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无极最为看重的。或者赵无极最想借重的,是华夏的教育计划。
华夏的教育,后世的诟病很多,问题很多,但不可否认,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能够普及到如此程度。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再说,华夏的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政府或教育部门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家庭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不当,加剧了教育问题的烈度。
家庭教育包括家庭环境在内,是学生正常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可变量”,因为华夏的学校教育,与其他任何国家的教育一样,都是一种制式教育,主张规模化培养。当然,华夏的模式化更强一些罢了。
因此,学生在学校有“变坏”的可能,但其可能性远小于家庭环境与父母的教育。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终身制”的老师,父母不能忘记教育子女的责任。
有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一味地“宠溺”孩子,结果造成其性格变异,根本不适应学校的社会的要求,一进入学校,由于其表现怪异,自然受到批评,而一受到批评,则产生逆反;这时,如不及时校正,极有可能走向反面。
有的家庭,由于贫穷或其他原因,疏于对孩子的教育,这同样会造成这样那样的问题。
教育所面临的这些问题,赵无极并无特别的办法,它有赖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赵无极所介入的,主要表现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问题。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已经提出,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成本却得由家长承担,这是相当不合宜的。平行时空,要到2006年以后,国家才明确规定,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再收取学费杂费,一改“人民教育人民办”为“人民教育政府办”。
赵无极此次提出的,则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杂费问题,虽然小学和初中收费并不多,但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赵无极建议华夏最好逐年减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收费问题,并在5年后停止不收。
大力发展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问题。国家要尽快保证初中毕业后的学生能够分流到普通高中和职业技术学校。事实上,初中毕业生其年龄太小,并不太适合进入社会,如果能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接受高中教育,不但是学生之福,学生家庭之福,更是国家之福。
为了说服华夏高层,赵无极准备了世界各国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材料,特别是普国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
为了配合这一新政,赵无极指示理想国际集团及其下属企业集团,从1990年起,企业所招员工必须具有高中毕业和中职毕业文明,同时,在三年后,将只招收具有中职毕业的学生。
与此同时,从1990年起,鸢岛自治领将不再接受普通家庭成员移民的要求,而必须是家庭中至少有一人具有规定学历,愿意到鸢岛工作取得鸢岛“就业证”满一年,才可将其家人移民到鸢岛自治领。
高等教育扩招问题。平行时空,华夏在1998年开始大规模扩招,并明确提出其扩招后的毕业生国家将不再分配工作。
这一改革势所必然,但是,华夏的扩招步伐一是来得太陡,民众根本来不及消化其后果;二是突然扩招带来的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让教育质量大幅度下滑,直到赵无极重生前,其质量下滑的趋势也没止住。
赵无极提议,以1990年国家计划的60.5万为标准,当年增加5万大学本专科学生,此后每年增加5万本科学生,至于专科学校,条件具备可升入本科,条件不具备,可改为职业技术学院。
华夏的高等教育,有一个怪现象,明明本科生的质量都不能胜任工作了,但还有一半的专科生也叫“大学生”,其实,专科及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学生,完全可以称之为“职大生”或“职校生”,以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
这样说,并不是歧视专科生。事实上,在后世的就业中,中职校的就业面最好,大专次之,本科学生就业表现最差。原因就在于专科、中职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更低,虽然理论知识可能不如本科生,但其实践能力、操作能力却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同。
