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绘画趋向于水墨画较多,设色画逐渐减少,构图、用笔大多不再象宋代那样繁密、富丽、精工,而逐渐趋于简略。
元代书画的装潢形式仍然是轴、卷、册居多。质地以纸本居多,少数为绢本。元代的纨扇画页较少,均为绢本。元代后期,书轴就逐渐多起来了,如果有人声称自己藏有落上了唐、宋时期书画家名款的书轴,那是值得怀疑和否定的。
明代书法艺术在宋元书法的基础上又有变化和发展,楷、行、草、篆、隶各种书体都有。
明初的三宋和二沈代表了明初的一部分书法的风格。如宋克是以章草和晋唐小楷为基础形成自己风格的。又如明初永乐时的中书舍人沈度,用平正圆润的楷书为皇帝书写公文诏书,当时被称为“台阁体”他的这种写法,代表了明初台阁体的风格面貌。
明代早期,还有一种被称为“狂草”的书法,它是一种不按传统的草书法,而由个人随便挥写出来的草书,许多字不易辨认,如果你比较熟悉他所写的文章或诗词,还可以大略的念得下来,张骏、张弼等人的草书就属于这一类型。直到明代中后期,还仍然有许多人书写这种书体,说明了明代有书写狂划的习惯。宋元时期虽然有很多写草书的人,但却很少有人写狂草,所以说,这种狂草书体也体现出了时代书法的时代气息。
时代早期程南云的篆书,书法工整,篆法圆润,大多数写在引首纸上,单独地写成字条、字卷的我们还未见过。
时代中、后期的吴宽是专家苏轼书法的,不论是大字还是小字,一律都是苏体。当然,他的苏体字仅是形似而已,认真地细看起来,与苏轼的字有很大区别。沈周的大字小字都仿黄庭坚的书体,细看起来,也是只有形似,毕竟黄庭坚是黄庭坚,沈周还是沈周。
文徽明的小楷和行书都很精工,写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老年时写的大字,不论是字卷还是字条,都以写黄庭坚字体居多,体现出他写字的特点。王宠以写晋唐小楷为基础,但又有变化,董其昌书画成名以后,在清代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仍然有许多人学习他的字体和风格。
邢侗的书法在当时与董其昌齐名,被称为“南董北邢”,他的书法大多是临王羲之帖的草书,也有行书和楷书,但较少。王时敏的方正高装字形的隶书体,代表了明代隶书的风格体式。
时代永乐年间,国家又设立了画院,广征天下画士。明代早、中期的绘画,就形成了两个大的系统,即宫廷画家和自由发展的吴门画家。永乐到弘治时期,画院非常兴盛,画家人材辈出,画科题材广泛,画的风格面貌,大部分南宋画院,山水画追求马远、夏圭的面貌,花鸟画设色艳丽,颇为生动活泼。
时代画院体系的花岛画家,大多仿效古法而又有变化。林良的花鸟画用笔放纵,水墨淋漓。吕纪的花鸟画,大多富丽精工,色彩鲜艳。时代一院花鸟画家多是绢本作画,落款仅仅写几个字等等,用笔轻简略。
有些作伪者把明代院体画家作品的名款裁去,冒弃宋画骗人,这种情况曾屡见不鲜。
第276章 文人学士
时代还有些所谓“文人学士”,自由选择题材进行绘画创作,如王绂的山水和枯木竹石,夏昶的竹石,孙录、王廉的墨梅,杜琼、刘珏折山水。
所谓的“吴门四家”,以沈周为首。沈周的绘
画题材广泛,他的山水画是在元四家的基础上以董源、巨然为宗发展起来的。他发展了粗笔写意的新风格,对明代画坛起了推动作用。文徽明的山水人物画,趋向于工整细润,用笔流畅,虽细润而不板滞;此外,他也有少数粗笔山水和花卉兰石等题材。
唐寅的山水人物画,是由法南宋刘松年而加以融会贯通,仇英擅长临古,无论山水、人物、树石、楼阁,都力追古人,用笔工整有力,独具一格,但他不擅长书法,作品上大多数只落名款而很少题诗。
沈周、文徽明的绘画,大都喜欢采用纸本来作画。唐寅的作品,纸本、绢本均有。仇英的作品多为临古设色画,所以用绢本的居多。
陈道复的花卉,生动活泼,用笔流利。徐渭的写意花卉,构图更为放纵,水墨更为淋漓,对以后的官意花卉,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对清代影响较大。
到了明代后期,院体方面的画家逐渐减少,不象前、中期那么兴盛。文人学士玩弄笔墨技巧作为遣兴,自由发展的风气较盛。明代后期的画中九友(董其昌、程嘉燧、李流芳、卞文瑜、杨文聪、王时敏、王?、张学曾、邵弥)以及其他一些画家,均以标榜临摹古人为能事,他们所作的画,大都写上临或仿某人画法。如果画一本山水册,每一页必须写上仿某人画法,八开就是仿八家,十二开就是仿十二家。这对于古代书画的断代,也可以起到辅证作用。
