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总得有个追赶目标,沈奇锁定年轻时代的欧拉为目标:“27岁之前,我要完成300篇论文的更新量,人家欧拉都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
“欧拉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更没有LaTex,写论文全靠笔和纸,欧拉真的是强悍啊,就这么原始的方式,他一辈子能写近900篇论文,码字狂魔又称人形码字机——欧拉。”
11月中下旬,沈奇完成了他读大学后的第三篇论文《线性结合代数的两种分析》。
据沈奇自评,第三篇论文的Level介于第一篇和第二篇之间,所以投去核心期刊与普刊之间的那种期刊就好了。
往哪家期刊投论文,作者心里一定要有点逼数。
就一些常规的数学分析方法、代数计算拓展衍生的论文,你投去Ann Math,人家鸟都不鸟你。
诸如《霍奇猜想的证明》、《P对NP问题的数学解析》等论文课题,你投去国内普刊,人家也看不懂。当然了这只是打个比喻,目前没人可以证明霍奇猜想和P对NP问题。
第三篇论文《线性结合代数的两种分析》,沈奇将PDF版稿件投去了同济的《数学新刊》。
稍微整理一下三篇论文的投稿途径。
第一篇《三维超复数的一种解法》,沈奇投去了浙大的《数学研究报》,这是国家核心期刊,影响因子IF为0.302。
第二篇《向量微积分的一类解法》,沈奇投去了中大的《数学创新报》,这是份普刊,未被SCI收录,没有IF值。
第三篇《线性结合代数的两种分析》,沈奇投去了同济的《数学新刊》,这也是国家核心期刊,IF为0.219。
那么还剩两篇论文尚未起草,分别来自“36题密卷”中的第23题、第26题。
沈奇最看重的是第23题,在此题的求证过程中,他导入了一种新证法,他决定闭关半个月到一个月,潜心完成基于第23题的论文,投去国内影响度较高的数学期刊。《数学学报》、《数学年刊》、《数学进展》、《数学导报》等国内四大数学期刊,四选一吧。
第26题的推导逻辑不复杂,但转换为论文所需的计算量非常大,沈奇即将闭关,最迟的出关之日可能在12月中下旬,年底那段时间将会很忙碌,各科的期末考试集中投放。
沈奇需要一位助手辅助他完成第26题的论文转换,有一个最合适的人选——欧叶。
沈奇给欧叶发微信:“校门口咖啡厅,10分钟后碰头。”
欧叶回复:“so?”
沈奇:“有篇论文需要你帮我处理,还记得高代36题密卷中的第26题吗,是你指出了我的计算疏漏。”
欧叶:“行。”
沈奇带上笔记本电脑和U盘,去到校外咖啡厅。
欧叶随后也来了,二人汇合。
“来,坐我旁边。”沈奇拍拍卡座,面前的桌面上搁着他的电脑。
欧叶坐下,盯着沈奇电脑屏幕上的LaTex文档。
“吃药没有?”沈奇问到。
欧叶目不斜视:“吃了。”
沈奇又问:“喝点什么?”
欧叶从包包里取出保温瓶:“温开水。”
“欧叶,不用给我省钱,喝杯饮品能花多少钱?你还自带白开水呢?”沈奇挥挥手,召唤服务员。
“自带的放心。”欧叶说到,拧开保温瓶的盖子,喝一小口温开水。
服务员来到沈奇身边,客气询问:“先生,点些什么?本店的招牌是焦糖玛奇朵。”
沈奇:“我点一杯温白开,谢谢。”
服务员尴尬了:“你俩一个自带白开水,一个点白开水,先生,我们开的是咖啡厅。”
“我不喜欢喝咖啡,她也不喜欢,谢谢。”
“那单点白开水,也是要收费的。”服务员还是有素质的,只不过心中吐槽,这一男一女真踏马奇葩一对,来咖啡厅只喝白开水。
“可以,收费是合理的,我们是讲道理的大学生,不可能白喝你家的白开水。”沈奇点点头,打发走服务员,指着笔记本屏幕对欧叶说到:“基于第26题的论文编写,我整理了一份思路大纲,你按照我的论文大纲继续扩充具体的推导计算内容,计算量比较大,希望你能在12月15日之前完成初版,然后给我审核。这篇论文咱俩共同署名,有问题吗?”
