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倒计时152天,沈奇和欧叶在图书馆呆了一整天,各学各的,学习累了就相互喂食。
接下来的几天,同样如此。
学习状态回勇的欧叶,让周雨安感到了极大的压力。
已经大二下学期了,本科阶段快要过完一半,再不努力追赶就追不上了。
周雨安悬梁刺股,每天只睡5个小时,他疯狂研究可积系统和微分几何,给自己设定一个主攻方向,以对抗数论专精的欧叶。
出国倒计时145天,今天是周末。
沈奇履行承诺,带欧叶来北戴河度假。一起旅行是恋人之间的必修课,只要心连心、爱相随,去哪里旅行都一样。
欧叶再也不提瑞士自由行了,她抡起小拳头捶沈奇的胸口:“北戴河,北戴河,北戴河!我跟我爸妈,来过这里五次以上。”
“这是我第一次到北戴河旅行,挺美的。”沈奇坐在沙滩上,凝神仰望夜空。
夜晚的沙滩有少数游客,沈奇、欧叶是其中的一对情侣。
“从前叫人家小甜甜,现在叫人家嫂夫人,呵呵,男人。”欧叶低头嘟囔着,手指在沙滩上画圈圈。
“这个比喻不恰当,你永远都是我的紫霞,独一无二。”沈奇继续夜观天象,今夜多云,有风,月亮时隐时现。
忽然,沈奇抓起一把细沙洒向空中,非常专注的盯着空气。
沙子在风中飞舞,被吹散。
沈奇关注的是沙子在空中的运动轨迹和飘散速度。
第一颗原子弹引爆试验进行时,费米博士朝空中扔了一把碎纸,他通过肉眼观察结合心算,根据碎纸在冲击波中的飞舞轨迹,准确算出了原子弹的当量。
今夜的北戴河沙滩,多云有风的天气,沈奇做着跟费米类似的事情,他在计算风速风向。
欧叶还在画圈圈,沈奇将沙滩上欧叶画的圈圈抹平,在同样的位置写下一个简单的式子:y(x)+δy(x)
“重复画圈圈没有任何数学意义,欧叶,你能画出y(x)+δy(x)的数学曲线吗?”沈奇问到。
“超简单。”欧叶立即在沙滩上画出一轮新月,这是拉格朗日变分曲线。
就在这时风吹云散,月亮出现了,是一轮新月,跟欧叶画的新月曲线一模一样。
沈奇的计算结果相当准确,月亮出现的时间误差小于1秒。
良辰美景,天公作美,佳人不可辜负。
沈奇搂着欧叶指向夜空:“看,多么神奇,你刚在沙滩上画完拉格朗日新月曲线,夜空中就出现了一轮真正的新月,我相信,这是爱情的力量。”
海浪拍打沙滩,皎洁的月光洒下,真实的月光照耀沙滩上的y(x)+δy(x),以及y(x)+δy(x)对应的新月曲线。
此情此景顿生浪漫,恋爱中的女人智商会下降,欧叶的小脸红了。
“月亮作证,欧叶,我会永远爱你,照顾你。”沈奇额头贴着欧叶的额头,鼻尖碰鼻尖:“如果食言,我将永远画不出正确的数学曲线。”
“不许骗我。”欧叶的脸红到了脖子根,眼神迷离。
月光之下,沈奇亲吻了欧叶。
这一吻很绵长,持续了几分钟。
情人间的亲吻结束时,夜空中的月亮躲进了云端。
“你……是故意的,算好了时间。”欧叶娇喘,初吻让她的身体如火一般燃烧。
欧叶喜欢这种感觉,心脏仿佛就要跳出来。故意的就故意的吧,他故意还是无意,都没关系啦。
第203章 这不是狗粮,你本来就很美
手也牵了,吻也吻了。
沈奇和欧叶顺其自然的进行着情侣间的基本操作,两人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对于性,沈奇和欧叶的态度高度一致。
水到渠成为宜,该来的自然会来,不强求,不拒绝。
待到山花烂漫时,择一良辰吉日,阳光和煦,鸟语花香,那便……
短暂的北戴河周末假期结束,沈欧学神CP重新投入紧张的学业中,爱情在静静的生长,谈不上轰轰烈烈毁灭世界。
高档狗粮挺贵,一日喂三餐的成本较高。
让单身狗饿几天也没什么的,反正饿不死。
出国倒计时140天,也就是3月底的时候,让沈奇头疼的事情发生了。
德国波恩大学的数学女博士玛丽·施密特·舒尔茨,她于几天前在arVix上预录了一篇论文,这篇论文让沈奇猝不及防。
沈奇并不认识这位德国女博士,他所掌握的信息来自arVix上作者自己写的简介:玛丽·施密特·舒尔茨,德国人,性别女,波恩大学数学系在读博士。
附一张头像,一位红发白人女性,女博士头像经过明显的美图处理后,显的非常迷人甚至梦幻。
简直就是德国版的妮可·基德曼,让人想起妮可·基德曼在《红磨坊》中的惊艳剧照。
