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温两人看到他又是摇头,又是点头却一言不发,也不知道这小子在搞什么鬼,只好耐着姓子等他往下看。郑竹雅却不知何时凑到了吴迪身边,跟着一块鉴赏画作,从她那微蹙的眉峰来看,显然也是在极力思考。
这一幅应该就是赵孟頫的竹图,全称应该叫《枯木竹石图》。
赵孟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11世孙,秦王赵德芳的嫡派子孙,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据记载,自五岁起,赵孟頫就开始学书,几无间曰,直至临死前犹观书作字,可谓对书法的酷爱达到情有独钟的地步。他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赵孟頫传世书迹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赋》、《归去来兮辞》、《兰亭十三跋》等。著有《尚书注》、《松雪斋文集》12卷等著作。相对来说,画作传世较少,只有《自画像》、《怪石晴竹图》、《竹石》、《枯木竹石图》等寥寥数幅。
眼前这幅作品是绢本,墨笔,纵有100厘米,横有50厘米左右。画面有两株枯木,一块山石,和数丛青竹构成。其中,青竹从石下两个方向长出,形态自然,生机勃勃。作者只用寥寥数笔,青竹那顽强向上,奋力求生的精神就跃然纸上,和石后的枯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画轴左方署款“松雪翁”三字。左上角钤“赵子昂氏”、“松雪斋”印二方。
赵孟頫画枯木竹石,在继承文同、苏轼的基础上,将书法的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他主张“书画同源”,即以书入画,其驰名古今画坛的名诗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对后世画坛影响巨大,此图即体现了这一理论,用书法的“飞白”写出石及枯树干,章法简洁,笔法苍健洒脱,透出力度。竹以流畅的笔调,以“个”字或“介”字,一笔一笔撇捺,既有力又含蓄,富笔墨情趣,体现了文人画家的风雅韵致。
吴迪这幅画看的时间最长,从他始终紧蹙的眉头来看,显然是遇到了不小的难题。反观一旁的郑竹雅,却显得比较轻松,这画都是她家的,从小不知看过多少遍了,刚才蹙眉,是因为一直对那幅作品有疑问,这一刻轻松,想必是早有定论,而且信心满满的缘故。
看完这一幅,吴迪喝了口茶水,顺便看了一下时间,竟然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
老郑眼巴巴的等他将茶杯放下,问道:
“小五,如何?”
“这……还是等我全部看完再一起说吧。”
接下来吴迪明显加快了节奏,剩下的五幅卷轴里还有两幅竹图,其中一幅竟是八大山人朱耷的《瘦竹图》!这幅画吴迪看了足足有半个小时,仅次于赵孟頫那幅。另外一幅是近代任伯年的作品,在吴迪看来,即便是真,也是他早期的练习之作,收藏价值和其他九幅作品不可同曰而语。
十幅卷轴看完,已经到了晚饭时间。卷好最后一幅作品,吴迪并没有说话,反而坐在沙发上闭目沉思片刻之后,在郑、温三人期盼而奇怪的眼神中将所有十幅卷轴依次打开又浏览了一遍,方才说道:
“可以了。”
温亚儒笑道:
“你小子,待会儿要是说不出个名堂,我可不依你!看看,大家陪着你枯坐了四个小时,你是不是应该有所交代啊?”
老郑不满的看了他一眼,笑道:
“小五,别听老温胡说,这鉴赏藏品,当然要慎之又慎。我们这是欣赏,如果真帮别人鉴定,一幅画看几天都是正常!呵呵,小五,看完了,说说吧?
“呵呵,不好说,也不敢说。”
郑竹雅笑道:
“我开始学画,就看过这十幅卷轴,当时认为幅幅皆真,惊为天人之作。后来慢慢长大,有了点眼力,却还是无能分辨真伪。等到跟着老师学了几个月,这次回来,却看着是五假五真。我就满腹疑惑的问老爸,老爸的回答还和以前一样,让我自己看,说是什么时候能完全看懂了,也就出师了。可刚才跟着吴迪哥哥一起看,又觉得是六假四真,不知道他的判断是什么,我已经有点迫不及待了。”
温亚儒笑道:
“这十幅卷轴在潘家园很有一些名气,不少老朋友直到今天还在为几幅画的真假吵嚷不休,我看老郑是早有成竹在胸,不过一直秘而不宣罢了。不知道这次小五能不能让答案揭晓。”
吴迪苦笑道:
“你们也太高看我了,不过既然是学习,我就将我的一些看法说出来,但是,可能有些伤人,希望郑叔莫怪才好。”
“没关系,你尽管说。这些画被人指指点点了十几年,说什么的都有,我也想听听常老高足的意见。”
温亚儒笑道:
“老郑跟我几十年的交情了,你不必顾忌,有什么就说什么,反正他受的打击已经够多了,也不在乎再多你一个。”
“哎,你这人怎么说话呢?你是来看画还是来捣乱的?”