陈洪绶的绘画题材是多方面的,山水、人物、花他都能画,尤其人物更为突出,形象奇特,采用了夸张、变形等艺术手法,对清代绘画产生了较大影响。崔子忠的山水人物,画法别开生面,线条弯弯曲曲,变化较多,与完全摹古的作品大不相同,创造了新的表现技法。
在书画格式方面,书轴逐渐多起来,书写的内容有古诗文及自己的诗文等。宋元时期最为流行的团扇,到时代就见不到了,直到清代道光时期,才又重新盛行起来。
时代成化、弘治时期,折扇广泛流行,有些文人学士和书画家常在这种扇面上写字画画。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折扇面是朱瞻基(明宣宗)的绘画折扇面、沈周的书画折扇面、吴宽书写的折扇面。
手卷前部的引首纸,明代早期才开始出现这种形式。
对联这种形式,时代晚期才开始出现,清代更为盛行。
在质地方面,时代中后期的某些书画家,又采用了绫地或金笺地。绫地又分为素板绫和花绫两种,金笺地又分为泥金笺和冷金笺两种。
从落款格式来看,明中后期则为砂式:上款高出下款一格或两格,而且有某某词坛、词盟、词宗、词丈、年丈等等称呼。
清代初期的书法是在明代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有所变化,但不很显著。整个清代有许多人学习董其昌的书法,如沈荃、张照、陈希祖及近代吴永等人。王铎的书法工力很深,楷书、行书、草书都很成熟,很有气魄,自成风格,尤其擅长临王羲之的草书帖。傅山的书法技能全面,楷、行、篆、隶、草都能写。他的字册或字卷往往是楷、行、草、隶兼而有之,这是他个人的习惯写法。
专写隶书,创造出一种圆润而灵活、流动而不板滞的新风格,朱彝尊、尤经等人的书体,都受到他的影响。
因受科举制度的影响,清代的“馆阁体”书法被写得横平竖直,规规矩矩。王际华、汪由敦等人是清代写这种书体的典型人物。
清代中期,邓石如、黄小松等人喜欢写古篆,提倡写碑。清代中后期,写篆书的有钱坫、洪亮吉、孙星衍等人,写隶书的有阮元、钱泳等人,写行书、楷书的有包世臣、吴熙载等人。
清代初期的绘画,有一部分画家是在明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也有些变化,但变化不大。被称为清初六大家的“四王吴恽”都是山水画家,只有恽寿平后来改画花卉,而且画得很成功,其他五人都是专画山水的,并且都是模仿古人而变化较少,但在笔墨技巧上却都很成功。他们虽都是仿古,每个人都有独特的风格。
“金陵八家”在他们的画幅上,山顶山坡多半被画得比较伸张,似乎象一把撑开的伞,泥古的因素较少。“金陵八家”中,如樊圻、高岑、邹?叶欣、吴宏的风格,有某些相近之处。“金陵八家”之一龚贤的风格就与其他几个人完全不同,他善于用墨,墨分深浅,浓淡、干湿,墨色重重,多而不乱。到老年时,他才有少数设色画。
“清代四僧”的绘画并不完全摹古而是有所创新的。石?的山水画喜用秃笔,干笔皴擦,用湿笔创作的画是很少的,这是他的特殊面貌。弘仁的山水画有墨笔和青绿设色两种,是仿元代倪瓒的,就连题款的字体也仿倪瓒。他所画的题材多为黄山风景,也有少数梅竹花卉。朱耷水墨写意以花画居多,也有少数山水画,所作都不是固守陈法而有他自己的新创造,形成了他个人的特殊风格。石涛绘画题材广泛,山水、人物、花卉都能画,他不守旧的传统画法,具有创新精神。
清初王?自二十六岁至八十六岁都有作品,而且大多数有年款,他早期、中期、晚期的作品风格不同,落款字体不同,使用印章不同,还有临摹与创作的不同。
清代中期雍正、乾隆时期的绘画,有两个大的系统,宫廷院画“如意馆”系统和扬州画派系统。
宫廷“如意馆”系统的院画,山水、人物、花卉、走兽、虫鱼等各种画科都有,画家也很多。焦秉贞的人物画,精工细润,渗以西洋画的色彩特点。唐岱的山水画别具风格。蒋廷锡的花卉画,有工整和写意两种风格丁观鹏的佛道人物画。郎世宁绘画题材广泛、花卉、走兽、肖像各科均有,采用西洋画法与中国画传统技法相结合的方法。宫廷“如意馆”绘画大都工整细密,富于装饰性。有几个人的绘画风格就差不多,分辨不出他们个人的特点来。
相似小说推荐
-
猴年马月盗格日 (商不奇) 花城出版社情窦初开的年纪,一次意外带给郑能谅匪夷所思的能力,只要与异性发生身体接触就会灵魂出窍,进入可以选...
-
修士的厨神生活 (食颜而肥) 起点VIP2018-10-15完结灵气复苏的时代,得修真传承,以炼器入道,与美食相伴,在吃喝间寻觅长生。 修真和美食更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