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冬日暖阳 (夜泽)


  蜂拥而至的高级水军带着难看的黑稿在网络上蹦跶,连带着对家公司旗下作者的粉丝一起开始对他的作品进行断章取义的抨击,最后还愈演愈烈,上升到了人生攻击的程度,讽刺地劝希音不要当作家了,他根本不配等等。
  而恰巧,对那时的林希来说,写作就是一切。他的疾病决定了他永远没办法像正常人一样融入集体,融入公司,成为一个正常的上班族。写作这件事一旦被否定,就等于否定了他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价值。
  林希的精神状况因此而接近崩溃,他的责任编辑一直在安慰他、鼓励他,告诉他那些不过是商业竞争下的产物,与他的作品和他本身的能力无关。林希努力接受这个认知,但结果却不尽人如意,每每坐到电脑前,打开空白的文档,脑海里都会浮现那些带有攻击性的评论。
  他的双手放在键盘上不住地颤抖,一个字也打不出来。这样的状况持续了整整一个月,带来极其恶劣的死循环——林希觉得自己可能永远都得在恶评的阴影里,可能再也写不出一个字了,而越是如此,他的自我否定就越严重;越是消沉就越是写不出作品。
  最后,最糟糕的是他的病情恶化到了自残的程度。他无法控制自己撞向冰冷墙面的额头,唯一庆幸的是抑郁症已经陪伴了他十几年,在与疾病对抗的战场上,他很熟练。趁着宿舍没有别人的时候,他给陈子丰打了电话,后者看到他发红的额头和手臂上触目的抓痕时立刻明白过来,连拖带拽地带林希去了医院,去看他当时的精神科医生。
  随着网络上的风波逐渐平息,以及漫长的心理疏导,林希再次控制住了病情。不过,自那以后,他就不去看网上的评论了,同样的状况或许永远不会发生,又或许还是会重蹈覆辙,他的身上已经背负了一颗危险的定时炸弹,承受不起其他的不定因素。
  这不是懦弱,也不代表脆弱,这只是一种策略,从疾病手里保护自己的策略。
  “多吃点蔬菜,别再吃辣了。”
  项以城在清汤里烫了几片娃娃菜给林希,虽然不清楚他的胃口怎么样,但以一个正常男性的水平来看,估摸着已经八分饱了。“吃多了不好消化,你本来就失眠,撑了以后,晚上会更不舒服。”项以城解释说,他还惦记着林希前面随口提的话。
  林希微微一愣,他虽不爱吃蔬菜,但别人送进碗里的也没能力推拒,只好低头啃菜叶子。项以城又招来服务生,要了一瓶热豆奶。送上来的时候,项以城特意试了试温度,确定是温热的以后才给林希倒了一杯。
  “解辣,还有安眠的作用,趁热喝。”他说道,又见林希依旧缩着手,汤渍弄得餐桌上到处都是,雪白的长袖子在危机四伏里移动,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弄脏。项以城看不过去了,伸长了手去碰林希,“把手抬一下。”
  林希不明所以,条件反射地跟着照做,却不想项以城站了起来,俯过身来替他把不老实的袖口卷到手腕以上。刚进店的时候还能说冷,这会儿都吃得热乎了,餐厅里又有空调,就算露出小臂也不会觉得冷。
  动作间,手指划过细腻的皮肤,痒痒的。林希低头看了看项以城轻柔的动作,又抬头瞧了瞧他仔细的眼神,忽然福至心灵——林希觉得这人可能不是想和他叙旧,而怕不是对他有意思。


第五章
  周一的时候,夏晓暖又来催林希给答复,林希索性躲进了陈子丰的办公室。其实林希早就首肯了《冬日》的电影化,只是在编剧一事上与夏晓暖和叶星僵持不下。夏晓暖自然不用说,近几年一直在怂恿林希走出那间小小的书房,多与粉丝沟通,多参与项目的制作。
  林希和普通的签约作者不一样,他虽不是雨林文化的在编人员,却也一直被当做“自家人”。
  雨林文化如今是行业中独一无二的翘楚、当之无愧的领军角色,而它之所以能从同行中脱颖而出,依靠的就是林希的作品。换而言之,林希与雨林文化相辅相成,是捆绑在一起的品牌,林希的止步不前和地位的下滑等同于雨林文化的止步和衰落。
  当然,一家公司系在一个作者身上未免太过草率,雨林文化也不是没有想过去包装新的作家来取代林希,只是在这个纸媒衰落、新人作家层出不穷的时代里,要再培养出一个“林希”太不容易。
  林希出道的时候,金字塔的顶端空无一人,而现在高高的峰顶已经被无数优秀的作家分割,谁都是神话,谁又都不是神话。
  从这点来说,即使林希在今年的数据上有所下滑,但希音还是希音,是无数狂热粉丝们心中神秘又绝对的畅销书作家,只是,雨林文化要的不仅仅是这些。
