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萍笑道:“哈哈,我知道你们同学关系好,这不都是开玩笑吗?祁局长,你和冯总聊着,晚上就在我们公司吃饭吧,我去安排一下……呃,不对,冯总,你是不是答应了晚上要去出席展团的接风宴?”
冯啸辰摆手道:“没事,刘姐,吃饭的问题你就不用安排了,你先忙去吧。”
“好的好的,那你们聊。”
刘燕萍说着便出了冯啸辰的办公室,随手还把房门给他们关上了。冯啸辰这才开始招呼祁瑞仓和与他同来的年轻人落座,蒙洋则行使着秘书的职责,眼明手快地给二人沏上了茶水。
“小冯,我给你介绍一下,这位就是陈纻,麻省理工的博士,专攻海洋工程方向的。”祁瑞仓坐下之后,郑重其事地向冯啸辰介绍道。
冯啸辰眼睛一亮,向那年轻人点头致意,道:“原来是陈博士,老祁跟我说了无数回了,说你是他见过的最出色的天才。怎么,你在美国那边的学业已经完成了,现在是正式回国来创业吗?”
那位名叫陈纻的年轻人显出几分腼腆,说道:“是祁师兄谬赞了,我算不上什么天才,相比我的其他博士同学,我算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人家都在学术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绩,而我除了手里有几十个海洋工程方面的专利,其他方面可谓是一无所有。”
关于这位陈纻,还得从去年祁瑞仓去美国招商说起。
在去年的大韩超市事件之后,祁瑞仓感叹于榆北经济的落后,放出豪言要去美国招商。榆北招商局拿不出经费让祁瑞仓去美国,祁瑞仓索性自己掏钱前往。他在美国读了六七年的书,其间也参与过一些科研项目,赚了一些钱,一趟去美国的差旅费还是负担得起的。祁瑞仓是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人,不像其他大多数人那样斤斤计较于个人利益得失。他选择到榆北来当招商局副局长,本身就带着亲身实践的念头,花这些钱在他看来不过就是支付了一些实验费用,是无关紧要的。
祁瑞仓到美国之后,联系了在美国时候认识的中国留学生以及一些合作过的学者,请他们帮助介绍美国企业到榆北去投资。他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术功底很好,再加上在榆北工作的实践经验,与人谈判时很有一些鼓动能力,居然真的说动了十几家美国企业表示愿意去榆北看看。
时下美国本土的制造业也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压力,不断攀升的劳动力成本使大多数制造业企业的产品失去了竞争力,来自于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抢走了美国公司的客户,这些公司要想生存下去,只能想办法寻找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方,把生产线迁移过去。
祁瑞仓深深地知道美国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困境,他有针对性地向这些企业介绍榆北的情况,告诉他们说榆北的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美国的120,而且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榆北工人的素质非常高,不但技术过硬,而且非常服从劳动纪律,后一条是诸如印度、墨西哥等国的工人所不具备的。
祁瑞仓的这次招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他牵线到榆北来考察的美国企业有七八家最终落地,投资额达到两千多万美元,解决了几千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按照榆北招商局的奖励制度,祁瑞仓获得了相当于招商引资额千分之五的奖金,倒也弥补上了他去美国的花费。祁瑞仓也因此而在招商局赢得了普遍的尊重,毕竟,这种能够跑到美国去拉来一帮企业的本事,其他人是没有的。
在美国招商期间,有一位祁瑞仓往日的同学向他介绍了麻省理工大学的一位留学博士,名叫陈纻。陈纻研究的方向是海洋工程,与其他专注于学术研究的博士不同,陈纻的兴趣完全在实业上。他发明了许多海洋工程机械方面的新技术,申请了好几十项专利,准备毕业之后便在美国创业,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海洋工程机械公司。
祁瑞仓与陈纻交谈了两次,了解到陈纻手里的确有许多不错的技术,但关于在美国创业的设想,却是极不现实的。祁瑞仓动了念头,想把陈纻拉回榆北去创业。他拿出全身的解数,给陈纻分析了在美创业的几十个不利因素以及回国创业的几十个有利因素,最终让这位技术宅人下定了决心,表示毕业后就回国去,投奔到祁瑞仓的手下,在榆北创立自己的公司。
祁瑞仓对陈纻寄予了厚望,甚至认为陈纻的公司有可能是振兴榆北的一个关键因素。回国之后,他把这个情况向冯啸辰说了好几遍,与冯啸辰推敲如何扶持陈纻,如何让陈纻的企业在榆北得到健康的发展。
