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研究人员特有的敏锐性, 刘思朝眼睛眯了眯, 将注意力集中在孟杰手上的玻璃器皿上。
约莫二十分钟,耳朵细胞活性检测结果和组织液成分化验结果都出来了,李铮一行行数据看下去,嘴角的笑容越来越大, “老刘, 你说福尔马林的效果有这么好吗?”
刘思朝接过李铮递过来的化验单,翻了两页, 似乎想到了什么,面上露出一丝狂喜的神色,“低温防腐配方?!”
李铮轻吁一口气, “差远了,不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他用力地拍拍手,将众人的注意力集中过来,“分析液体成分,我有预感,这次一定能成功。”
刘思朝耸耸肩膀,这话李铮在这次实验中不知道说了多少次了,不过也正是因此,刘思朝觉得自己和李铮的距离仿佛拉近了不少,毕竟一个完美的天才和一个也会犯错误的天才,后者比前者更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
“拿别人的手短,你打算怎么报答人家?”刘思朝还是担心李铮一个冲动就答应王家荫他们,毕竟李铮又不是没有前科。
“放心,我有分寸。”全球有近五六十亿人口,短手短脚的以万数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很可怜,如果每个人都破例,那要规则何用。
不过既然求到了他头上,而且正如刘思朝说的,拿人家的手短,李铮倒不会漠视不管。
朱教授慈母心肠,将女儿的耳朵保存地很好,耳软骨几乎没有变形,只要剔除腐肉,用新材料代替皮肤,构造出一只人耳并不是困难的事。
这种新材料虽然还没有在市面上出现,但他却恰恰知道哪里能找到。
只不过这种仿真耳朵移植上去需要三年更换一次,或许几个三年后,器官再生技术就已经成熟了。
朱教授在听到李铮的答复后,沉默了许久,“谢谢您了,李教授。”
“仿真耳朵不用担心细胞排异,安全性反而要高了不少。耳朵的重建大概需要三个月,三个月后,带你女儿来做手术吧。”李铮说道。
*
1986年对李铮来说,是极富有意义性的一年,他的研究成果遍地开花,李铮这个名字开始和那些老牌的生物学家一起,出现在国际生物期刊的各个角落里。
在多国政府的联合推动下,多克病毒疫苗在86年年初正式上市,李铮出席了药物上市发布会,并和多曼总统一起定下了这款药物的名字“赛弗”,英文意思为“拯救者”。
在会上,李铮实验室宣布与开普敦大学生物系组成多克病毒联合研究室,专注研究多克病毒潜伏期的治疗方式。
“我们相信,总有一天,多克病毒会完全退出人类疾病的历史,人类终将战胜疾病!”李铮和开普敦大学诺克费教授一同站在台上的照片被媒体拍下来,被称二十世纪人类对疾病的宣战。
同时期,体外再生器官技术国际研究中心宣布“第一只人鼻鼠的生存时间由一个星期,延长至六个月,这意味着克服器官移植排异取得了重大进步。”
“现在研究中心正积极攻克由人软骨替代牛软骨的命题,且有了一定的眉目,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体体外器官再生将在我们眼前变为现实。”马文敏意气风发地说道。
还有各种会议、活动的邀请函纷至沓来,几乎塞满了第九实验室的信箱。
戴维还给李铮带来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消息,他入选了诺贝尔奖的候选名单,没错,他上辈子求而不得的诺奖,这辈子居然好似伸手就能碰触到。
“当然,只是候选名单而已,因为你的年龄,那群老古板不可能把这个奖项颁给你。哪怕你确实为非洲局部和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戴维在电话那头说道。
唔,对,他入选的是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名单,而非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多谢了,还特地通知我这个消息。”
“候选名单从来都是保密的,不过五月份以后那些博彩公司会陆续透消息出来,我想这个消息对你在华国会有帮助。”
是啊,诺奖的候选人,哪怕没得奖,在华国都是了不得的事。
不过,李铮现在还真是没有心思去关注这些。
因为他刚刚拿到了新一期的科学。
刘思朝等人奇怪地看了一眼,已经定定站在原地很久的李铮。
“李教授他怎么了?”卢学科小心翼翼地问道。
刘思朝瞥了他一眼,你问我我问谁啊。
“咳咳,李铮啊,按照你的要求,以1号成分为主的128种低温防腐配方已经出来了,我们抽测了一种,其对心脏冷冻后减缓消耗确实有效,但还不能做到无限时储存。这128种只是可能性最大的,这是个大工程,凭我们实验室几个人恐怕需要不少时间。”
李铮摩挲着《科学》的扉页,“那就外包出去。签正规的外包合同,可以给二作的位置。”实验外包,是近年才兴起的一种方式,将大型实验里需要重复测试的机械部分外包给其他实验室,以解放劳动力加快推进实验进程。
