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原始生存进化 (紫菜虾条)


  “a、o、e、i、u…”
  这是拼音,学习文字不能没有拼音,拼音是确定文字读法的标准。
  中国汉字是表意字,字是意思,但各地人的读法却都不同,现在,李炎所处的这个地方也使用象形文字,也是表意字,而人们交流语言的语序与汉语差不多。
  汉字对应的读音是普通话,但在这个世界里,只有李炎一个人会普通话。
  如果强行教导族人普通话,那么便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以后还可能会导致姜部落与原本这一带的部落出现语言不通的情况。
  所以,李炎打算保留现有的语言,推行书面汉字。
  读音一直在变化,但汉字本身的意思基本不变,这就是汉字的优越性!
  为了能让族人学习汉字、知道汉字的意思和读音,李炎就以现有的语言编写了一份新的拼音字母表。
  这样既保留现在的语言,又能将汉字融入部落里,学习的人才不会感到费劲,特别是他们平时交流是用自己的语言,而写字的时候就用汉字,但如果强行推行普通话,那就得改变大家的语言习惯,在这个年代,这难度堪比登天。
  李炎编排了三十个拼音字母,教导给在场的十个女子。
  教了三日,这十个女子总算认住这三十个字母。
  到了第四日。
  李炎在黑板上写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十个汉字。
  接着他又在这十个汉字的头顶标注上拼音。
  数学在生活中应用得最广泛,李炎打算从这些汉字入手。
  十个老师一边跟着李炎念,一边在自己的陶板上跟着写,一个个都十分认真。
  “族长,这个一二三,跟我们的骨文一样,就是后面的不一样。”有女子忽然提问道。
  这个李炎也明白,象形文字的数字四是四个横,后面如此类推。
  “我们的骨文的笔画太多了,以后四字后面的字,都用我写的这些,你们明白吗?”李炎回道,“这样看起来也简单。”
  “也对,也对。”
  提问女子一个劲儿点头,还问旁边的女子,旁边的女子也连点头赞同,大家都觉得李炎的这种文字更方便快捷。
  传授完十个汉字,李炎又在这些汉字的下面写上:1、2、3等的阿拉伯数字,李炎还要教她们数学,阿拉伯数字是数学的基础。
  事实上,阿拉伯数字更适合平常的运算,这一点比纯汉字要强,阿拉伯数字简单,笔画更少,而且容易看清,能提高运算速度,比如说1+1,用阿拉伯数字就很快就能写出来,而用汉字则是一加一,笔画太多,人的运算速度就会变慢。
  当然,在记录大数额数字的时候,汉字的价值又体现出来,比如一万、十万,如果用阿拉伯数字就是10000、或100000,光是数0就数不过来,容易混乱。
  所以,李炎就打算同时推行汉字和阿拉伯数字,怎么方便快捷,怎么来。
  在之前,部落的人已经学会基本的加减法,只是她们的算法有点麻烦,不过也是十进制,也许是人的手有十个手指,于是,人们就不约而同地使用十进制,如果她们用绳子计算,每到十就打一个大结,如果是用笔画去计算,就会在地上,画上十根横竖代表十,然后一直画下去计算。
  现在,李炎在黑板上,用阿拉伯数字,写上运算过程。
  起初是五以内的加减法,得出的数字最大是两位数。
  这些女子懂了,不会的也会自己数手指头。
  接着,李炎又教他们五以上的数字相加运算。
  开始时,她们有点不明白,但后来也开始懂了。
  再然后,李炎就教他们十以上的运算,并写上竖式,教导她们个位相加,超过十就进一。
  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最后她们总算学会了加减运算。
  以此类推,一些聪明的人还能运算到一百以上的竖式运算,事实上,这些人的脑容量和智商与现代人无疑,只要传授她们合适的运算方法,她们也能学会。
  李炎的感觉是,像教一帮一年纪学生学习语文和初级数学。


第229章 造纸
  时间过去一个月,秋意渐浓。
  第一小学正式运营,里面有七个班,其中有五个班招收的是七岁到十二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一共一百个人。
  事实上部落这阶段的孩子还远不止这个数。
  只是,这一百个孩子是李炎精心挑选出来的是,都是智力正常和听话的孩子。
  部落的教育资源不足,李炎不想浪费,倒不如选出大部分的精英进行教育,淘汰掉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孩子,在这个时代,公平并不可取。
  剩余的两个班是专门给部落的部门长、厂长、以及军人等有特殊职位的族人去学习。
  这便是姜部落现时需要学习的人口,李炎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十个教师,那十个教师作为部落的师资力量,传授给更多的族人。
  而剩下的农民、工人等普通人就没有学习的机会,现在部落根本没有给所有人教育的条件。
  部落的教育事业慢慢走上正轨,但李炎觉得,要想普及教育就得发明出纸笔。
  在古代的中国就是一个例子,隋炀帝开创科举制使得平民有书读、有往上做官的可能,但是,这是建立在纸张普及的情况下。
  在纸张普及之前,读书成本非常高,只有大户人家才消耗得起,直到汉朝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主流说法是发明,其实是改进),使得纸张得以普及,读书成本降低,各类书籍得以广泛传播,才有后面的隋炀帝开办科举制的条件。
  由此可见,纸张对教育事业的作用是非常的巨大!
