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慕辰 (顾不语)


毕业时本也可以到外地工作,只是当时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只剩下父亲一人在家,最后他选择回到家乡,并且没有进Y市一院而是进了离家更近的xx厂作了厂医。
当然在别人看来,端上了铁饭碗,也算得上是个前途无量的年轻人了,加之相貌清俊,性格温和,有不少介绍人上门给他说亲。可他拒绝了几个本地的姑娘后,反而一心看上了在他们村里插队的杨丽。

杨丽是上海人,74年下乡来到这附近的村里,什么都不会干,也十分不适应这边干旱少水的气候。加上自矜自傲的个性让她始终没有融入这个村子,一时间生活得很有几分狼狈,和慕文当时的好行情不可比。
慕爷爷起初不同意,他倒不嫌杨丽不会做农活,而是说杨丽的眼神不清正,很拧很固执,这样的人娶进门来很难把日子过的顺遂。
但慕文平生第一次有了坚持,而父子相争家长是不会胜利的,很快慕爷爷就找了介绍人向杨丽提亲,只是不断地喃喃一句,“人活着就是要受苦的哇。”

杨丽纤细白净,别说农活,连西北农村的家务活都不太会干,包括烧炕,生火,大灶煮饭。她在介绍人上门时很惊诧,但在听到慕家情况后立刻就同意了。
两人很快结婚,杨丽只在婚礼前给上海家里写了封信通知了一下,而那边也只是回了个电报,且只有一个字“好”,没有来人也没有礼物更没有祝福。

慕文很有些不安,对杨丽承诺,“你别难过,他们这样可能就是太突然了有点接受不了,等今年年底放假,我陪你去上海过年好不好?”
杨丽冷淡地说,“你想太好了,他们巴不得我早早嫁出去呢。”
看慕文不解的样子,杨丽解释,“本来我在家里是老小,我姐前两年已经去云南了,我们家三个孩子,城里只能留一个,这次居委会来家动员的是让我哥走,可我父母都舍不得儿子,硬是把我的名字报上去了。”
慕文,“...... ”
杨丽,“现在我在这儿一结婚,就更不会回去了,他们该高兴死了。”
慕文握住杨丽的手,却没说出什么宽慰的话。

他个性内敛,说不出什么甜言蜜语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他大概不能对父母的偏心感同身受:因为他对母亲是没有印象的,而父亲又是个十分温和的人,别说打骂,对他重话都没说过一句。
即使这次娶妻违了父亲的意,父亲也只是把他反对的原因和以后会面临的问题给他列举出来。
他实在不听劝,父亲也只说,“唉,人活着就是要受苦的哇,有别人给的苦,也有自己寻的苦,你不后悔就行了。”

婚后很过了一段岁月静好的日子。
那时慕文刚刚工作在单位没有分房,还是和慕爷爷住在村子的家里面。彼时慕爷爷还是大队的赤脚医生,除了在大队卫生院上班外,还常常要在几个村子跑,也很忙碌。
起初的时候,慕文白天上班,进门还要烧水做饭,村里人都嘲笑这是娶了个中看不中用的娘娘回来了。
但慕文却从不抱怨,而杨丽也很快学会了做这些家事,甚至下地干活也比以前积极许多,和人相处也没有最初的轻慢,人缘有了一定的改善,即使她并不太在意。

杨丽是个急性子,婚后几年都没怀孕,虽然她不见得多想要个小孩子,可村子里是没什么隐私可言的,她的不孕常被人闲话。
但她爱看书,她看一切能得到的字纸。爱干净,会把小土房打理的整整齐齐。
除了种在房前屋后的桃树、杏树、梨树,枸杞外还在廊下种了不少马兰花,被当地人称为地雷花的紫茉莉,还有秋天的波斯菊,又从野地里挖来了不少艾草和不知名的野花,加上院里原有的一架葡萄。
慕家的土房子总是显得很别致。

慕文对杨丽一直很呵护,可她一直不快乐。
她想上海,想同学朋友,想公园和电影院,想夏天在里弄里卖的白玉兰花,想雨后弥漫着四季桂清香的湿润的空气,还有公用水房里的自来水和餐桌上的大米饭。
这个保密性质的工厂特意选在远离城市的大山下,周围只这么几个村子,赶集也逢三才有一次,还有学不会的乡音,愚昧落后的乡民,干燥空气里的土腥味......
她觉得她永远不能习惯。