这是一种双赢的方式,毕竟不是所有实验室都能产生有效益的实验成果。这种外包形式的产生,不仅给了小实验室参与大项目的机会,还给了他们维持生存的可能。对大实验室来讲,一点佣金,就能解放劳动力,大大缩短研究周期,那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不仅是科研界,后世的软件公司也经常采用这种局部程序外包的形式,很多伟大的软件编程公司在起步之初,就是靠这种外包合同维持生存的。
而当初的芝加哥大学就是利用国内对这种外包形式不熟悉的漏洞,用外包合同代替了和华清的合作合同,也因此使得孟老先生带着遗憾离开。
“好嘞!”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刘思朝迅速撤退,同时对着第九实验室众人比了个胜利的手势。
这种一成不变的重复对比实验,可憋死刘思朝这颗躁动的心了。
李铮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快速跳动的心脏平稳下来。
《科学》1986年3月刊,是它能载入史册的一期,李铮上辈子在《科学》的陈列馆里面看到过这一期的样刊。
那时候《科学》的工作人员这样介绍它。
1986年3月,《科学》上刊登了这么一篇文章,文章主张阐明人类基因组的全部序列,从整体上研究人类基因组序列,破译人类遗传信息,促使人类在整体分子水平上全民认识自我。这篇文章的主人叫做杜伯克。
李铮不是第一次读这篇文章,或者说,从他上辈子学生时代起,就无数次读过这篇被许多生物学生奉为世界人类基因组计划“标书”的这篇短文。
人类的DNA序列是生命的真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这一序列息息相关。零敲碎打式的研究不足以认识疾病的发生机理。人类应当用征服宇宙的气魄来完成这一计划,而且这一计划应该成为国际性的项目!
李铮一字一句看着,心情不由激荡起来,两辈子的研究生涯,他已经很少会产生这种如毛头小子一般的激动心情了。
好似少年看到自己心爱的少女终于出现的那种既激动又紧张的心理,令他格外新奇。
“再等一等,再等一等,我还差点东西!”李铮喃喃自语着,向实验室门口走去。
他想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应该说后世没有哪一个生物学家不想参与这个它,它在生物学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太重要了。
只是李铮知道,即使他现在在国际上名声斐然,但凭现在的他还没有资格参与这项计划。
不提资历,就说他这辈子的这些个项目,巴胺沙丁、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体外器官再生、器官储存液还有多克病毒疫苗,这些项目都偏重于药。
国际上都公认李铮是一个天才的制药学家,但没有人说李铮是一个天才的生物学家。而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无一不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生物学家,或者说致力于人类遗传特征研究的生物学家。
作者有话要说: 上文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普类描写,来自于山西教育出版社出品,张大庆主编的《科学技术与20世纪的医学》。
嗯,文中许多科普知识都是这本书的~本书为“科学发展观”科普读物:)
我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好少年~
第164章
还差一点, 他还差一点让沃森不能拒绝他的东西。
“什么!回香江?!”赵德培猛地站了起来。
“你那个‘器官无限时储存’的项目不是刚进入了第二阶段,怎么现在这个时候去香江?”赵德培就奇了怪了, 前两天还为项目的事泡在实验室,谁叫都不肯出来, 转头就向他请假要去香江了?
“有眉目了, 按部就班就能出成果, 用不上我了。”李铮说道, “我记得,我们签的合同里写明我可以随时回香江。”
“多久?”
“一两个月吧。”李铮皱着眉头算了算,整理准备资料,一两个月是最起码的。
他记得杜伯克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标书”发表后, 美国一马当先成为第一个投标者,同年6月, 诺贝尔奖获得者吉尔伯特和伯格在冷泉港阻止召开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专家会议, 商讨相关事项。
相似小说推荐
-
重生之容少 完结+番外 (焦糖冬瓜) 2013.2.19完结替身演员容飞特技精湛可惜长了一张大众脸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某天他为影帝苏臻做替身拍摄时...
-
囚歌 (诸君皆欢) 晋江2018-06-24完结一朝遇君,居心叵测。一朝念君,满盘皆输。强强 因缘邂逅 悬疑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