老郑冲着温亚儒立眼睛。
“好,好,我不说,让小五说,这总成了吧?”
“好,那我就直说了,一己之见,郑叔莫怪。”
“是我让你说的,何怪之有?年纪轻轻的,别学那些老头子,一个个爱惜名声,瞻前顾后的,说错了也不打紧,尽管说!”
郑竹雅忽然插言道:
“不如我先说说我的看法,也算是抛砖引玉了,如何?”
第一百七十七章 谜底
几个人听了郑竹雅的话,都笑了起来,温亚儒半真半假的说道:
“好啊,小雅这丫头,跟了孟大师果然不一样,连这争强斗胜的心都有了!年轻人嘛,就该这样,成天跟你老爹一样,死气沉沉的,有什么搞头?”
郑竹雅没有说话,纤细的眉毛却蹙成一团,显然正在组织语言,老郑在一旁对着温亚儒吹胡子瞪眼睛,却不敢说话,生怕打乱了自家乖乖女的思路。
“这些画在我看来是六假四真!其中,蔡襄的尺牍、金农的《苦竹图》、郎世宁的《仕女图》、朱耷的《瘦竹图》为真,任伯年的这一幅,以前认为是真的,今天一看,又觉得是假的了。”
“哦,说说,真在哪里,假在哪里?”
老郑眼睛一亮,这乖女自从跟了孟大师,姓格开朗了不少,但对于这十幅画,今天还是她从师以来第一次发表见解,看样子进步不小啊。
“那就先从我认为简单的说起,蔡襄的这幅尺牍,应该叫做澄心堂纸贴。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年款,那年蔡襄52岁,这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精致的纸质,配上蔡襄秀致而庄重的墨迹,使得这幅“澄心堂”帖格外显得清丽动人。郎世宁的《仕女图》,中西合璧的风格十分明显,而且根据华夏的审美习惯在光线利用上也进行了调整,正是郎氏风格的重要特征,金农……”
郑竹雅一幅一幅的点评,涉及到多种绘画、书法的技法,而且对画家本人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如数家珍。不管真假判断是否有误,能做到这种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所以吴迪几人都热烈鼓掌给予鼓励。
郑竹雅一口气说完了能想到的所有内容,看着微笑的老爸,也觉得有点骄傲,你的女儿,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吴迪看到三个人的目光都聚集到他的脸上,不由苦笑道:
“小雅妹妹,得罪了。这画六假四真是没错,不过……”
“哦?小五有不同的看法?快说说,和小雅的有什么不同?”
老郑听到吴迪也肯定六假四真,而且和郑竹雅的判断还不相同,眼睛一亮,催促道。
“首先金农的《苦竹图》是真的,剩下赵孟頫的《枯木竹石图》、任伯年的《野竹图》为真。”
“没了?你不是说六假四真吗?还有一真在哪里?”
温亚儒听到吴迪直说了三幅真迹,就没了下文,不禁追问道。
“文同的墨竹图为半真,郎世宁的《仕女图》也是半真,两幅合一可为一真!”
“哦?这画还有半真半假之说?难道是一个人画一半?可是不可能啊,两个人的风格用笔怎么可能一模一样?”
温亚儒琢磨了一下,没有理解吴迪的意思,郑竹雅也不服气的看着他,如果照他的说法,那她岂不是十幅里错了八幅半?作为一个从小就接触这些画的未来的鉴赏家,这让她怎么接受得了?
吴迪看着他们两个的表情,无奈的苦笑,没想到把这小姑娘得罪的狠了。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老郑此时的表情,在吴迪说出三幅真品时,老郑就显得很吃惊,直到吴迪讲出半真半假,他即便极力掩饰,脸上那扭曲颤抖的肌肉却出卖了他的内心,只怕此刻正如惊涛骇浪般难以平静。
郑竹雅又将蔡襄的尺牍看了一遍,仍然觉得没有任何问题,遂问道:
“吴大哥,这幅尺牍绝对是蔡襄的手迹,不知道你是从哪里判断它是假的呢?”
相似小说推荐
-
梦里桃源 (小宇柔) 起点VIP2014-05-01偶得强大修真者传承的吴道,回到故乡打造梦想中的世外桃源!...
-
极品鉴宝师 (古栋) 起点VIP2014-05-04当你拥有貔貅眼,得到了看穿古董前世、玉石内部、修复古董的异能,你会做什么? 因为这个世界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