即使这个温柔的男人对她是真的好,甚至在恢复高考后支持她考大学。只是她实际上初中都没怎么好好学,而手边除了慕文用过的课本外也没什么学习资料,所以前两年很自然地落榜了。
但当返城的政策在他们那地方落实后,杨丽就什么都不管不顾地走了,走的时候因为她的离婚要求他没同意,她甚至是在他上班时偷偷离开的。

慕文追到了上海,他找到了妻子也第一次见到了大都市的繁华,虽然他上过学可也没有出过省。
妻子家只是上海最普通的平民家庭。
妻子还有一个去云南的姐姐也回了家,两个突然归来的女儿不仅让这个家住的局促,还陷入了经济困境。
本来两个女儿下乡了,留城的儿子也结了婚,儿媳妇都已经怀孕了,可现在两个女儿齐刷刷地回来了,大女儿扔下了两个孩子,小女儿甚至还没离婚。

慕文找上门时正好看到妻子和一个与她长得很像的女人一边糊火柴盒,一边和一个怀孕的女人在吵着什么,虽然听不懂,但看她们神色不善,应该是没说什么好话。
妻子父母对他还算热情,毕竟女儿被照顾的很好。但妻子看到他时没有逃走的心虚反而是破釜沉舟的决心。
他们的谈话是在他陪着妻子在公用水房里洗衣服时进行的。
她的态度很绝决,他在水池边沉默着,看她把一盆衣服都搓过后拧大水笼头淘洗着,一共淘了三遍。
想起在家乡只能节约使用的井水,他想他有点明白这个女人的逃离了。这种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不是他对她的好就能改变的。

在她的家里吃了一餐饭,小盘子小碗,没有荤菜,但是是大米饭,还有一大碗紫菜虾皮汤。
他又想起她一直吃不惯的面食。在家里慕爷爷和杨丽口粮都是随生产队走的,他们这个地方因为缺水,水稻种得很少,所以一年到头也分不上几斤大米,倒是能分些黄米。
慕文有粮本,每月有几斤大米的供应,家里的两个男人都是常年吃面食,所有的米都省给她。但这依然很少,即使和着黄米一起煮成的二米饭,也不是她能肆意吃的。

吃饭的桌子就是刚才糊火柴盒的方桌,屋里东西很多很乱,远不如他们乡下的土房子整齐。但她明确说了她宁可天天打地铺睡也不愿再回去了。
最后她和他第二天一起回了西北,她是去办手续的,他同意放她走。因为她的姐姐说了,她还年轻又没有孩子,很容易再找个结婚对象。他想也是的。






第11章 杨丽
11、杨丽
没想到的是在回去的火车上杨丽开始呕吐,各种不适。慕文也是大夫,虽然学的是西医但家学可是中医,本以为她是因为拥挤晕车,却没想到一搭脉才发现居然怀孕了。
这个迟了几年来到的孩子让两个人本来的打算发生了根本改变。

杨丽是打算打掉的,她要回城,这个孩子太不合时宜。
而慕文当时提出两个办法:一是同意离婚,但杨丽要生下这个孩子,可以在孩子断奶后回城,他会把家里的现金都给她让她能够安身立命。
另一个是不离婚,杨丽已经复习了两年多,她可以一边养胎一边复习,以后她考上大学后可以离婚也可以毕业后回来他们一起过,他会带孩子,会供她上学,也会等她。

杨丽一直是精明的,如同当年她只是想了想就答应了慕文的求婚。
这次回上海打破了她最后的幻想:在上海她已经没有家了。
她离了慕文并不是只为回上海随便找一个人嫁掉的,她想过的好生活也不是在阁子间里糊火柴盒。
最重要的,她的娘家是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支持她考大学的。可笑的是,这个男人可以。这个她准备放弃的男人。

这个男人在她最潦倒的时候给了她一个家,在她背叛的时候又给了她一条退路。这是她平生最看不起的滥好人性格。
可从以前到现在,她其实一直是这个滥好人性格的受益者,她想不承认都不行。

杨丽一直认为慕家人很有些奇葩:这样的新社会了,慕家还是延续着从前的思维过活,如同慕爷爷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人生下来就是要受苦的”。
他们不计较得失,不积极主动,更不投机取巧,就这么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的过活着。即使有着好名声又怎样呢?
还有那莫名的热心肠——从前是为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人义诊送药,家里都置不了两亩地,当然这一点意外地让他们有了不错的成分。而现在她的公公明明可以天天坐在卫生站里等病人上门就好,却成天四乡转着上门看诊,不过这也让他们一家继续了以前的好名声,也间接地促成了慕文上大学。
到了慕文更是个不会拒绝不会说不的性格,谁张口都会帮忙,也不管自己是什么条件,别人又有没有利用他。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