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之路 (白色十三号)
- 类型:都市重生
- 作者:白色十三号
- 入库:04.12
如果说《沉默之像》的地狱来自描述和想象,那另一部热门影片《女性瘾者》更是奇葩,导演拉斯·冯·提尔口味更重,就说夏洛特·甘斯布为自己堕胎的一场戏,特写配合事无巨细的手术流程,赶走了很多心脏脆弱的观众,坚持留下的观众也承认看完之后反感出内伤。
哪怕在西方社会,拉斯·冯·提尔的举动无疑也充满了挑衅。
这样的影片就能代表电影艺术?拉斯·冯·提尔这样的欧洲导演就真的是在为实现电影艺术而努力?
恐怕任何有头脑的人都会得出否定的答案。
如同好莱坞主流商业影业的视觉特效一样,他们不过也是在制造吸引观众的卖点而已。
只是这些人没有足够的投资和电影背后的技术支持,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打造那些耗时耗力的场景,只能依靠相对廉价的裸体、3P、色情以及其他大尺度的卖肉戏份,来吸引观众实现盈利。
如果有人说这些大尺度的欧洲电影代表电影艺术,恐怕很多人会吐他一脸。
不管怎么说,好莱坞电影攻略全球电影市场乃是不争的事实。
与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相比,欧洲电影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有数据统计显示,意大利电影在本土市场的份额仅占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而这在整个欧洲已经是最高的本土份额了,越来越多的欧洲导演以及演员都在跟随好莱坞的脚步,追求电影票房这种更加实际的回报。
众所周知,好莱坞的全球化使得美国电影打破文化隔阂、获取更高的票房,电影本身变得更为通俗易懂,好莱坞电影横行全世界,对全球电影观众的审美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曾经和美国电影实力相当的法国、意大利电影在全球影响力直线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电影节的衰弱也无法避免。
这一届威尼斯电影节就此落下帷幕,但金狮奖最后落在《聚焦》和墨菲的头上,在北美与欧洲媒体的口中,反应截然不同。
北美的主流媒体普遍认为墨菲和《聚焦》拿到金狮奖是众望所归。
而欧洲的很多媒体,纷纷以“冷门”和“爆冷”之类的词汇来形容威尼斯电影节最重要的奖项。
无论如何,墨菲抱走威尼斯金狮奖是不可改变的结果。
威尼斯电影节闭幕式后的第二天,墨菲就离开意大利返回了北美,《聚焦》这部影片利用在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放映的机会,制造出了巨大的声势,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片商,纷纷找上二十世纪福克斯,想要引进这部影片。
距离《聚焦》上映还有很长的时间,不过二十世纪福克斯已经与很多国家的发行商展开谈判,短短一周多的时间里面,就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行公司与二十世纪福克斯签订了正式的合约。
加上二十世纪福克斯能够自己发行的一些海外市场,《聚焦》这部影片最少会出现在超过八十个国家与地区的院线市场里面。
这足以保证影片会产生世界级的影响力。
当然,墨菲和二十世纪福克斯首先要保证《聚焦》这部影片在北美市场所能引发的关注度。
好莱坞电影发展到现在,绝大多数北美大热的影片,在海外市场也会引发轰动,最少也能引燃西方世界的电影市场。
坦白地讲,墨菲也没想过这部影片可以影响东方的几个国家,毕竟天主教在那边的传播不算特别广。
毫不夸张的说,没有天主教作为基础,《聚焦》的影响力就会小很多。
随后,二十世纪福克斯开始了《聚焦》的映前宣传营销,发动旗下的媒体不断炒作相关的话题,天主教依然是主题之一。
“被扭曲的不全是信仰认知,而是人本身无信,只能被身边常见的宗教信仰所影响……”
或许是亲眼目睹了整个事件的经过,盖尔·加朵别有感慨,曾经这样对于墨菲说过,“宗教信仰很多时候其实就是人对宗教组织的品牌认知,一旦组织管理不健全,就容易出现问题了。问题被掩盖了,是因为人迷信权威和传统,这就像宗教组织兜售信仰,销售人员伤害了消费者,消费者却无从投诉。”
或许这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在十一月初的时候,《聚焦》正式以十家影院的规模,进入北美院线市场,无数观众蜂拥而至。
第759章 单馆七万
11月7日,一个普通的周五,《聚焦》同时出现在了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旧金山和波士顿等总计十家影院里面,由于影片之前在威尼斯电影节和多伦多电影节上获得了巨大的赞誉,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观看。
