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英雄》的魅力,与其说这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剧本更加贴切,小说的画面感很强,就像是一幕幕镜头,比起《射雕英雄传》《萍踪侠影录》更好改编。
唐霜当初选择这部小说,真正的目的就是它的影视改编权,篇幅短小,价值又高,套现快,完美符合懒癌晚期患者的要求。
他把《英雄》抛出去,就像钓者抛出鱼饵,愿者上钩。
这么鲜美的鱼饵,不愁没有上钩的。随着《英雄》小说在全国铺开销售,形势大火,就已经向所有潜在的大鱼证明,这部小说有市场竞争力,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不用担心消化不良。
如果由张非拍《英雄》,从知名度和影响力看,没有比他更好的了,但是唐霜也有疑问,就是张非此前没有拍过动作片,他是以现实题材闻名海内外,术业有专攻,唐霜不知道一个拍现实题材的人,突然跨界来拍武侠动作片,会是个什么结果。
现在想这些有些早,说不定对方只是感兴趣,从感兴趣到付诸实践,这中间有太多问题要考虑。
张非听说唐霜正在粤州同济大学,为表诚意,竟然现在就要赶过来。
……
在赵雅意失望的目光中,唐霜收拾东西离开,在学校的咖啡厅里定了一间包间,等待张非的到来,同时回电话给李浩南,他应该知道一些信息。
张非在盛京的时候,无意中看到《英雄》,当时觉得很有意思,便买了一本回去品读,越读越觉得写的好,特别适合他的口味,当时就萌生了翻拍成电影的想法。
今年他已经50岁,在这大半辈子里,一直钻研现实题材,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荣誉,如今人到这个年龄段,聊发少年狂,想要尝试些新的题材。
同时他也看到电影行业趋势,受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华语电影正在加快走向大制作模式,纯粹的艺术电影,在华夏会越来越难生存。
他以前的电影虽然给他带来了荣誉,但在票房上,他没有一部电影可以进入前二十。
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商业电影将是未来的主流,在这个过程中,他知道肯定会受到很多指责和攻击,但这是大势所趋,除非他退居养老,甘愿被时代抛弃。
张非想拍摄商业片,但必须是有文化的商业片。
《英雄》是他选中的转型作品之一,此外还有两个,但《英雄》是第一选择,只有在这个选择彻底没有可能后,他才会去考虑另外两个。
《英雄》虽然很接近剧本,但毕竟不是,所以在开拍之前,还需要改编。
他急急忙忙要求见唐霜,最大的目的是谈下《英雄》的电影改编权,如果能够谈下,那么马上摆上桌面的,就是关于编剧的问题。
小说原作者一般都会要求掌握编剧权,张非不是那种要求绝对掌控的导演,编剧可以考虑交给原作者,但是他必须表现出足够的能力,起码要说服他,否则他不可能拿这种大事当儿戏。
所以,这次的见面,是一次双向选择,就看谁能说服谁。
……
唐霜终于见到了张非,是电视上的那位,不是假冒的,心里的石头落地。
张非有一头灰白色的短发,显示他已经不再年轻,但头发根根竖立,配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整个人显得神采奕奕,眼神锐利。
唐霜先向他表达歉意,电话里他以为对方是骗子,挂了两次。
张非笑呵呵地表示理解,两人坐下来聊了一会儿后,切入正题。
唐霜不怀疑张非的导演能力,他担心的是他一个现实题材的大导演,对武侠是如何认识的,对英雄又是如何认识的,只要他能回答这两个问题,让唐霜满意,那么他举双手欢迎。
唐霜说:“有人批评《英雄》在表层形态上消解了暴力的同时,也消解了华夏武侠小说中正义与邪恶的对立冲突,把原本建立在善恶两极冲突中的武侠世界整合为‘秦王’的天下,在根本上抹杀了刺客与臣子、英雄与暴君的界限,使华夏武侠小说的价值系统随之崩塌!”
