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参与福特奖的评选时,沈奇缴纳了2万美元的评奖费,他因此成为了美国数学会的外籍会员。
沈奇是美国数学会的会员,却没有成为任何一家中国数学协会或组织的会员。
沈奇在美国疯狂圈粉,从东海岸圈到西海岸,尚未在中国参加任何一场公开的学术活动。
中华数学会坐不住了,在他们的五万名会员中包含五百多位外籍会员,然而跟中华数学会打了好几年交道的沈奇,至今未被吸纳为本土会员。
于是沈奇立即被中华数学会授予“高级名誉会员”称号,终身免会费,享有协会一切福利待遇。
在美国装B毕竟说的不是母语,成就感巨大,归属感稍微欠缺。
中华数学会现任会长汪敏行一个电话打给沈奇:“沈奇,回来吧,祖国热切盼望你能回国一趟。”
沈奇有些意外:“汪会长,汪院长,怎敢劳烦您亲自给我来电。”
汪会长是中华数学会的会长,也是燕大数院的院长,汪会长说到:“沈奇,你知道我有好几个身份,那么现在,我代表中华数学会、燕大,衷心邀请你于7月前回国,跟大家分享成功心得。”
“好的,我也非常想念祖国,汪院长,燕大见!”沈奇还是习惯称呼汪敏行为汪院长,对他来说母校燕大高于一切,这是他的起点。
6月到8月这段时间是沈奇的假期,他已获得普大数学博士学位,尚未履职普大讲师。
沈奇在洛杉矶远程指挥,安排归国期间的学术工作:“小叶子,你多多请教龚教授,还是要从零点方程上需求突破。我啊?我大概要在中国呆一到个两个礼拜左右,嗯,会给你带礼物的。”
“玛丽,RT第三表达式的课题研究要抓紧,我归国这段时间,你来统筹项目组的日常工作。”
“乔纳斯,你配合玛丽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要善于利用普林斯顿的各种资源,不得缺席周三咖啡时间。普林斯顿的教授们在咖啡时间的一次闲聊,一个突如其来的灵感,或许就能帮助我们破局,机会往往属于有准备的人。”
“老周,跟我一起回燕大浪一波,什么?没出成绩不好意思回去?逼都被我装完了,你注定只能当配角?”
“周雨安,你千万不要这么想……那行吧,你留在普大钻研数学,我走了,拜拜。”
安排好了一切,沈奇从洛杉矶出发飞往中国,第一站,回家。
洛杉矶有直飞南港市的航班,沈奇在家呆了两天,陪陪父母。
“儿子,你还没拿到菲尔兹奖,就这么红了?”范云霞显的自豪,又有些疑惑。
“所谓的红,只不过是在数学界内部有些名气,毕竟普通百姓并不能真正理解黎曼猜想的意义。”沈奇说到。
“我记得总理在两会上接待科教文领域的代表时说过,我们已经有诺贝尔奖了,却从没拿过菲尔兹奖。”沈志山说到,军人出身的他非常爱国:“我希望我们中国数学家能拿到菲尔兹奖,扬我国威!”
“爸,别这么看着我,按照IMU的惯例,我在今年获得菲奖的几率不大。四年之后,菲奖应该属于我。”
“还要等四年?四年后你都快当爹了,对了,小欧呢,她没跟你一起回?你俩没闹矛盾吧?”
“我跟小欧很和谐,她还在读研,没时间回来。爸,妈,我走了,去首都,你们保重身体。”
首都方面准备的比较充分,迎接沈奇回归的工作组以燕大人士为主,中华数学会派出了代表。
在燕园,沈奇接见了工作组成员,并召开第一次工作组会议,听取了工作组的相关汇报。
工作组向沈奇汇报了一份工作计划,即沈奇归国期间的行程安排:
主题演讲,燕大专场,中华数学会专场,以及若干首都名校专场。
专题学术交流会,燕大专场,中华数学会专场。
采访活动,央广科教频道,首都卫视,及部分门户网站。
下基层活动,到访首都某中学,以数学老师身份,跟首都的中学生朋友们上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
颁奖活动,参与颁奖仪式并领取“钟家庆数学奖”。
……
“这日程太紧凑了吧?”沈奇觉得当一名成功人士好累,我在美国的时候,你们不是这么跟我说的呀!