为了说服华夏高层特别是教育系统的领导,赵无极不得不与华夏签订了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即《鸢岛自治领与华夏共和国关于委托培养人才的协议》。
这个协议最核心的内容有三条:第一条,鸢岛自治领每年在华夏招收的大学毕业生不得低于5万人,鸢岛自治领将以大学毕业生每生5万华夏币或以培养成本的200%向华夏支付培养费用。
第二条,鸢岛自治领每年在华夏招收的专科及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不得低于不得低于10万人。鸢岛自治领将将以专科及职校毕业生每生不低于3万华夏币,或以培养成本的200%向华夏支付培养费用。
第三条,鸢岛自治领每年在华夏招收的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其总数不得高于华夏当年毕业数的10%;鸢岛自治领每招收一名硕士毕业生,将以硕士毕业生每生10万华夏币博士毕业生每生20万华夏币或以两类毕业生培养成本的200%向华夏支付培养费用。
其中的第三条,还是赵无极据理力争之下,才形成的相对于鸢岛比较有利的条文。如果赵无极一个都不招,赵无极就可不向华夏支付费用。
而前面两条,却是硬性规定,即便赵无极招不够,华夏也要硬塞给鸢岛自治领5万本科生或10万专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
而且,问题的关键不是塞人的问题,而是那一笔笔天文数字般的培养费用。仅本科生最低就需要25亿华夏币,专科生等再加30亿,这样,物价稍为一涨,赵无极仅此一项就必须向华夏支付上百亿华夏币。
第505章何大兴的地主生活
这是一个非常坑人的协议。平行时空里,世界上那么多国家从华夏吸收人才,好久听说过华夏收取过“培养费”的?每年数万人移居米国、颠国以及其他国家,华夏一分钱都见不着,国家的高等教育投资完全打了水漂。
华夏教育部门,要收用人单位的钱,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不过,那些事儿都发生在国内,学生毕业了要想到国外,只要自身条件允许,国家是想挡也挡不住。
要知道,鸢岛自治领使用华夏培养出来的人才,那可是“国外”啊。
不过,作为过来人的赵无极,并不觉得自己吃亏了,反而觉得自己赚多了。因为,这个协议最多只执行十年。如果十年后鸢岛自治领还需要从华夏大量招收人才,协议还得另定。
本来,赵无极是要给这个协议一个期限的,但赵无极没有还没有说出来,就由华夏教育部门的官员给说出来了。这让赵无极没有机会当一个“恶人”。
这个协议,对赵无极来说,有三个方面都显示有利。
第一个方面,此时华夏的教育质量与后世相比,大学还没扩招,或稍为有点扩招,学生质量还算可以。即便以10年为期,事实上这些学生最晚也是1996年入校的那一批,而每年新增5万在校本科大学生,与华夏历史上高校学生数量的正常增长相当。
华夏1990年当年高校招生60.89万,到1998年招生数量为108万人,期间跨度为9年,学生人数增长了47万,这不是每年5万又是多少?
这期间,高校的教学质量还是比较稳定的。但在1999年,出现了高校的大跃进,招生数量由上一年的108万一下子跳到了168万,一年新增了60万的新生。试问:这种扩招的方式。此前大学的教师、教室都准备好了?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第二个方面比较有利的,是鸢岛自治领招收的应届毕业生,并不包括理想国际或鸢岛自治领在华夏所设合资、独资企业的人才需求。而在华夏境内,这种需求的绝对数量只会比鸢岛多而不会比鸢岛少。
第三个方面比较有利的,赵无极并不是见应届毕业生就收,也不是由华夏教育部门把人划拨给鸢岛自治领,而是在学生毕业分配之间。大约在华夏的春节期间吧,对愿意申请到鸢岛自治领的应届毕业生进行统一的测验考试。
只有考试合格者,才会得到一张鸢岛自治领政府部门签发的“录取通知”。而且,这个录取通知并不定企业或单位,具体工作地点,必须由学生到了鸢岛之后。另行选择工作地点和单位。
出国工作或移民考试,对华夏的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譬如神马托福、雅思等外语考试。但是,鸢岛自治领的考试,比较特别,总分为300分,考试科目只有两科。一科是类似于心理测试题,谁也不知道标准答案是什么;另一科则是学生相关专业知识以及相关专业思维。
一句话,这是用未来理念对现代人进行的考试。在这种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的,大多会被鸢岛自治领下属的核心企业或政府机构所吸收。
而没有外语考试,对于大多数华夏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这里,得说说鸢岛企业的性质了。或许。有人会认为米国等西方国家的企业性质非常不错,但在未来文明看来,企业的所有制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
相似小说推荐
-
超级娱乐圈 (长风破) 娱乐圈外表光华眼里,无比吸引人,而内里却充斥着各种污秽。身在剧组的姜华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mda...
-
重生八九年代 (冰上的青蛙) 起点VIP2014-05-15 还记不记得那个青春如歌的八九年代,还记不记得那个岁月如歌的八九年代,灰色的年代,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