张非愣了愣,没想到唐霜开篇就自揭其短,他笑了笑,说道:“这说的太严重了,有些人就喜欢扣帽子,不把人压死,也要把人吓个半死。”
唐霜笑而不语,张非盯着他看了看,也笑了起来,有意思,他意识到,这是小说作者在考他,如果答的不能令对方满意,恐怕就不用再谈下去了。
张非沉思,唐霜也不催,安安静静地坐着,给咖啡里加糖。
眼前一幕就像在《英雄》中的棋馆,唐霜和张非端坐漏天亭,亭外雨丝成线,雨水叮咚作响,亭内,两人凝视古老的九步棋,唐霜挪动白子,双手笼袖,等待张非走子。
第151章 唐雎不辱使命
张非沉思良久,端起咖啡尝了尝,说道:“我还是喜欢咖啡里不放糖,原汁原味的更接近本质。”
唐霜闻言,笑了笑,看向他,没说话,因为他知道,张非并不是要等他答话,只是开了由头。
果然,张非稍稍停顿,放下咖啡,说道:“我一直以来都是拍现实题材电影,但是对武侠也非常热衷,还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我那时17岁,有一次在街边的旧书摊上,发现了一本武侠小说,剧情我大概忘了,但是里面的人物现如今依旧栩栩如生,活跃在我的脑海里。”
“现在来看,那本小说写的并不多好,中等偏下的水准,里面的主角也很扁平符号化,然而我却记了三十多年,因为那是我第一次看到的武侠小说,简直惊为天人,就像我面前打开了一扇天地,原来在我们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如此广阔、奇诡的幻想世界。”
唐霜问:“不知道是哪本武侠小说,让张导念念不忘?”
“那是卧龙先生的《梅花刀》。”
唐霜知道卧龙,他是华夏最早的一批现代武侠的作者之一,其代表作是《双刀》。现在很多武侠小说中的概念,都可以在这本《双刀》中找到痕迹。
而张非说到的《梅花刀》,是他早期的一部作品,水准现在来看不入流,但即便是不入流的作品,对当时的张非来说,也无异于石破天惊,打开了一扇世界的大门。
唐霜静静地听着,张非说道:“所以我才会选择武侠题材作为转型的作品,也是对年少时梦想的一个回应,如果不是对武侠热衷,以及有这种信心,我不可能选一个完全陌生的题材来做,所以从这点上,你大可放心。”
张非继续说道:“你刚才说到的,关于别人对《英雄》的评价,我只能说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难免偏颇,我认为君王与侠客之间并没有恒定的界限,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和判断。”
“你听过唐雎不辱使命的典故吗?”张非问唐霜。
唐霜:“听过,秦王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愿答应,派出唐雎出使秦国。”
唐霜一听张非的话,就大概明白了,但他不做声,继续听张非讲下去。
张非:“没错,安陵,一个弹丸小国,秦国不愿劳师动众,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打算巧取豪夺。安陵国不愿亡国,所以派出唐雎出使秦国。摊上这样的差事,换作其他人,多半路上就逃跑了,但唐雎是一名侠士。”
“秦王对他说,你可知道天子发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意思是说,你不仅不赶快把土地献上来,反而派你这样一个布衣在我面前絮絮叨叨,若惹得我不高兴,就是血流成河的下场,到时候安陵不仅要亡国,可能还要亡种。”
“唐雎说,那大王你可知道布衣之怒。秦王说,布衣之怒,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庸人之怒,不是有才能胆识之人的怒。”
“真正的布衣之怒,是专诸刺吴王僚,如彗星袭月;是聂政刺韩傀,如白虹贯日;是要离刺庆忌,如仓鹰击于殿上。”
“唐雎慷慨激昂地说,真正的侠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说罢,他挺剑而起。秦王色变,长跪而谢,说韩国、魏国灭了,安陵国也能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而保全下来。”
张非讲完后,直视唐霜的眼睛,同样慷慨激昂地说道:“这就是侠士!《英雄》的故事,与唐雎不辱使命的典故多么相似,秦王震慑于唐雎的机智和勇猛,秦王也震慑于无名、残剑等人的大义与勇猛,所以《英雄》中的秦王,从一开始的嚣张跋扈,到最后变得沉静醒悟。”
张非继续说道:“这就是胸怀天下之侠,不论是无名、残剑,还是秦王,都为天下而站在一起,侠之大者,为苍生计,而不是为些蝇头小怨,为所谓的天下第一,争来争去,拼的你死我活,这样的人哪里能称之为大侠,平白辱没了大侠的威名。”
“那些说什么《英雄》导致武侠世界价值系统崩塌的人,不过是鼠目寸光、胸怀短浅之辈的庸言废语!一介小人!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讨论武侠!有什么资格讨论《英雄》!你的小说不是给他们品读的!我的电影也绝不是拍给他们看的!这样的人何必去理会!狼嚎犬吠……”
相似小说推荐
-
大江东去[三部全] (阿耐) 改革开放40年献礼 热播电视剧《大江大河》原著小说改革年代平凡人物命运交响曲:大江东去 作者:阿耐《大江东去...
-
重生之逆天狂少 (左手) 酷匠VIP2018-09-29完结重生醒来,身旁竟然躺着个金发大美人。正要翻云覆雨之际,未婚妻破门而入…&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