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丹从清虚道长的眼里读懂了意思,知道道长有些瞧不上自己,也就笑笑没有言语,心想自己是个客人,来到别人的地盘,自然不好出风头。躘髯老人的眼光何其老辣,一下就看出了两人的意思。道长瞧不上自己的徒弟,徒弟有意想向道长试试身手,只是龙丹涵养还算可以,没有说出来。躘髯老人也怕道长看轻了自己的徒弟,就对清虚道长说道:“我这徒弟几十年混迹商场,的确是酒色财气占满了身子,没有好好的修炼,道长就指点他几招如何?”
山洞里非常的宽敞,两个人打斗的话,足够闪转腾挪的。清虚道长就起了个手势,对龙丹说道:“请!”,龙丹也不拿架势,双手甩了甩,捏个拳决,说声:“客气了”,两个人就对打起来。几百招过后,清虚道长就感到一股雄厚的内力扑面而来,压的自己喘不上起来,越打越觉得累,不一会,浑身就湿透了。龙丹刚开始对打,还不适应,因为几十年来,自己对打的机会寥寥无几,有时候手痒了,就自个练上个把小时,但是苦于没有对手,也不知道自己的身手到底是和程度。
跟道长对打了几百招后,逐渐适应了状况,自己的几十年的筑基培元,内力几乎用之不竭,加上自己年轻,跟道长一比,高下立判。道长是越打越累,龙丹是越打越轻松。又过了几百招,清虚道长的拳头根本就沾不上龙丹的衣角。而龙丹的拳风就像严冬的寒风,刮在道长的脸上,生疼生疼的。道长见龙丹丝毫没有气喘的样子,但龙丹的拳头也丝毫没打在自己的身上,知道这是龙丹给自己留了面子,就找了个破绽,跳出圈外,两手一抱拳说道:“真是名师抽高徒,老朽佩服”,龙丹见状也停下攻势,抱拳说道:“是道长承让,道长偌大年纪,还能打上几百招,气不喘心不跳,龙丹也是佩服”。
清虚道长见龙丹并没有仗势话硬的派头,也就喜欢上了龙丹,再也不敢小觑了龙丹。这才知道躘髯老人的功夫更是深不可测,也多亏了多年来自己没有慢待躘髯老人。
接下来,龙丹受到了隆重的礼遇,先是清虚道长把几个看重的弟子叫来作陪,给龙凡办了个隆重的接风酒宴,又坚请龙丹做了道观的名誉教习,让龙丹拜叩了自己师傅的遗像,自己和龙丹以师兄弟相称,自己那些年过半百的弟子们对龙丹便以师叔相称。龙丹在盛情之下不好推脱,只好答应下来。每日不是跟清虚道长研讨功法,就是指导那些清虚的弟子们练功。
几个月下来,龙丹日子过得蛮快,也很充实。这天,龙丹来到飞升崖的山洞里见自己的师傅。老人对龙丹说:“徒弟啊,受人恩惠报之于人是对的,你能帮助道长锻炼子弟也不是坏事,但终日里锻炼打斗功夫却是落了下乘,本门的功夫重在养气练身,你不能因连武功忘却了自己的前程。这样吧:你在武当山就住上一段时间,好好跟清虚道长交流交流,俗话说,盛名之下无虚士,武道山的千年基业,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你除了帮道长锻炼子弟外,切不可忘了自己本门的修炼。我过几天就去少林寺给你打前站。等你把本门的功夫修炼到吸收天地灵气的时候,就来少林寺找我”。
没过几天,躘髯老人就跟清虚道长道了别,又嘱咐道长照顾龙丹,就去了少林寺。龙丹在老人走后,就搬进来飞升崖山洞,白日里帮道长锻炼弟子,晚上就在山洞里修炼心法。
经过三个月的修炼,龙丹先是把全身的真气积聚在上丹田,然后慢慢散至全身,如此反复上百次,龙丹的上丹田空空如也,达到了老人所说的能吸收天地真气的境界。
第67章 武当灵气(下)
龙丹在武当道观里由于身份特殊,可以出入任何地方,就算是武当的至关重地藏经殿,也能自由出入,龙丹因此查阅了大量关于武当功法的秘籍。
道教继承传统诸家气功功法,开辟了多种多样的气功入静法门。道教文献中所见的气功方法,多达百数十种,既有静功,又有动功、动静功,而以静功为主。道教气功静功入静法,大略可分为炼神、炼气、存思、守窍、内丹五大类。 练神类。此类方法源出老庄,从调心入手,以空虚心念、令契合于虚无之道为修习之要,有守道、守神、守一、心斋、定观、澄心、观心、坐忘、炼神还虚、炼神合道等名目。 此功法出于魏晋意的《西升经》,承老庄之说,贵养神而赋养形,阐述了以清静自心、收心离境、冥思绝虚为要的“养神”、“守一”、“思道”、“守神”之道。该经《身心章》云:“常以虚为身,亦以无为心,此两者同谓之无身之身,无心之心,可谓守神”。“守神”原出《庄子_刻意》、《斋戒箓》等道书中还以《庄子》中的“心斋”为道教徒所修的斋法之一。
