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凡人凡事 (沙隐)


  鮀中这种重点学校对学生危机意识的培养,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高一下学期刚过半,从一模开始,高三的紧张步调就开始带快了其他年级的节奏。
  年级长兼政治科老师在讲台上语重心长,“同学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知识要靠积累,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抱得到的!”
  底下的学生在数物化的理科奴役中早已疯魔,本就指望着这节用脑有限的文科课来休整休整,他们全部左耳进右耳出,智商集体下线,支棱着耳朵愣是没领悟出政治科知识要如何怎么积累,是每天对着课本背一遍还是天天追着年级长要练习卷做?
  这种日复一日的无趣与时刻悬在头顶的高考压力推着他们踉跄前进。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之余他们,就是事业之余大人,在睁眼学习闭眼考试的纯学习年代,学习与高考所带来的压力之苦已经凌驾于人生其他各方各面。
  三年高中苦短,人生悲喜举足若重,皆系于那纸轻飘飘的成绩单。
  教育体系年年喊着改革减负,却从未能在真正意义上摆脱高考政策重压之下带来的成绩为重。
  李益华每次班会课都会给所有人画一块大饼,描述那提熬过三年苦读最后高中魁首的光明人生,仿佛高考就是天雷滚滚的大劫,大家渡过了就能得道成仙一样。
  他们就像一群拖着重重累赘的驴子,在眼前吊着的胡萝卜和身后鞭子的鞭挞下,咬紧牙关围着同一座石磨一圈圈永无止境地打转。
  他们苦不堪言,却又无能为力。
  当然,他们现在还无法预见未来。在很久以后,当他们都进了社会真正走上自己的人生轨迹,再次回首,才会蓦地惊觉:原来那看似压力千山重的高中时光,其实是他们少年时期最为珍贵的韶华。
  所有的时光都是被辜负被浪费后,才能从记忆里将某一段拎出,拍拍上面沉积的灰尘,感叹它是最好的时光。
  五月份的时候于锦乐过了个莫名其妙的生日。
  为什么说莫名其妙呢?这还得从期中考后边想被李益华传召接见去了办公室处理学生档案,在于锦乐的那一页上看到了他的生日日期说起。
  于家小孩多,父母一来顾着店里生意忙,二来他们也不是什么文化人,对生日这种日子从没当做一回事过——连一碗面一个鸡蛋都没有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不重视。
  但边想不一样,他家就他一个独子,生母虽去世得早却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家闺秀,他的生日自小被当做是家里的一大节日来过,也不是说要摆桌设宴地多张扬,就是在态度上的一个重视,习惯形成后就没那么容易改掉,他妈去世后,在沈昀佳还没出现的那段时间里,他爸不管再忙都会抽出时间陪他这个独子吃个饭,唠个嗑,跟个老领导似的总结一下过去的不足,再寄望一下未来。
  所以当边想发现了于锦乐的生日还有那一两天的时间之后,就一脸神经兮兮地逼近他说,“请我吃什么?”
  于锦乐一脸黑人问号,“什么请你吃什么?”
  边想,“你生日啊,别告诉你跟我家一样都是自家人吃个饭没有请同学的习惯啊?”
  于锦乐没有get到他的重点,“自家人吃饭一天三餐还吃不够?还非得分生日不生日?”
  “不是,你不过生日的吗?我看你快生日了啊!五月十日嘛!”
  于锦乐一脸无奈,“少爷,不是每个人都跟你一样有生日过的啊,我不过生日子的。”
  他当然是和见识过所谓的生日宴的——郑曼曼没出国之前,她的生日宴是于锦乐见过的最夸张的一类。她爸每年都在酒楼包下大厅摆上二十几桌,连同自己生意上的朋友和郑曼曼自己的同学朋友在内一次性请了个高朋满座。
  然而在于家,别说不可能有这种规格的聚餐,他父母就连他生日是在哪一天都不会放心上。
  平民凡家,尚且为了三餐奔波不止,那有精力去折腾这些?
  “哇靠,你过得比我还糙嘛!”
  于锦乐听得直翻白眼。
  不过生日就糙?那多的是人糙了去了,他大少爷没见着而已!
