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超级电力强国 (给您添蘑菇啦)



张逸夫在这个过程中确实是助攻了,恐怕这辈子跟苗德林都结仇了,但与此同时也得到了部里几位大领导的重视与赞赏,权衡之下。利非常大于弊。

另一方面。就是有关emc的事情了。

这件事水很深。部里会慢慢处理,但有一件事是刻不容缓的,就是尽快更换emc厂商的开关。这边电力系统。其实是有索赔权力的,但俄国佬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设备没有任何问题,一切符合同规范,只是扯皮,并不打算拔半根毛。

作为张逸夫,是知道很多事情的。多少年后,emc用国内淘汰的开关重新拼装后贴着优质产品的标签卖给中国,这件事被披露了出来,emc也进入了中国电力系统的黑名单。就像苏联解体时那种墙倒众人推的情况一样,随着那个过度集权、过度红色的政权倒塌,国家荣誉感也变得廉价,商人政客们只顾着自己发财,在造就了一批寡头的同时,葬送了整个国家。

在张逸夫的牵引下,1990年底,部里正式发文,终止与emc的一切合作。

这几乎是电力行业中,跟曾经“苏联老大哥”牵连的最后一根线了,就此斩断,提前了十余年。

这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小波,张逸夫还要做更多的事,但人生来并非全能,优秀只是可以帮他不少,但不能铸就他的一切,路踏踏实实走,事一件一件做,有什么能耐说什么话,做一个稳如泰山的男人,这才是张逸夫的座右铭。

……

12月15日,冀北电厂发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达标自评完成,牛大猛正式向上级提出了达标验收申请。

第二件,月平均供电煤耗成功压到了397克,华北局得知喜讯后,在牛大猛的鼓动下,成功联系到电力报社前来专题报道。

第三件,史上最年轻的高工与史上最年轻的准劳模诞生了。

不得不说,在这个高级工程师的流程之中,刘建网还是帮了些小忙的。助理工程师直接提高工毕竟是一件很不符合常规的事,常人要经过十几二十年的煎熬被张逸夫在半年内捞到了,不免过分。

因此,在全国大赛后的第二天,刘建网主动联系上牛大猛,希望能在进入提职称流程前,冀北这边先打上来一个报告,表述出张逸夫在专业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申请先来给破格提成工程师,有了中级职称,后面的事情能容易些。牛大猛见部里搞人事的领导点头要干,自然不含糊,当天就打了报告,经过华北局的时候,更是顺风顺水,最后刘建网运作一番,没多少天,张逸夫便破格成为工程师。

然后又没多少天,张逸夫的名片就印上高级工程师了。

若是领导的孩子,或是皇亲国戚,怎么着也不敢这么快评高工,不是不能,是不敢,没这个技术水平,不敢拿这种专业头衔,况且领导子女有更好的出路,走行政管理路线。由于垄断的存在,电力行业相比于其他行业、企业,市场竞争方面的压力是小的,因此市场运营方面的人才极其有限,也相对不受重视,需要的大多数干部还是技术型、管理型的。因此,圈内的纯技术人才不在少数,相对而言,环境势必更纯洁一些,搞技术的居多,没那么多幺蛾子。

也正是由于“技术”在这个行业的权威性,即便是大领导的子弟,也不敢利用特权乱搞,在这方面的评定,相对还是公平公正的。

而张逸夫带领冀北拿下电厂运营冠军,又在全国大赛拔尖,一手获得三个专业的笔试头名,在技术上自然不可能再被质疑,毕竟考试委员会的专家都点头承认了他的能耐。

就因为这样,张逸夫在技术职称上的进步反而比大领导的子弟还要顺利一些。

张逸夫坐在办公室中,抚摸着崭新的,热乎乎的名片,也是美得不行。这年头,高级工程师还是比较稀有的。

第158达标周记

高级工程师,老爹在43岁的时候才晋升到,这下可算不给家里丢面儿了。人活着毕竟不可能那么清高,沽名钓誉是一件很美的事情。往远了想,将来再努把力,去个大学混个教授头衔误人子弟,给学妹们开开小灶自然美哉;往近了说,工资直接提了几级,已经不比邱凌要少了,将来分房也稳,很是实惠。

要说这次,张逸夫还真是赶上了,部里领导显然也低估了年轻人的实力,这种全国大赛混到冠军的人物,业务技术如此之精,怎么也该是熬了十年八年的骨干,赏个高工本无可厚非。但张逸夫这等怪物暂且不说,冷不丁地还杀出了一个夏雪,两位毕业才半年的主儿就这样踩着前辈们夺冠,实是出人预料。