美图软件已经横扫全世界,歪果仁也用它,玩的比中国人更6。
沈奇在arVix上的作者介绍同样简单:沈奇,中国人,性别男,燕大数学系在读学生。附他自己的帅气自拍大头照。
沈奇的头像没有滤镜处理,没有任何美图操作痕迹,你本来就很美。
沈奇掌握的有用信息非常有限,其中一半还是P过的,不可全信。
从玛丽·施密特·舒尔茨博士的姓名格式推断,她应该结婚了。
玛丽是她的名,施密特和舒尔茨其中一个是她的母姓,另一个是她丈夫的姓氏。
德国现在流行这种夫妻姓氏组合,玛丽·施密特·舒尔茨也可以是玛丽·舒尔茨·施密特,夫姓或母姓哪个放在前面,由玛丽博士领结婚证的时候看心情决定。
总而言之就是,这位红发已婚德国女人跟沈奇干上了,这让沈奇非常头疼。
这个事件的时间线是这样的:
去年三月,玛丽博士在英国数学期刊《伦敦数学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她使用p-adic方法,通过非常复杂的技术得到了一种丢番图方程解的个数的精确上界,这个结果非常接近沃什猜想的证明了。
去年四月,沈奇无意中看到玛丽博士的这篇论文,印象深刻。
五月,沈奇参加首都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在跑步中悟出一个灵感,并记录在他的小本本上。这个数学灵感实际上来自于玛丽博士的数论论文,博览群书的沈奇不否认这点,数学就是这样,在前辈或当代同行的基础上继续前行,然后超越他们。
六月,分身无术的沈奇将灵感整理为一个论文摘要,篇幅很短,三行字而已。他将这篇论文命名为《关于丢番图方程沃什猜想的证明》,并安排欧叶完成后续的正文编写工作。
十一月,欧叶累趴下了,回家养病。《关于丢番图方程沃什猜想的证明》的编写工作完成一半。
女朋友倒下了,男朋友接着干。
今年二月,沈奇完成《关于丢番图方程沃什猜想的证明》后半段的工作,投稿到《数学学报》。与此同时,沈奇在arVix上预录这篇数论方向的论文,以证明自己的学术原创性。
沈奇将这篇和欧叶联合署名的论文编号为“9号文件”,这是他在燕大期间起草的第9篇数学论文。
三月初,《数学学报》的编辑们上班了,沈奇的“9号文件”很快通过初审,进入同行评审环节。
几天前,就在沈奇和欧叶赴北戴河度假的时候,玛丽博士在arVix上预录一篇新论文,这是她的博士毕业论文,同样是数论方向,同样是关于沃什猜想。
就在刚刚,《数学学报》的编辑告诉沈奇:“你的论文没有通过专家评审,感谢来稿,请继续努力。”
看到玛丽博士刚预录不久的博士毕业论文后,其实沈奇心里已有数了,不用专家动刀子,他自己主动将“9号文件”从arVix上撤了下来。
沈奇的“9号文件”最初灵感取自玛丽博士的上一篇数论论文,他引用德国女博士一年前的研究成果,结合Thue Siegel方法,做出一个有效代数逼近,求出形如aX^4-bY^2=1丢番图方程解的个数的精确上界。
这没有任何问题,沈奇借鉴当代数学同行玛丽博士的先进经验,在这一小分支上做出了进一步的创新改善,他的“9号文件”在沃什猜想这个领域走到了最前,领先了同行,超越了同行。
所以在三月初,《数学学报》编辑部刚一开工,就通过了沈奇的论文初审,可谓是秒批。
然而风云突变,一个月之内,玛丽博士实施反击,她最新的这篇博士毕业论文采用埃维尔策方法,击溃了沈奇的Thue Siegel方法+有效代数逼近。
在德国女博士的新证法下,沈奇的“9号文件”形同鸡肋,比精度比不过人家德国女博士,比证明简洁直观性同样如此。
这场数论领域某个小分支的学术竞争,就是原创与跟风之争。
玛丽博士是原创者,她的论文开启了丢番图方程沃什猜想证明的一种新思路。虽然也有不足之处,但瑕不掩瑜。
阅读面超级广的沈奇是跟风者,他在玛丽博士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新,非常敏锐的发现了玛丽博士上一篇论文中的小漏洞并加以完善,提炼出更先进的思路,一举走在玛丽博士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