  纸媒的衰落意味着杂志、出版物等雨林文化曾赖以生存的商品将不再可靠,他们想要进军影视圈,而打响首站的最佳作品便是由林希亲自主笔的电影《冬日》。
  他的参加与否十分重要,如果林希不参与制作,那无论雨林文化投资了多少,在观众眼中,《冬日》就只是他们卖出去的一个IP,但如果林希参与制作,那《冬日》就是林希的作品,也是雨林文化的作品。所以,说得好听,叫夏晓暖在催林希的答复,说得坦白,就是夏晓暖只要一个肯定的答复,否则无论林希说什么,都不算答复。
  至于叶星导演,林希有所耳闻,他很少改编别人的作品,但只要是被他相中的小说,为了更好地还原人物和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他都会邀请原作者参与剧本的创作。夏晓暖也曾提过,林希的婉拒一度让叶星对这个项目产生动摇,不过最终还是被《冬日》这部作品折服,只是希望林希能再好好考虑编剧一事。
  他们的考量,其实林希都明白,他也希望《冬日》能被电影化,被他喜欢的导演和演员演绎,被更多的人接受,可他们都不懂林希,只有陈子丰懂。
  因为陈子丰是他的精神科医生。
  林希仰面躺在狭小的黑色沙发上,右腿伸得笔直,左腿和左手无力地垂落在沙发边上,右手像脱臼了似的,以一种奇怪的姿势搁在肚皮上,脖子也别扭地转向外侧,倒映着白色灯光的眼睛无神地望着跟前玻璃茶几上的透明漏斗,一眨、一眨,整个人宛如一具睁着眼睛的死尸。
  要不是陈子丰早就习惯了他的这幅模样,随便进来一个人都准能被吓死。
  “其实你想参加电影的制作,你本来就对这方面有兴趣。”陈子丰笃定地说道。
  林希勉强动了动眼睛,扫了他一眼,“所以你觉得我应该答应?”
  “看你自己的选择。”陈子丰道。
  林希用最后的力气给他翻了个可怖的大白眼,他虽拒绝过夏晓暖,但态度并不强硬,这也是夏晓暖不愿死心的原因之一。林希确实纠结,诚如陈子丰所说,他想参与,就像他小学想融入集体,初中想谈恋爱,高中想去打篮球,大学想加入学生会一样,但最后这些都以失败告终,因为他不是一个正常人,不能与正常人正常地沟通,所以,这次也极有可能失败。
  当然,陈子丰很明确地告诉过他,初中没谈成恋爱是因为年龄不够,早恋不提倡;高中没能打成篮球是因为林希根本没有运动天分,连一千米都没合格过,不该让抑郁症背这个锅。至于融入集体和加入学生会,是因为林希根本不想加入——或者说,他想,但他怕,所以潜意识里拒绝。
  “你没有社交障碍,”陈子丰再次这么告诉他,想了想又觉得这话太肯定,不是精神科医生的风格,“我是说你的问题不在于你会不会社交,而是你在回避社交。”
  “我没有。”林希猛地坐起身,眨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分外无辜。
  林希曾在面对人群时,比如说上台演讲或是人多又嘈杂的地方发作过几次惊恐,也有反复的焦虑,但无论是以前的精神科医生还是现在的陈子丰,都认为这与社交障碍症关系不大。无论林希承不承认,是否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根源都在于他回避社交——形象地说,林希这人,面上和你笑嘻嘻,却从来不会让你去摸他心里的那条“狗”。
  久而久之的,他的社交能力就失常了,尤其是在他越想做好的场合,焦虑和惊恐就越严重,可林希并不会承认这是“回避”问题,因为一旦承认,陈子丰就会强迫他“正视”。
  陈子丰摇摇头,决定放弃这个始终僵持不下的问题,转而说道,“如果你觉得自己负荷不了团队工作的压力,你可以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
  林希又躺了回去,身体陡然被抽走了全部的力量似的,“那我到底是去还是不去?”他不耐烦地问道,可陈子丰还没开口,林希就已经知道他要说的答案了。
  “我不能替你做决定。”
  是了,林希绝望地想,他就是需要一个人给他一个专业的选择,但精神科医生从来不帮病患做选择,他们永远只给建议,还是那种模棱两可的建议。
  “我怎么知道我能不能负荷?”林希的语气有些愠怒了。
  陈子丰耐心地继续道,“还记得我教给你的方法吗?拿一张纸,把你能做出的选择记录下来,并写出它们能导致的最坏结果,选择题比填空题容易得多。”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