剧那样边播边拍。这时候让主角随时随地能死掉,也就成了应对收视率下跌、制片方想TJ的妙法。
节操值完全不比后世一看到订阅掉了就切的网文写手多多少。
顾骜参与了《沪江滩》的合拍,他当然知道这种“IF剧本”的存在。
现在,为了鼓励妹子重新振作,他决定动用自己的权限,把这个被封印的存在拿来哄女生。
仅仅两天之后,他就拿到了自己要的东西,录像带是从合拍单位沪江厂送来的,临时用拍废了的NG片花和备用镜头剪出来的。
萧穗给他附了一封信,除了情话之外,还提醒千万别让这种东西流出去,不然有损《沪江滩》这个IP的价值和严肃性。
顾骜当然知道该怎么处理。
当天下午,他就开车去友谊商店,抱了一台东芝的大彩电和一台索尼的录像机、一堆进口电器,然后送到米娜养病的出租屋。
把新东西都装上,然后在沙发上陪米娜看IF剧本。
一边看,顾骜一边给妹子打气:“暑假里,出国之前那次聚会——没错,就是你去昆明湖游泳、差点儿溺水、我把你捞上来那次。知道饭后我带着马风、李联杰他们出去逛,发生了什么么?”
米娜摇摇头:“你都知道我那天扎伤了脚,怎么可能跟你们一起瞎逛。”
顾骜:“他们也不放心,觉得自己成功得太快,太匪夷所思,喝了点酒就想求神拜佛找安慰。我抽了他们俩脑刮子,告诉他们——‘我命在我不在天’,他们有今天是我给的,不是神佛给的。善恶果报,都是吓吓穷人的!米娜,你跟我也算是出生入死的交情了,不管政策怎么变,国际形势怎么变,有我在,你担心什么呢?”
米娜怔怔地看着电视屏幕,看着冯程程最后跟许文强在一起了的结局,突然觉得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学长,你真好,我已经没事儿了。明天起,我们全心全意先把答辩过了吧。”
“只要心态转得过来就好,我不急。”顾骜敏锐地安慰着,他也知道不能光靠意识形态包打天下,适当的物质安慰也是要的。
米娜的心病,归根到底是钱没拿在手上、心虚后怕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所以顾骜决定,既然米娜喜欢拿在手上的人民币,那就通过汉乐电子的现金流,陆陆续续给米娜多换100万美元成人民币——当然,是按黑市汇率,给米娜800万人民币。
另外,可以再给她找门路兑几十万美元的外汇券,可以到国内各大城市的友谊商店买奢侈品的。到时候陪她买买买买买买一下,紧张的心态就彻底消弭了。
女人么,最终都是要靠这一招对付的。
第247章 《外交评论》创刊号
十一国庆假期之后,顾骜的两个课题,即将先后迎来结题答辩。
米娜被顾骜鼓舞,也重新调整好了心态,一起加入到了答辩中。
10月5日,星期天,首先被安排答辩的,是放在明面上的那个课题,也就是“预测美国大选、并分析讨论大选结果对我国对美政策、以及‘市场换技术’等各项工作开展的影响”。
至于那个处在暗影之中的、对巴桶灰区统筹的反制课题,则会在11月初大选正式结束后再答辩。
因为课题的档次与贡献程度,所以答辩照例得到了主任和部长的亲临听取汇报。
与其说这是一个结题答辩,还不如说是又一次智库咨询。
四名课题组成员,各自一番精神抖擞的陈述、并回答了几个问题后,刘校长用适合非专业人士听得懂的话,再帮他们小结了一番。
“……主任,部长,根据最新的消息,伊拉克和伊朗两国就因为战争导致的石油出口减产规划,都发表了新的声明。
美国方面,卡特政府因为伊朗人质危机的掣肘,既不敢公然支持伊拉克,也不敢公开谴责、或者拿出任何行之有效的国策。
根据10月1日最新的美国有关机构民调,卡特的支持率已经跌到了临界点,几乎不可能在最后一个月的冲刺中翻盘了。我们曾经认为没有希望的李根,如今因为对手的连续懦弱表现,奇迹般的即将胜利。”
刘校长说完,基本上就算走完过场了。
部长想了想,最后反问了一个问题:“所以,你们的结论是,这几位同学的课题,完美分析预测了相关数据的走势?可以结题咯?没有其他还未分析的意外因素了么?”
刘校长连忙指着答辩材料,翻到后面某一页:
“意外因素当然有,这不是刚才小叶同志在第四部分里有提么——目前仅剩的不确定因素,是‘十月惊喜’。也就是卡特政府突然开窍,想明白了怎么用军火换人质,并且寻找中间人跟伊朗方面交易。这一部分的篇幅刚才受限于时间,没有让小顾同学展开。小叶,还不给部长解释一下。”
“好的校长,对于‘十月惊喜’的风险,我们认为不应当过分担心。基于对李根准内阁的估计,他们完全有可能进行秘密的逆向外交,阻挠伊朗人在10月份交人……”
后续对话内容过于阴险,会引起小白对政治的不适,就不具体赘述了。
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能排除李根这一档虽然还未上台、却利用权力的期权,通过见不得人的密使承诺“不管卡特现在承诺秘密给你多少武器装备、换取你放人。我都承诺等我上台后给你双倍甚至更多装备,换取你现在不要放人、熬到卡特崩盘之后再放。”
顾骜当然知道,李根用来干这个脏活儿的密使,就是后来他总统任期内的第三任国家安全顾问,臭名昭著的罗伯特·麦克法兰。(也可以音译为“罗伯特·买了否冷”。)
因为麦克法兰后来在86年的时候穿帮了,此事一度导致李根政府出现了重大信任危机,美国人民不得不第一次彻底正视:原来他们的总统一直有跟邪恶国家幕后交易。
这事儿闹得非常大,所以后世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顾骜也不例外。
只不过眼下他不能说罢了,体现在文字上的只能是各种分析和推测、并且从结果逆向追溯找原因论据。
领导们听完前因后果,再无疑问,便拍板了。
“……原来如此,那就允许他们结题吧。可以把相关成果直接发到你们学校的学术月报上,注意措辞,尽量用分析的口吻,不要就任何未发生的事实下论断。”
至于顾骜等两人的正式毕业,也被安排在了11月份、关于巴桶的秘密课题也结题答辩完之后(当然要确保美国大选没有出乎意料)。
到时候有关部门自然会接收两名应届的毕业人才。
这都是细节了,不需要主任级别的大人物亲自关心。
1980年10月,《外交评论》的创刊号,很快被白纸黑字刊发了出来,印付各大开设了国际关系专业的高校,作为学术指导资料,顾骜他们课题组的文章,被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这本书又称“外交学院学报”,是外交部主管、外交学院主办的国际政治中文学术期刊、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的会刊(该协会的主管单位也是外交部)。
在原本时空的1980年,这本刊物当然应该还未创刊呢。但既然外交学院因为顾骜的蝴蝶效应提前两年正式挂牌复校,这种院刊自然也要相应提前——
因为《外交评论》本来就是等着外交学院的第一批大四学生要写论文了,才创刊的。按刘校长原先的规划,还想着明年1月份再发创刊号。
但既然顾骜他们这么争气,第一波毕业课题提前搞出来了,那就顾骜他们什么时候要发文章,什么时候为他创刊。(不过作者里面还是要挂上导师的名字)
《外交评论》这么高逼格期刊的创刊,如同春雨入水无声,在普通庶民之间没有引起任何反响。
阳春白雪,引商刻羽,杂以流徵,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