炼神一类功夫,本与佛教多所相通。南北朝以来,道教在源于老庄的守道、守神说的基础上,吸收佛教天台止观及禅宗禅法,形成一类佛、道融合的炼神之道。《洞玄灵宝定观经》所说“定观”,实即佛教“止观”的改头换面,泠虚子注云:“定者心定也,如地不动;观者慧观也,如天常照。定体无念,慧照无边,定慧等修,故名定观。”修习方法,以静坐冥思为要,若觉念起,即时用内观觉照之法遣除,“唯灭动心,不灭照心”,“不依一法而心常住”。摄念持心,须掌握法度,勿令太急而致报狂颠,心达寂定时,又须放任,宽急得所,方能渐入静亦定、动亦定,“处喧无恶,涉事无恼”的“真定”,帽定而生智慧。唐代名道士司马承祯的《坐忘论》所述“坐忘”之道,本出《庄子》,修习以“收心离境,住无所有,不着一物”为要,以达“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与道冥一,万虑皆遣”的静定之境为成就。入门分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步,调心防断、任、放、纵四种偏执,既不可住有,又不可住空,“但心不着物,又得不动,此为真正定基”。这类“坐忘”法,可谓佛教止观与老庄坐忘之道融合的产物。被全真道奉为重要经典的《清静经》,则以“澄心遣欲”为宗,以内观“心无其心”、外观“形无其形”、远观“物无其物”为遣欲的诀要,以达“寂无所寂”的“重玄”境界。
唐代所出的《三论元旨》,依“重玄”哲学,分炼神入定的了阶次为“摄心归一”(安定)、“灰心忘一”(灭定)、“悟心真一”(泰定)三阶。初以一念摄万念,“内静观心,澄彼纷葩,归乎寂泊”,若心念浮燥难收,用“放心远观”之法,纵心远观四方无极世界,至无可观处,然后摄归,从头至足,观身体虚假无常。又可心依气息而观,或“怡神而已,精照一源”,由此达寂定不动。次“忘心遣观”,连寂定的心念也泯灭,使形同槁木,心若死灰,境智双忘,谓之“灰心忘一”。次由忘一而达真一,心与道合,因忘而明,因明而达,“悟心真一”,达《庄子》所云“宇泰定则发天光”的最高境界。《坐忘论》等还把修习者心身随功夫渐进而生的效应,总结为“五时七候”,五时,指心由动多静少、静少动多、动静相半、静多动少,渐次达一向纯静,有事无事,触亦不动的“真定”。由此升入七候,身体渐生变化,由宿疾皆消、身轻心畅,进而返老还童、心悦神安,乃至“延寿千岁”,成为仙人、神人、至人。宋代以来,道教炼神之道进一步与禅宗之禅融合,提倡明心见性,被称为内丹中的“上品丹法”、“最上一乘顿法”。 炼气类。此类方法源出先秦的吐纳食气、行气,以调制呼吸为主,有行气、闭气、胎息、吐纳、服气、食气等名目。修**体分闭息、多入少出、服咽内元气、服食外气等法。 闭息,在《抱朴子_释滞》称“行炁”,法为从鼻中吸气,然后闭而不呼,逐渐延长闭息时间,于闭息时默数数,从一数至一百二十,渐增至千。不可闭抑时,从口中微微吐气出。气之出入,皆须深细绵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党龄充入多出少,以鸿毛著口鼻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侯也。”《养性延命录》亦述此法,谓行气须于夜半子时至午时天地之炁生时行之,强调“欲学行炁,皆当以渐”,不可勉强闭噎口鼻,急于求成。 存服外气,为存思与服气的结合,有服五芽、六气、雾、三气、紫气等多种方法。五芽,指五方所生的五色气,道教认为外五气与内五脏五气相应,面向五方,存服五气,有补益脏气、健身延年之效。存服之法,据《太上养生胎息气经》等所说,先面东平坐握固,闭目叩齿三通,存想东方青气(青芽)入于我口,纳气服咽九次,以舌舐唇漱津咽下三次,存想青气入己肝脏中,氤氲盘旋,循行诸脉。次存服南方赤气(丹芽)、中央黄气(黄芽)、西方白气(素芽)、北方黑气(黑芽)。服三气法,是于日初出时,面向日,存想日下有青白赤三色气,直下入我口中,服咽其气九十度,服雾法,为存想有五色云气郁郁然,口纳其气服咽五十度。服紫气法为存想自己泥丸宫中有紫气出,勃勃冲天,采服此气。 存服内元气法之内元气,指吐气时从自己气海丹田中上升的气,当此气升入口中时,闭口连连鼓咽,想其声汩汩,直入气海。《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等分其法为进取、淘气、调气、咽气、行气、炼气、委气、闭气、布气等十余诀,其中咽气指服咽内元气,行气指内元气咽下后,以意领气,从下丹田后穿夹脊,循脊柱上升至头顶,然后降下,遍行于毛发、头面、颈项、手臂、十指、五脏、两腿、足心,最后想周身病气瘀血被正气荡涤,从手足端散出,谓之“散气”。这种服气法再发展一步,便走向了内丹。 存思类。存思,略同佛教所谓“观想”,为持续想象某种形相之意,是符箓派道教主要的修炼方法,源出纬书。道教徒修炼时存思的对象,大体可分为具宗教内容与不具宗教内容者两类。具宗教内容者,如身内外的神祗、仙境、天宫等,存思的神祗,有《太平经》所述五脏神、身中二十四神,《大洞真经》所言三十九神真,及日月、五星、北斗等神,而以存思身内三丹田中神真为主,《抱朴子》等名曰“守真一”。另有“三一九宫法”、“默朝上帝”等,以上丹田中被认为居主宰地位的太一帝君等神为存思对象。
相似小说推荐
-
阴阳超市 (黔北一草民) 起点VIP2014-12-31 异术超能 一个男人,背负一身血海深仇,孤独的行走在黑暗的缘边。 一座阴阳超市,开启了我的...
-
外星合伙人 (梦入红豆) 起点VIP2015-01-06 都市生活 大学毕业,杨叶找了份看管仓库的工作。却没想到上班的第一天竟遇到外星人,而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