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文艺生活 (薪越)



这帮人仗着出身京影厂,没把冯晓刚放在眼里,如果换一位京影厂的导演,他们就不敢这么做了,说到底还是欺生。

韩三评没想到的是林子轩说换人就换人了,干脆利索。

京影厂不会因为几个人就和林子轩闹翻,他们还没有那么霸道。

尤其是在目前的困境下,厂子缺少资金,很多片子没办法拍摄,同时也不能让厂子里的职工闲着,总要给他们安排事做,不然这些人又要闹事了。

韩三评来到京影厂不到三个月,基本上摸清了厂子的情况,只感觉焦头烂额,前路艰难。

当然,如果不是这么有难度的工作,也轮不到他来当这个副厂长了。

这次和好梦公司的矛盾只是一件小事,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处理,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林子轩挂了电话,同样不再想这件事,他要安排艺术中心的人进入冯晓刚的剧组。

选择的标准当然是熟人优先,尤其是跟着他一起到美国拍《京城人在纽约》的那批人,他们在美国一起吃住了半年的时间,非常了解各自的性格和特长,配合默契。

京城电视艺术中心这几年的效益很好,不断壮大,目前有接近两百人的规模。

在怀柔影视基地建设的时候,李虹在影视基地附近找了块地方建了一座三层的办公楼,艺术中心搬出了原来租住的四季青公社。

影视基地目前已经投入使用,艺术中心的电视剧都在那儿拍摄。

只是由于怀柔属于京郊,位置偏了点,影视圈的其他剧组不怎么愿意过去,如何推广和宣传是影视基地面临的问题。

不过这些不归林子轩管了,自然有其他人操心。

从艺术中心拉人很容易,冯晓刚写了一个名单,都是和他惯熟的人,用着放心。

李虹批准之后,这批人就会到《甲方乙方》的剧组工作,他们虽然没拍过电影,但都学过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应该能很快上手。

“这下行了,咱们自己人做事,进度能快上不少。”冯晓刚放心道。

“你多操点心,别让两帮人闹出矛盾来。”林子轩提醒道。

现在剧组里有一半是京影厂的人,一半是艺术中心的人,弄不好就会出事。

“放心吧,我和他们交待好了,咱们的人精明着呢,想要偷师就要和京影厂的人打好关系,等学会了就用不到他们了,这就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冯晓刚贼笑道。

“咱们也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碰到认真做事的,主动投靠的,能拉拢的就拉拢过来,人才永远不嫌多。”林子轩深谋远虑道。

“林董英明!”冯晓刚拱手,装作仰慕状。

“冯总睿智!”林子轩接话道。

“彼此彼此。”两人同时笑着说道。

他们互相吹捧一番,觉得差不多了,也就该干嘛干嘛去了,主要是气氛不够,要是加上葛尤,三人能侃上个把钟头。

法国戛纳,葛尤在酒店里看杂志。

这是一本法国的电影杂志,上面有国外记者对于参加戛纳电影节的各部片子的评论,还会给电影打分,分数越高的片子越受欢迎。

杂志是《活着》的投资商拿来的,据说《活着》在放映后分数很高,投资商很兴奋。

葛尤看不懂外文,就是没事的时候随便翻翻。

他不爱出去享受戛纳的阳光和沙滩,也不去看每天都在放映的各国优秀电影,其中不乏电影大师的作品,主要是他看不懂,连个翻译字幕和配音都没有。

也就是《活着》放映的时候他和投资商一起在影院里又看了一遍。

巩莉不同,电影节是女明星的秀场。

她就不会在酒店里呆着,要么和投资商一起找片商吃饭,要么就是出席一些展映活动,宣传一下电影,说几句漂亮话。

要在国外媒体上保持曝光度,这是成为国际影星的基本条件。

这让葛尤觉得特愧疚。

自己来戛纳没帮上什么忙,和人聊天都费劲,自个出去怕迷路,又不想麻烦别人,其他人都挺忙的,还是呆在酒店里好了,至少不给人惹麻烦不是。

他还记着一件事,就是那部叫做《京城的风很大》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自然没办法和《活着》相比,主竞赛单元的影片才是记者们追逐的焦点,“一种关注”这个单元只有少部分人才会注意。