尤其是墨菲的影迷和一些天主教曾经的受害者,早就对影片翘首以待。
周五白天,所有放映《聚焦》的影院上座率全部超过百分之九十,这还是将可以免费入场观看的职业影评人和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会员刨除在外的统计。
对于这部影片,职业影评人早就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了。
像是这种与时事热点有关的影片,他们的评论天然就能吸引更多的影迷,何况影片的一大主角或者说反派还是天主教。
如同以前的好莱坞一样,在涉及到宗教方面的题材上,职业影评人同样小心翼翼,生怕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你,但现在不同了,从去年冬天到现在,天主教被媒体揭发出了无数丑闻,抨击天主教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价值取向正确和政治正确。
大概是很多影评人在点映刚刚开始就迫不及待的去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到周五下午的时候,很多知名影评人的互联网或者社交平台专栏上面,就出现了关于《聚焦》的评论。
“《聚焦》中,墨菲·斯坦顿从一桩丑闻扩展到对制度的批判,就如同厚重的纪实文学——强大的叙事、抽丝剥茧、层层推进、丝丝入扣、条理清晰、严密工整、毫不煽情、剪辑利落,从而完美还原了一场媒体人的报道征途。最后结尾在办公室尽头接电话一声喂:‘聚焦。’这个妙到巅毫的收尾极其震撼,墨菲彻底将这起‘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陋’完美的搬上银幕,不但挖掘了天主教丑闻的根源,也直指人性深处的冷漠,引人深思。”
——肯尼斯·图兰
“墨菲·斯坦顿的这部新片真实再现聚焦报道组调查大批天主教神父性侵儿童丑闻的攻坚过程,真实事件本身就足够吸引人,何况还有一个非常工整扎实的剧本与制作,以及把控着类似惊悚片的速度节奏。而影片也似乎刻意淡化了人物塑造和戏剧性,却以冷静沉稳的步调和丝丝入扣的情节展开做到了引人入胜,配乐、摄影和剪辑起到了极好的辅助作用,几位主演的表演则是拿捏的恰到好处,每个人都有精湛发挥。而影片最成功的是将亵童和性向做出切割,指出这是教会这一全世界最藏污纳垢组织自上而下的制度性丑恶。看完会让人失去对宗教的所有敬畏,虽然内容很残酷但看的无比舒服。”
——托德·麦卡锡
几乎所有出现在互联网上的影评人评论都是好评。
另外,作为与事件紧密关联的《波士顿环球报》,也在头版头条上开辟专栏,发表了对这部影片的评论。
“在身兼本片编剧和导演的墨菲·斯坦顿的把控下,《聚焦》有着极其冷峻的影像风格。一方面,影片的冷暗色调成功地营造出丑闻被揭示前的那种痛苦和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为了凸显真实性和客观性,影片在大多数场景里采用的是旁观者式的机位以及较为中立的中近景镜头。”
“同时,《聚焦》在叙事上也显示出惊人的成熟。纵观全片,电影既没有为了博取观众同情而去放大受害者的痛苦,没有为了树立反派而故意丑化具体的神职人员,也没有对‘聚焦’专栏组的新闻从业人员刻意拔高。影片将焦点始终放在对案情和真相的抽丝剥茧上,当报道完成,案情水落石出,影片也戛然而止,当真令人回味无穷。”
“《聚焦》采用的这种手法是非常内敛和克制的。它既没有刻意地做道德评判,没有刻意地说教,也没有刻意去塑造人物性格,但在影片结束后,它的价值观、情感以及人物却又全都无比地鲜活,这体现的就是导演墨菲·斯坦顿的功力。”
“在情节的推进过程中,影片在人物的塑造以及电影母题的最终呈现上真正做到了悄无声息而又水到渠成。换句话说,这是一部形似于纪录片的严肃影片,它用最不煽情的手法达成了最煽情的效果。”
“总的来说,《聚焦》这部影片,镜头冷静克制,剪辑干净利落,情节抓人,情感抓心。相信所有看过结尾的观众们都会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在看似平和的影像下面,导演墨菲·斯坦顿却赋予了影片足以震撼灵魂的力量!”
媒体的各种褒奖就像是不要钱一样拼命往《聚焦》和墨菲的头上扔,似乎这部影片是今年以来最好的好莱坞电影。
一方面,墨菲和影片的影响力巨大,本身也堪称是杰作;另一方面,这也是媒体去年揭露天主教丑闻的某种延续。
相似小说推荐
-
都市拳皇养成 (流年浅浅) 17KVIP2017-04-07 都市小说全荒原本是个自幼失去双亲的苦命少年,出于身世无奈,自小学会隐忍。不过人穷不能志...
-
我是大娱乐家 (撕文服毒) 起点VIP2016-11-16 都市生活重生过去、畅想未来、梦幻现实,再塑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