  所以,李炎打算把纸造出来,一来可以给族人学习用,二来可以告别用树叶擦屁股。
  纸张的构成是植物纤维,李炎在穿越前是考古专业,曾经研究过这方面的知识,对于造纸,他也略懂一二。
  于是,他带着五个族人在工业园里研究了一个多月。
  失败了几次后,今天总算研究出一些眉目。
  一个院子,里面摆放着各种工具,有石磨、有舂臼、有陶制水池、也有布制的方格抄纸网,甚至还有一些压制工具。
  之前总结了不少经验,李炎相信这次一定会成功。
  只见他与族人选择了一些干的葛藤、禾草、烂渔网等材料,先将这些材料洗干净、泡烂。
  接着,就将这些材料放到舂臼里捶烂,捶得稀巴烂了,又将这些植物碎渣放到大锅里大火煮制。
  数小时后。
  李炎打开窝盖,只见锅里面一大锅黄褐色的浓粥,还冒着滚滚的热气。
  取过一根木棍,搞拌了几下,浓粥里面有很多碎屑,还有很多很细的纤维。
  这便是纸浆原液。
  纸张的主材料便是这些,不过,这还没完成。
  李炎又命人取来一锅淘米水,也就是煮过小麦的水,这些米水有黏合的作用。
  将一锅淘米水加入去后,又开始大火煮制。
  纸浆的浓度一定要合适,磨成粉末的纸浆要添加了一些熬过的米浆作为粘合剂。
  煮到差不多了,李炎命人收火,待锅里的纸浆冷却后,李炎他们就将这些纸浆倒入一个陶制的大盘里。
  这个大陶盘呈方形,镶嵌在地上,如同一个水池。
  一个方形的木格子下面,粘合着一块麻布,这便是抄纸的抄网。
  周围的人在看着李炎,李炎拿着这个方形抄网,轻轻地将炒网没入纸池中。
  黄黄的纸浆水慢慢没过抄网,在米黄的抄网上留下一层浅浅的纸层。
  这个工序叫抄纸。
  抄得越多,出来的纸张就越厚。
  李炎抄了三次,基本上将抄网里的网格都填满才不再抄纸,斜着抄网把里面的水流掉。
  拿着这个抄网,走到一个台子旁边,然后小心翼翼地反转,将抄网里的纸分离到台子上。
  这个台子是一块铺着木板的木台,那木板用熟桐油刷过,表面光滑平整,桐油刷过的木板的好处是不会粘连。
  湿漉漉的一层纸张平放在台子上,纸张的厚度约2毫米,表面米黄色,如同一块面饼。
  接着,李炎又取来一块大木板。
  这块大木板的表面也刷了一层熟桐油,十分光亮,但厚度却比较厚,是一块厚木板。
  李炎和族人小心翼翼地将这块木板压在那张湿漉漉的纸上,然后压下去。
  利用厚木板自身的重量压出纸张里的水份,同时也使得纸张的厚度变薄,变得更加紧密。
  压了数分钟,李炎就搬开这块木板。
  纸张还是湿的,但纸张已经变得很密,厚度也薄了许多,李炎看着就觉得可以。
  过了两个小时,这张纸已经干了。
  李炎拿起来晃了晃,纸张没有坏,很结实,就是表面的颜色呈米黄色。
  “可能需要漂白一下,或者要添加生石灰。”
  李炎看着这张纸张想了想,最后还是满意地点头,笑道:“嗯,黄是黄了点,但合格了,漂白纸张的问题可能不会简单,以后就用这种纸作为书写用的纸张。”
  周围帮忙的族人纷纷过来抚摸这张纸,他们越摸越兴奋,这种叫纸的东西,比兽皮还薄,更轻便,这是新产品,他们第一次见呢。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