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后修道生活录 (我要的是葫芦)
- 类型:都市重生
- 作者:我要的是葫芦
- 入库:04.12
泥沙下有古怪吗?我神识一动,阴神已经沉入泥沙。只感觉四面一紧,整个人好像陷入粘稠的胶水内,移动非常艰难。
越往下潜入,阻力越大,阴神渐渐有些被泥沙挤住,到最后几乎寸步难行。不过在这个时候,我却感觉丝丝微弱的灵气从地底深处冒出。这片灵气虽然一丝一丝,但却连成大片——果然有古怪!!
看来这黄河河底下应该藏有什么东西,难怪大鲤鱼会在此处停留。很快我又困惑起来,自己如此艰难才发现河底异状,这东西又是如何找到的呢?
找不到答案,我只能将这个问题暂时抛到脑后,随即又琢磨起下边的情况来。
以前没有做过测试,现在才知道阴神虽然无形无质,接近虚无,但穿透能力也有一定的限制,自己现在随处的位置是阴神最远能够达到的距离,再往下,已经无能为力了。
怎么办??明知道下边可能存有法宝,我却对此无能为力。要不让阴神回归本体,然后再来探宝。
这个想法刚冒出脑海,接着就被否决掉。我虽然可以屏住呼吸一段时间,但是在没有专业设备的情况下还不如用阴神直接探测呢。
哎,要是阿黄在就好了!想到阿黄,我神识一动:自己可以进行阴神夺舍。
想到这里,阴神飘然浮出水面,我仔细感应着方圆百米内的水生生物,最后锁定那只老鳖。
这家伙带有四条爪子,用它挖沙再合适不过。
阴神一动,我已经进入了老鳖体内。
这东西意识神魂连黄毛都不如,操控起来毫不费力,用了几分钟适应后,我已经扭身下沉,落入河底。
那条大鲤鱼完全呆滞在旁边,这东西虽然修行不少年月,但以它的智商恐怕很难理解我为什么会突然钻进一条老鳖体内。
沉在河底后,我并没有立刻开始挖掘,反而掉头游向不远处,两只前爪扣着一块碗口大的黄河石回来。
这下大鲤鱼更加糊涂,只能跟着照做,也用脑袋拱了几块石头回来。
来来回来二十多趟,终于将附近河底的黄河石捡淘一空。接着我又操纵老鳖前爪将那些石块堆积成一个半圆。
早在鲤鱼扫窝的时候我就看出来,它做了很多无用功。河底的泥沙没有粘合性,只要被流动的河水一推,上方泥沙立刻会把扫出来的凹陷覆盖。
现在有石块阻拦,上方泥沙自然不会再冲下来。
准备工作做好,开始掏洞。
两只尖锐的爪子不断划拉,一刻也没有停息。泥沙松软,近三十分钟工夫,我就用老鳖前爪挖出个七八十厘米深的泥洞。
再往下,不断有碎石被挖出,灵气也越来越浓郁。
当又一块石头被挖出时,我开始不淡定起来,这上边竟然雕刻着一行陌生的符号。这些符号和我所知的任何文字都不相同,看上去像某种大阵,其中散发着古朴苍茫的气息。
难不成是某个修道前辈在河底开凿的洞府遗址?前段时间刚看过有关黄河的介绍,在有记载的两千多年历史中,黄河决口上千次,大改道近三十次,淹没汴梁六次……可以说河底掩埋着无数秘密。
咿!下面还有什么?我不由自主再将神识放出。
感应中,泥沙中似乎还有几块黑色石头,这些石头组成一个奇怪的图形,隐隐有股晦涩的波动传来。
好奇心驱使下,我操纵老鳖躯体,挖掘速度更快。
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刚挖了几下,突然感觉黄河河堤似乎微微一震,随即就把下方的黑泥挖通。
急促的河水猛灌而下,没等我有所反应就被冲入其中。
看着身后蜂拥进洞穴的水流,我很有些惊讶的打量起来。只扭头看了一眼,差点阴神出窍逃窜。
洞穴中间有一座黑色石台,上边同样刻着无法辨识的文字。石台上方端坐着一个身体半赤裸的大汉,眼睛直勾勾的看着我。
原来是一具尸体,等我神识安定,才发现此人眼珠灰白,显然已经死去多时。
在他前面还有个青铜鼎,上边散发着丝丝灵气。
奇怪,刚进入洞穴时,我并没有感觉到浓郁的灵气。现在青铜鼎内似乎有什么东西释放而出,灵气滔滔不绝,驱使我不断朝前走去。
踏上石台,乌龟前爪刚碰到青铜鼎,让我吃惊的一幕再次发生。
原本崭亮的青铜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化,几个呼吸间,上边已经布满铜绿,锈迹斑斑。
似乎是受到它的感染,石台上那具栩栩如生的尸体也在我面前迅速崩塌,转眼化为灰迹,皮肉、衣服,甚至是骨头,一丝一毫都没有留下。
***
这章只写了一半,眼看时间到了,只好匆匆发出来。继续码字,争取凌晨把这章写完全,顺便修改好,发上来,大家可以等明天再看。
实在不好意思,最近有些卡壳……
