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好衣服,苏乐青走出自己房间,从二楼往下望道:“怎么了?”
“你……你教堂的那个作品登上《domus》了!”沃纳摇晃着自己手上的杂志,很是兴奋道。
“爸,你……别这么大声好不好?好不容易放个假,你这么早就吵醒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你的作品登上《domus》杂志了呢!”约翰也一脸没睡醒的从房间里走了出来。
“真的?”苏乐青很是惊喜的问道。
老实说,虽然他给《domus》杂志社投稿了,但他还真没指望能够被选中,这倒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当然,《domus》的杂志,我一直都有订阅,之前听到你投稿了,我就在想这个月的杂志上会不会有你,所以就翻了翻目录,没想到居然还真有你的,而且还有意大利知名建筑师米歇尔·德·波利的评语。”沃纳高兴的说道。
“是吗?我看看!”苏乐青也顾不上洗漱了,直接就跑下楼,然后从沃纳先生手中接过杂志。
“就在最后的新人新秀里面。”沃纳说道。
苏乐青点点头,直接从后面翻起,没翻几页,苏乐青就看到了自己的作品:光之教堂!
随后,苏乐青就看到了下面米歇尔写的评语,语气说是评语,还不如说是一篇文章。
而文章的题目就是:走出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创造精彩!
苏乐青嘴角微微上扬,继续看了下去。
现实生活中,一张有黑点的白纸展现在我们面前,引起我们注意的往往是黑点,而不是白纸,这或许是我们的本能使然,也或许是习惯作崇。但不管是本能还是习惯,最终反映出的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
人的思维定势通常来源于他的生活经验和习惯,而人类就是有这样的缺点,凭借经验处理问题。
而建筑师同样,一个好的建筑师就是要不受思维定势,不受经验束缚,不循规蹈矩,与众不同,独树一帜。
但显然,这样的建筑师很少,大部分的人还是遵循常识,被自己的经验所束缚,容易画地为牢,禁锢自己。
这个作品,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
大家看到这个作品的时候,谁能想到这居然是一个教堂?
在我们的印象中,教堂不应该是高耸、宽广、华丽、威严、宏伟的吗?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教堂几乎已经跟这些词牢牢的绑在了一起,以至于我们现在设计的教堂也基本是这样的。
但是这个作品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同样是教堂,但这个作品却勇于创新,敢于大家心中固有的教堂形象打破,以一个全新的、现代的、简单的形象出现在大家面前。
而且效果非常之好,穹顶波浪形的设计赋予了整个教堂独特的心态,让它与众不同,吸人眼球。
教堂前的水庭和小道也起了点睛之笔,让教堂看上去更加立体,更加的有神秘感和仪式感。
而且穹顶的构造也给了我们新的思维。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独特,也非常美的建筑,他走出思维定势,打破常规,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穹顶。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作品的设计者竟然还是一个中国人,老实说,在《domus》上,我很少见到中国人,而且还是能够设计出这么好作品的中国人,虽然中国人对于教堂的印象并不如西方人那么深,但能够走出思维定势,那就值得夸赞。
在这一期的新人新秀的作品里,我个人觉得他的作品是最好的。
“这个评价好高啊!”看完米歇尔·德·波利的评语之后,沃纳很是惊讶道。
“呵呵,刚好我这个教堂打破了大家心中的教堂形象吧!”苏乐青模棱两可的谦虚道。
“有可能是这样,苏,真的是太棒了,我想,现在欧洲地区应该有很多人都要好奇你了!”沃纳笑道。
“确定不是要砍我吗?毕竟我把他们心中的教堂设计成这副模样。”苏乐青开玩笑道。
“当然不会,而且你设计的教堂也充满了美感。”沃纳说道。
就在沃纳准备再说什么的时候,艾玛端着早餐过来道:“好了,一大早就是什么设计设计的,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们一家人找个地方去玩玩吧,顺便BBQ。”
“那去哪玩?”沃纳问道。
听到这话,苏乐青连忙提议道:“不如这样吧,我们去莱尔先生的葡萄酒庄园去转转吧!”