葛尤翻遍了杂志也没有找到有关纪录片的内容。

他虽然看不懂文字,却能看懂图画,如果这部纪录片大受欢迎,在报导上应该会出现林晓玲的照片,毕竟晓玲同学是其中的主演啊。

看来是没戏了。

事实上,这部纪录片在电影节的一个小圈子里流传开来,被认为是华国新时代的电影。

以前,外国影人看到的华国电影要么年代久远,要么是反映偏远农村的片子,在国内这种做法被批判为“拍摄阴暗面迎合国外的评委”。

这部纪录片不同,它拍摄的是当下的华国,也不是农村,而是华国的首都。

它展现了1993年华国首都的真实面貌,让外国人看到了一个正在改变中的华国。
------------

第二百一十八章 青年们

这部纪录片给外国人的感受完全不同。

让他们惊讶的是华国竟然有地铁,有豪华饭店,街道上有小轿车,有穿着时尚的女人,人们的精神面貌看起来不错,能看到不少正在施工的工地。

整座城市既显得古老,又充满了活力。

看过这部纪录片,有人询问曾经去过华国的电影人,这真的是那个古老的东方国家么?

在外国人的印象中,华国还是七十年代的模样,人们穿着相同的衣服,共同劳作,唱着革命歌曲,这就是以往华国的电影给他们的记忆。

华国的第五代导演都喜欢拍过去的时代,对他们经历过的那个年代进行回顾和反思。

他们还喜欢拍偏远落后地区的电影,认为在苦难中才能展现人性。

这很容易理解,一个在城市里有吃有喝的人拍起来有什么意思,没有看点,只有那些在贫苦中挣扎求生的人才能让观众有所感触。

他们认为这就是艺术,艺术就应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所以,这时候第五代导演的镜头总是避开繁华的都市,避开华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专注于描述苦难的生活,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责任。

这样的电影受到了西方电影节的认可,第五代导演屡屡拿到国际大奖。

在华国国内,存在着批判的声音,认为这是用华国的阴暗面来迎合西方社会的猎奇心理。

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有人认为是艺术,有人认为是糟粕,不过这类电影的确对外国的观众产生了误导。

《京城的风很大》表现的是京城街头的景象,没有专门拍一些像故宫那样的旅游景点,也没有故意找社会上的阴暗面,采访的基本上都是普通的市民。

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国外的电影人看到这个片子,觉得和正在戛纳广受好评的《活着》不同,这不同于华国以往的影片,是华国新时代的电影。

制作这部纪录片的团队则被称为华国电影的新生力量。

京城电影学院,贾章柯和同学从洗印厂看电影回来。

提起洗印厂,一般是指位于北太平庄的京城电影洗印录像技术厂,这个厂子专门拍摄科学教育影片,在洗印厂的礼堂内时常会放映一些没有公映的电影。

比如张亿谋的《活着》,邀请作家和圈内人观看的那一场就是在洗印厂放映。

这时候,电影学院还没有大型的放映厅,学生们看电影大多都是去洗印厂的礼堂。

这属于厂子里的内部放映,对电影学院的学生免费,虽然也收票,不过这些票都是赠送的,想要拿到票并不难,主要是为了控制人数。

这一晚,贾章柯和同学照例去洗印厂观摩电影,看了两部最新的国产片。

从洗印厂步行返回电影学院的途中,大家都很沉默,这两部片子让他们太失望了。

拍摄手法落后,情节假大空,毫无新意,一点都不真实。

“咱们拍电影吧,而且一定要拍自己想拍的那种电影,你们看看现在的华国电影,都成什么样子了,还有人说好,都是自己骗自己。”黑暗中,贾章柯略微激动的说道。

“好是好,可咱们怎么拍?”有人为难道。

和贾章柯一起的都是文学系的学生,文学系原本叫做编剧系,分为影视剧本创作和电影史论两个专业,贾章柯学的是电影史论。

这个专业主要是研究国内外的电影理论,属于纸上谈兵。

拍电影都是导演系和摄影系的活,和文学系不沾边,顶多就是写写剧本什么的。

更何况,这几个人在电影圈没有关系,家里也不富裕,甚至吃饭都成问题,怎么拍电影。

想想确实苦闷,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