陈纻在美国拿到了博士学位,果然收拾起行囊,返回了中国。祁瑞仓得到消息,专程赶到京城来迎接他。原本他们是打算直接前往榆北去考察的,但祁瑞仓了解到冯啸辰今天回国,便决定带陈纻到冯啸辰这里来走走,有一些现实的困难,祁瑞仓自忖无法解决,还得让冯啸辰给他想想办法。
冯啸辰知道陈纻的这些情况,他笑着说道:“做学术自然是很重要的,但做实业也同样重要。你看老祁,他原本是做经济理论研究的,现在不也当了个招商局长,开始做实务了?中国现在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我们需要有大量像陈博士这样的精英投身于实业,全面提升我们国家的工业水平。”
“谢谢冯总的鼓励。”陈纻说道,他用手指了指祁瑞仓,说道:“去年祁师兄在美国的时候,也跟我谈了很多。他说现在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就是中国,中国未来要新建大批的港口,我所学的东西在中国能够找到更多的用武之地。我觉得祁师兄说得很对,所以就回来了。”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同时也拥有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这都是有利于陈博士创业的条件。”冯啸辰道。
“是的,我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了。”陈纻点头应道。
祁瑞仓道:“小冯,我昨天已经和陈纻全面地谈过了,他同意到榆北去建立他的海洋工程工业公司。我们榆北招商局准备把榆北矿山机械厂、榆北包装箱厂等几家企业打包,用于与陈纻合作,陈纻以技术入股,获得控股权。这几家企业有一定的基础,工人也是现成的,这就省掉了创业初期的磨合成本。”
冯啸辰道:“这个方案不错啊,榆北矿山机械厂和包装箱厂,我都有所了解,它们的厂区面积足够大,生产设备也是现成的,只是因为产品落后,所以长期亏损,以至资不抵债。如果有陈博士的技术加入进去,再开发几个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很快就能够盈利的。”
“可是,问题就在这里了。”祁瑞仓苦着脸说道。
“什么问题?”冯啸辰笑呵呵地问道,他从看到祁瑞仓的那一刻起,就知道祁瑞仓是来找他帮忙解决问题的。当得知祁瑞仓带来的人就是陈纻的时候,冯啸辰甚至已经猜出祁瑞仓需要他做什么了,要整合几家亏损的老企业,上马新产品,资金、设备、市场,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祁瑞仓耐着性子在刘燕萍那里坐了半天的冷板凳,可不是白坐的。
“资金,设备,市场。”
祁瑞仓开口了,说的与冯啸辰事先想的毫无二致。
第六百四十四章 资金问题
“我们前期打算生产的第一个产品是集装箱。”
陈纻开始向冯啸辰讲述起来,涉及到具体的技术问题,他就放开了,不再如刚进来的时候那样拘谨了。
“选择这个产品,是因为祁师兄说他们手里有一家包装箱厂,过去也生产过集装箱,只是技术比较落后,产品没有销路。我考虑过,集装箱是易耗品,每年的市场需求量很大。这种产品的生产技术难度不高,而且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非常适合于中国这样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生产。还有就是搞集装箱生产前期的投入比较低,也适合于像我们这种创业型的企业……”
说到最后一条的时候,陈纻的声音有些虚了。祁瑞仓替他把后面的话说了出来:“陈纻说的前期投入比较低,也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昨天粗略计算过,在充分利用矿机厂和包装箱厂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最起码还要投入4000万元左右,才能建立起一条年产5万标准箱的生产线。陈纻测算过,如果生产规模少于这个数量,那么产品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
“5万标准箱,一年的营业额大概是多少?”冯啸辰问道。
陈纻道:“按每个标准箱800美元计算,大约是4000万美元。”
“利润呢?”
“我粗略测算过,毛利润率应当在25%左右吧。”
“也就是说,一年有1000万美元的毛利,相当于8000万人民币?”
陈纻微微地点了一下头,看他点头的幅度,可以猜想他自己心里也没谱。其实,陈纻自己按照理论计算出来的结果,毛利率比他所说的25%还要高出一截。但这个数字连他自己都有些不敢相信,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利润太高了,高到超出了他的想象。
别看陈纻是个留美博士,他骨子里其实还是一个中国的穷孩子。他刚到美国留学的那几年,都是靠在中餐馆里端盘子来赚生活费的,那时候,一个月能够赚到500美元,他都觉得非常满足了。现在告诉他说一年能够赚到1000万美元,让他如何能够接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