  越、临、杏三江顺着起伏和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蜿蜒曲折千里迢迢地穿越一整片历史悠远的古朴东南大地,一路呕心沥血地滋养了一方肥沃水土及一方别致人情,最后相会于鮀城这个位于东南沿海的海滨城市,奔涌入海。
  这个城市不大,其优越的海港条件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而成为国内第一批享有经济特权的城市之一,这里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自成一派的民俗风情,也有着蓬勃生机的商业王国和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渔业捕捞行当。
  文艺与传统,商贸与行当,几分和谐中夹杂着几分突兀。有人说这个城市热情,也有人说这个城市排外,一个古老的小城,文化与新兴政策的矛盾无处不在。
  于家是这个小城里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男主外女主内式家庭。男主人在外打拼赚钱,女主人在家主持家当开枝散叶。他们有着当地人生生不息为了生活拼搏奋斗的坚持不懈,也有着连类似于计划生育这类的计划生育政策都无视的传统封建。有人说外地女子远嫁而来,就意味着与封建残余家长制度的终身不可分割。
  当然于家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地个体户家庭,不可避免地打从骨子里刻画进了以上的条条种种。
  开枝散叶开枝散叶,先“开”后“散”,正是因为这个理,于锦乐下面还有个弟弟和妹妹,虽然比起农村地区这不算什么,但在同龄一些已经受到政策限制的同学家中,他家是名副其实的人口大户。
  于爸自小从农村出来打拼,从一穷二白的农村穷小子奋斗到如今也算是家有所成——虽然比上不足,但是能找到关系砸下几万块把自家儿子送进鮀中,也已是比一般无权无势的普通工薪家庭要好上几分了。
  于妈妈虽然自小家境不错还是城里人,但是他们这一代深受□□影响,由于家里成份问题,初中就缀学下乡去了。
  这种的家庭,对于一贯以来在学校读书成绩中上的大儿子,是必然抱着极大的期许的。
  于爸爸生意辛苦,于妈妈看在眼底,对着自家大儿子从小到大的教育就是以后要好好读书当个坐办公室的,舒舒服服地坐着赚钱,可千万不要像他爸一样为了养家糊口起早摸黑灰头土脸忙出忙入三餐都顾不上。
  当然他们的起点是为自家孩子好的——大部分的父母都是这样想。
  就像大部分国人家长一样,他们把期望都寄托在几个孩子身上,因为年幼年轻时读书受阻形成的残念怨念,造就了他们对文人对读书形成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憧憬,这种憧憬促使他们进一步走上了□□家长的习惯之路:让自家孩子替自己完成儿时梦想。
  但所受教育和眼界所限,他们对教育方法一知半解,又要为家里稍微上轨道的那盘小生意操心操劳,所能分配给家庭的时间实在不多,于是只能以自己匮乏的知识与有限的脑力去强行构造出一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恰恰正是时下众多家庭信奉的“打击教育”方式。
  由于这种“打击教育”具有惊人的广泛性与普遍性,常年存在于各式各样的家庭之中,由普及性引发了弊端的隐秘性,以致于他们都理所当然地把这一种教育方式归结于“自谦”与“激励”相结合的“理想方式”,甚至奉为教条,世代相传。
  他们根本不会想到,这种“打击教育”跟“棍棒教育”的异曲同工之处在于,一个从心理层面给予孩子打击,另一个从身体方面给予伤害。
  于锦乐自小就在这种环境下长大,打击与否定如影随形,必须时刻听从父母指挥——
  听话了,表现得好,没有夸奖,最多就是一句淡淡的“不要骄傲”;表现不好,那一顿打骂是绝对少不了的。
  不听话,得了好结果,那也就赚来一句“下次就没这个好运了”;结果不理想,那便是一顿冷嘲热讽与全盘否定。
  “我们那么爱你,养你长大,供你读书,我们对你这么好,你就必须顺着我们的意愿来。”
  父母以“对你好”为挟持,绑架了小孩儿尚且稚嫩的道德观。
  以“为你好”、“怕你自满”为借口,分分钟都牢记着要摁着你、踩着你,生怕一个放松,就会成了“捧杀”。
  自家的小孩必须贬低,有个操蛋的词管这叫“自谦”。
  以他们的认知程度,最多只能把“打击教育”与“激发血性”和“体现家长威严”联系起来,却远不懂得“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各人性格差异,面对同一种状况会呈现出多样化的反应,或许真有人能适应这种打击教育带来的血性激发,但这人绝对不是于锦乐。
  身为长子,他不善言辞,性子沉,善隐匿,极具韧性与犟性,宁可对着日记本一笔一划写下心情所得,也不轻易吐露自己的心声。
  他乖巧、随和、懂事,心软不会拒绝人,打骨子里少了那股子爆发型的血性。如果任他再成长几年,这性子未尝不能朝着沉稳可靠的方向发展,但现如今他性格尚未完善、三观塑造并未完整,这种教育作用于这样一个心有千结思虑甚重的人身上,不可避免地就会形成一种实质性的重压与自卑。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