欧叶陷入了沉思:“你的大纲,我看不全懂。”
“欧叶同学,你的逻辑理解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啊,这都开学快三个月了,你没怎么进步。”沈奇起草的大纲,逻辑确实比较跳跃,他立即修改,边改边问:“析配消元法,懂不懂?不懂自己去查资料。”
欧叶:“这个懂。”
沈奇:“这一段的含义是,如果ui关于xi的雅可比行列式为零,则函数不是无关的,反之也成立。式子我就不写了,你自己补充,不懂就去查资料。”
欧叶用心记下:“哦。”
第133章 逻辑
为了能让欧叶完全理解自己的思路逻辑,沈奇将原本100字的论文大纲扩展到800字。
在大纲修改过程中,沈奇与欧叶不断交流。
沈奇:“在论文的正文部分,你需要化两个二次型成平方和,此处需加一个引用,欧叶你知道要引用什么吗?”
欧叶:“束。”
沈奇:“很好,你进步的很快。那么做总结的时候同样需要引用,以对应前面的不变因子,你知道要引用什么吗?”
欧叶:“集。”
沈奇:“非常好,你是个聪明的女生。”
服务员给沈奇续白开水,他完全听不懂沈奇和欧叶在谈论些什么。
普通的大学生情侣来喝咖啡,谈论最多的话题是衣食住行,哪家店的东西好吃,亲你这件衣服好美和你的气质特别搭,圣诞节咱们出去旅游吧,或者就在本地开个房也行,诸如此类。
喝白开水的这对年轻男女,两人的日常对话内容属于另一个范畴,他俩不是水木就是燕大的学生吧?
沈奇的逻辑理论在同龄人中只有欧叶能懂,欧叶在慢慢的懂。
欧叶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只有沈奇能抓住核心要点,沈奇在逐渐适应。
总而言之这两人的日常对话,普通人是听不懂的。听懂也没用,根本不知道他俩想干嘛,有何目的。
沈奇付钱买单,将论文大纲拷进U盘递给欧叶:“我准备闭关了,半个月到一个月之内你见不到我,班长工作委托给了周雨安,如果有特别紧急的事情可以给我电话。”
欧叶接过U盘说到:“最后一个事情。”
沈奇面无表情的说:“讲。”
欧叶:“第26题的手写稿,给我。”
沈奇仍旧没有表情:“哦。”
欧叶:“你神经病吧。”
沈奇皮笑肉不笑:“呵。”
“呵呵。”欧叶被沈奇逗乐了,她露出一个明显的笑容,对她来说已算非常明显。
“看,你笑起来很迷人,甚至还有两个浅浅的酒窝,欧叶,你为什么总是面无表情呢?长期不哭不笑不激动,容易导致面瘫。今后要多露出笑容,听见没有?”沈奇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欧叶皮笑肉不笑:“哦。”
“欧神,我水土都不服,就服你,你原创版的‘哦’富有神韵,我一辈子也学不会。”沈奇起身,笑着摇摇头,回寝室取了第26题的手写稿复印件交给欧叶。
手写稿记录了沈奇最初的逻辑思路和解答过程,对欧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之后几天沈奇进入闭关模式,他早上6点离开寝室,晚上12点回来,室友们也不清楚他去了哪里,干了些什么。
在整理第23题的求证过程中,沈奇遇到了新课题,他需要一种新方法,以解决线性不等式约束的广义非线性互补问题。
这个问题沈奇考虑三天三夜,无果,没有思路。
孙二雄出的第23题原题不难,无非就是求证一个雅可比行列式。
在48小时的疯狂刷题中,沈奇经历了第一次思想飞越,他突发奇想假设了一种新证法,证明这种新证法成立后,再去求证题设的雅可比行列式。
最近三天三夜,沈奇经历了第二次思想飞越,他认为之前自创的新证法还需进一步完善,解题是OK的,写成论文值得推敲的地方有不少。
不断的推翻、重建,否定、肯定,沈奇在燕大某个角落一坐就是一天,连坐三天三夜,除了吃饭睡觉上厕所。
困扰沈奇最大的课题是,基于广义互补问题构成的半光滑方程组的广义雅可比矩阵,是否存在一种算法,从而形成一个带椭球约束的线性化二次模型?
原本不难的一道高代题,被沈奇越整越复杂,越思考越深刻,深刻到他自己都没有办法解答。
数学以及一切自然科学,正是在不断的推翻与重新论证中向前发展。
有人成功了,名垂青史。
有人发疯了,送去精神病院。
沈奇饿了,他要吃饭。
恍恍惚惚的飘到食堂,面食窗口,沈奇排队候餐。
等待打餐的时候,沈奇注意到窗口内部摆放一口长方形大盆,内盛许多白花花的大馒头。
这些馒头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堆积,呈现出明显的数学排列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