“那沈奇你瞅瞅,哪项活动可以推掉?”工作组组长孙二雄问到。
主题演讲,燕大和中华数学会的两个专场,这没法推掉。首都名校中的水木大学专场不能推掉,燕大、水木的友谊天长地久,睦邻和谐是主旋律。
两场学术交流会,一场都不能推掉,这是沈奇认为本次回国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关于RT第三表达式的后续研究工作,他想听听国内数学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下基层给中学生朋友上数学课,沈奇更加无法拒绝,少年强则中国强这个道理,谁都知道。
参与“钟家庆数学奖”颁奖仪式,沈奇必须去,他不能打中华数学会的脸,毕竟这个协会对他非常不错。
当年中华数学会力排众议,将“陈省身数学奖”颁给了年仅21岁的沈奇,沈奇还是感激的。
思来想去,沈奇做出不得已的决定:“北理工和首都科技大学的演讲改到下次吧,电视媒体的采访安排央广科教一家就可以了。”
“那行,我们去沟通。”工作组中负责和媒体打交道的一位男子说到,他是燕大公关部门的骨干。
伟大的首都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对外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能得到首都政治界、文化界、科教界的认同,基本上代表了全国相关领域的态度。
第285章 回到故居
燕大是沈奇的娘家,在娘家人的细心周全安排下,在燕大校长的陪同下,沈奇归国后的第一项活动是“漫步燕园”。
历届燕大校长中不乏个性人士、性情中人。
前前任校长是学化学的,他曾作词并演唱“化学之歌”,被民众喻为化学神曲。
前任校长是学物理的,他非常亲民,常和燕大普通学生一起吃食堂聊天。
燕大现任陆校长也是学化学的,他的办学理念是“希望每个想成为燕大学生的人都能成为燕大的学生,让燕大成为全国人民的燕大”。
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充满浪漫主义情怀的化学家陆校长和沈奇并肩漫步燕园,他边走边聊,和蔼可亲:“沈奇,我是学化学的,并不懂数学,但我知道黎曼猜想的重大意义,你为中国数学家争了光,是燕大的骄傲。”
“陆校长过奖了。”沈奇不卑不亢的说到。
“当年陈景润先生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1+2的证明,轰动全国。不久之后,大量民间数学爱好者背着麻袋上京,麻袋里塞满了纸,他们把权威研究机构的大门都给挤烂了,宣称自己证明了哥猜1+1,比陈先生做的更好。我这个60后记忆很深刻啊,当时我十几岁,就住在权威研究机构附近。”说着聊着,陆校长笑了起来。
沈奇会心一笑:“后来权威研究机构不得不发布官宣:不懂微积分的同志,请勿入院!”
“这个真实事件,充分说明了哥猜在民众心目中的影响力。在我的心目,黎猜和哥猜是一个等级,所以沈奇你很了不起,你完成了一项伟业。”
“国家对于年轻的尖端科研人才十分重视,继续努力吧沈奇,燕大将是你最强力的后盾。”
散步到男生宿舍楼下,沈奇和陆校长告辞,他说想一个人去故居看看。
上楼,怀着复杂心情,沈奇朝寝室故居走去,寝室钥匙他一直留着,就在口袋里。
四年前的9月,沈奇入学燕大数学系,住在这栋宿舍楼。
今年6月,沈奇故地重游,感慨良多。
咔嚓。
沈奇打开故居寝室的大门,入室。
这间寝室原本住了四人,沈奇、周雨安、蔡青、罗季。
沈奇于两年前去了美国,周雨安是去年12月去的美国。
蔡青、罗季尚在国内,但此刻没在寝室。
沈奇进入寝室,发现两张床铺空着,另外一侧的两张床铺上铺着凉席,搁着枕头。
空着的两张床铺,是沈奇和周雨安曾睡过的,没什么变化。
地面上放着两口大箱子,处于打包打到一半的状态,应该是蔡青、罗季的物品,他俩就要本科毕业了,估计正在收拾个人物品。
沈奇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细节,离开燕大快两年了,自己的电脑桌咋这么干净,一尘不染。
电脑桌上整齐码放一排笔筒,共有十二个,每个笔筒中塞满了笔,铅笔、圆珠笔、签字笔,什么笔都有,总的数量目测在三百支左右。
周雨安的电脑桌同样一尘不染,但没有摆放笔筒,就插了个充电器,连接一部手机。
沈奇正疑惑着,忽然进来一人,手里拎着饭盒。
“沈奇!”来人大喝一声,激动万分。
“罗季!”沈奇也很激动,他的本科室友罗季打饭归来。
“不对,你怎么一个人进来了,我没锁门?”罗季毕竟是数学系高材生,激动之余也能保持理智和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