苏乐青的话,让沃纳连连点头:“这个提议不错,上个月初在莱尔那边玩的不错,那边出了能骑马之外,还能够打猎,而且是劳动节,我们也可以过去种植葡萄树。”
“可以啊,上次你们去的时候,就我一个人没去!”艾玛抱怨道。
“呵呵,那我先上去洗漱一下,对了,沃纳叔叔,这本杂志能借过再看一会吗?”苏乐青摇晃了一下手中的杂志问道。
他之前本来也准备订一本的,但是后来看到沃纳的书房里好像有,所以也就没浪费钱了。
“当然可以,看完放我办公室就行!”沃纳摆了摆手道。
第六百八十二章 议论
与此同时,苏乐青这个名字也随着《domus》杂志最新一期的发布,瞬间在欧洲建筑圈里流传开来。
毕竟这还是第一次有中国人的名字出现在《domus》杂志,以前就算有华裔的建筑师,但大多数都是以英文名字出现的,可是现在,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出现在了杂志中,而且设计的,还是他们西方独特的建筑:教堂。
顿时,欧洲建筑圈的大小论坛里就出现了苏乐青的作品,所有人都在议论着苏乐青这个教堂到底设计的算不算好。
ArchDaily论坛,是全世界最大的建筑资讯网站,为全球设计师们提供最前沿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案例,几乎所有的建筑师都会在这里交流讨论,所以在苏乐青登上《domus》杂志之后,ArchDaily论坛的议论群就彻底炸开锅了。
“有没有人看最新一期的《domus》杂志?”有人提问道。
“怎么了吗?我马上就要去拿我的杂志了!”
“你是想说最后的新人新秀中的那个中国人设计的作品吗?”立即有人知道这个问题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了。
“是啊,真的很难想象那个建筑居然是一个中国人设计的,中国人不是最擅长copy吗?”之前提问的人回答道。
“呃……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你……”
“虽然说中国人的创新能力不行,但你并不能否认中国人是有创造力的,比如造纸术、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这些,都是中国人发明的,没什么好惊奇的。”又有人说道。
“的确,而且我们这里是建筑交流论坛,不是人种歧视的论坛,我们应该讨论建筑本身,而不是这个建筑的人。”有人附和道。
“好吧,那聊聊建筑吧,这是图片,大家看看,这个苏乐青把教堂设计成这样,真的好吗?这还是我们熟悉的教堂吗?”提问的人把从《domus》杂志上拍下来的照片发在了论坛上。
片刻之后,有人开始讨论。
“是啊,教堂之所以是教堂,就是因为宗教、仪式,如果教堂没有了威严,不再传统,那还是我们熟悉的教堂吗?或者说还能是教堂吗?那并不是创新设计,而是丢失传统。”
看到有人说话,立马就有人回应他道:“你这个说的太牵强了,教堂之所以是教堂,就是因为这里是教友一起祈祷的地方,并不是因为宗教、仪式什么的,如果教堂没了威严,不再传统,它也许不再是我们熟悉的教堂,但只要教友还在,无论哪里,那都是我们的教堂,用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心安的地方就是我的家乡,而且关于这个作品的评语我也看了,我觉得说的很好啊,作为一个设计师,就是要打破思维定势,不能你觉得教堂一直建成那样,你就觉得教堂一定是那样的,所以我觉得这个中国人设计很不错。”
“至少我很喜欢这个作品,你们看看,那张傍晚的那张,从正面看上去,整个建筑很是宁静,起伏不定的穹顶好像在模仿远处的山脉轮廓,由一个纤薄的混凝土铸造的外壳构成,屋顶支撑自身,因为每个波动显着地落在地面上。在屋顶结构的每个波浪上升到一个高峰,从诗篇得到诗意的灵感,清晰的白色形式是一个轻盈,动态的结构,似乎漂浮在山谷里,水庭的强调结构的表面失重,教堂从基座上升起,从它所坐的平地上升起,在其周围环境中提供一个分层的焦点……”
“这是一栋非常优秀的现代建筑,造型独特,设计新颖,打破固有的教堂形象,是非常棒的一栋建筑。”
在ArchDaily论坛混的,一般不是建筑师就是在建筑公司实习的实习生,或者是正在学建筑设计的学生,在听到这么专业的讲解之后,顿时觉得很有道理。
“那这么说,这个叫苏乐青的设计师还是很厉害的。”有人说道。
“的确很厉害,不过也还要看看有没有后续的作品,毕竟这种昙花一现的设计师出现过太多太多了!”前面讲解的那位说道。
“那就看看吧,如果真的厉害,应该很快就有新作品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