第六十六章 远行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对这个青铜小鼎上的文字产生了很大兴致。可惜自己手头资料有限,等将上边的文字完全拓印下来,发现仍然是一个都不认识。
无奈之下,我只好把拓片复印后发在修道论坛里,想看看这上边有人认识不。当然自己也留了个心眼,我将拓片分成十几份,只把其中一份发上去。bxwx
星期天,我又特意跑到网吧打开帖子。
帖子后边的回复倒不少,足足三页。不过仔细阅读后却相当失望,很多网友认为这拓片上的文字是我自己胡编乱造出的,以此来考验大家智商。
我有那么无聊吗……正准备关闭帖子,鼠标再次停住。第三页末尾有个叫余君子的在下边回复,说这拓片上的文字笔法娴熟,圆通自容,不可能是随意编造而出的。而且从文字风格上看,和禹王碑很相像,极有可能是上古时期的文字。
在其他地方还能找到这种文字吗?我下意识在网上打出“禹王碑”三个字。
网络真是个好定西,不到两分钟时间,我就找到一张禹王碑文字图片。
禹王碑,因最先发现于衡山岣嵝峰,又称岣嵝碑,位于岳麓山顶禹碑峰东,与黄帝陵、炎帝陵被文物保护界誉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碑文共77字,9行,第一至八行每行9个字,最末一行5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和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有人猜测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伪造。
真像,只看了一眼,我就能确定这两种文字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青铜小鼎上所雕刻的文字更多一些。
仔细对比后,我甚至还从找到了三个完全相同的文字。
我隐隐有种感觉,这些文字中间有大玄机,如果能够把它们破译出来,那么天地元气和灵气逐渐消退的原因也能够找到。
可惜现在自己虽然站在一座宝库门前,却缺少进入的钥匙,只能望而兴叹。
对了,余君子不是在帖子后边建议我到华夏国家图书馆查找资料吗。国家图书馆一时半会儿去不成,但我可以去省图书馆找找。
省立图书馆是中豫省最大的图138看书网近千万册,馆藏不仅包括各种善本古籍、中国古旧舆图、历代文人手稿、地方志等等。其中仅古籍就有一百多万册。
也许在那里,我能找到答案。
想到就做,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背着背包踏入省立图书馆。
一楼社科资料,二楼自然科学,三楼中文工具,四楼国外资料……五楼才是古籍文献区。
我掏钱办了张借读证,直奔五楼,结果刚到三楼就被拦住。按那管理员的说法,四楼、五楼根本不对一般读者开放,尤其是五楼,那些藏书很多都是国宝级的文物,除了极少数专家外,一般人根本不让进入。
差点没把嘴皮子磨破,可惜那管理员说什么也不让我上去。
无奈之下,自己只好极其郁闷的返回。
不让进去,其实也有办法。
晚上趁大家睡熟,我带着阿黄来了个阴神出窍,毫不费力潜入图书馆内。
白天听那管理员形容,我还对五楼的陈设相当好奇,现在进入其中却大失所望。
成堆的古籍凌乱地摆放在架子上,根本没有丝毫处理措施,部分古籍,甚至只要吹口气,纸屑就哗哗往下掉。
随后的将近两个月,我和阿黄晚上就泡在图书馆中,几乎将这里边有关修道文字和古文字的文献资料翻了个遍。
疑惑并没有解决,但收获不小。我了解到,在古代修道者创造了很多奇特的文字,被称为隐语或者隐文,符箓也算其中一种。
找不到答案,我心中虽然有些失望,但也平静接受。既然无法破解其中的奥妙,那就暂且放下吧,反正这东西又不会跑,以后有的是机会。
现在离过年只有一个月时间了,还是把目光投入到学习上来。
为了体验世俗人道,进入高中后我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性子也不像初中那么冷淡。现在的我,除了晚上修道,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和同学们打成一片。闲暇时,我还会和同班同学打几场篮球。在赵龙川的忽悠下,我也答应明年参加年级篮球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