但表彰政策早就发布了,又不可能更改,再者说,这两位冠军也是真真切切赢了那些中级职称的工程师的,且领先不少,水平也够高工。若是以资历不足为由收回成命,不仅是打了自己的脸,还打了全国参赛成员的脸。

没办法,只能破格先提中级职称,再搞上来。

今后的比赛,估计是再也没有直提高工这项表彰了,最多最多职称提一级,这么一想,张逸夫有些对不起晚辈了,自己把路都走了,他们没的走了。

正自嗨着,牛小壮慌忙推门进来:“逸夫,报社的人到了,我来叫你过去。”

“好好!”张逸夫抄起一盒名片笑道,“叫上天明和伟峰拿好咱们准备的东西。一起去。”

“天明早就就位了,赶紧的吧。”牛小壮催促道,“瞧你丫这德性。”

“你就好!一天到晚琢磨着怎么做劳模演讲呢!”

“哈哈!这不还等着你给我写讲演稿呢!”

二人一路小跑,来到会议室门口,文天明和李伟峰早在这里抱着材料等候,几人凑齐了,才敲门进会议室。

此番前来做报道的一行人由电力报社副总编龚宏志带队,手下一老一少两位记者。由副总编带队,可见报社对这件事的重视,喊了那么多年的口号终于有一个电厂真的做了。他们也是等了好久。

一行三人见张逸夫来了。连忙起身相迎,握手相识。

牛大猛也起来介绍一番。

互相认识过后,对面的副总编抬了抬鼻头的老式塑料眼镜笑道:“贵厂的张逸夫,也算是个名人了。最近我可没少见这名字。”

“哪里哪里。都是领导抬举。”张逸夫侧身谦到。“这几位都是我们厂达标办的同志,在这次降低煤耗的工程中,出的力都比我多。”

“好。好。”龚宏志当即笑道,“我们这次,还就是来报道基层同志的,想从故事的角度出发,细细讲讲节能工程中,同志们如何发挥创新能力,如何不辞辛苦的努力。”

话说到此,龚宏志又连忙冲对面的牛大猛道:“牛厂长可别介意,这是部里定的宣传口径,让在领导层面上,少着笔墨,多表扬基层。”

“哪的话!表扬我们厂的人,不就是表扬我呢么!”牛大猛大笑道,“大家先坐,先坐,关于电力报的采访,实际上我们厂已经准备了一些素材,几位领导先看看。”

大家就此落座,三两句寒暄过后,张逸夫送上了早已准备好的材料。

三位报社的人就此翻看起来,文字性的东西大概几十页纸,照片不下百张,他们还真没想到这个厂子已经未雨绸缪,做了这么多的准备。

传看之下,三人皆是一阵莫名的舒爽。

首先,他们的工作可以省下大半。

无论是锅炉、煤场还是电气车间,在达标施工和运行过程中的照片早已有了全方位的准备,全都是在现场实际中拍摄的,在干中拍摄的,真正体现了一线精神,艰苦精神,都是最真实的东西,比报社的人到了现场再找人摆拍效果要好很多。

此外,还有一份名为《达标周记》的工作记录,以一位工厂技术员的视角,记录了达标与降低煤耗的点点滴滴,有故事,有人物,也有精神,非常生动,文笔也不错,几乎可以当现成的投稿来用了。

这种真实取材于基层的东西,正是电力报现在需要的。

“好啊,好啊。”龚宏志看过后,已是乐得合不拢嘴,“你们冀北电厂都做到这步了,是要把我们报社的工作都抢了啊!”

众人大笑。

旁边的年轻记者也赞叹道:“照片也都很不错,虽然偶尔有角度不太理想的,但贵在真人实景,贵在真实。”

老记者则问道:“敢问一下,这份《达标周记》是哪位同志写的?”

几人对视过后,张逸夫指着文天明答道:“是我们厂的文天明主笔的,他本来就是办公室的同志,文采比较好,现在又兼任达标办的工作,这件事就交给他做了。”

文天明被这么捧了一下,脸上也是一阵滚烫,十分不好意思:“这些照片和文字,主要还是张逸夫指点的,我们达标办共同完成的。”

“嗯,不论别的,至少这文字很细腻,又有基层的味道,不错。”老记者肯定地点了点头,冲副总编道,“老龚,要我看,这个周记完全就可以用了,咱们只留供电煤耗的那部分,做几期连载,这次不用咱们套场面话,直接在电厂就地取材,活灵活现。”

“哦?你都看得过去?那文字水平肯定没问题了。”龚宏志脑筋一转,“你看,现在领导正在鼓励这种基层实打实的文章,让咱们集思广益。这下刚好,借着这个《周记》,正好开辟一个基层故事的专栏,以冀北为先,连载达标的事迹,之后再宣传其它厂情况,鼓励大家争先创优,共塑氛围。”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