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禛一听这话,心想小皇帝老揪着我脸上几道伤说来说去做什么,幸好小八昨晚还没有用上指甲,不然还真不好说辞,小八真是太坑人了。
胤禛淡淡地说:“皇上取笑了。皇上难道以为微臣是元恶大奸之人,必定长着一副凶恶的面貌?”
小皇帝挠挠头,略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朕是听说倭寇来袭之时,应天府群臣束手,军情危急。而贾爱卿身居微末之职,却力主应天府督抚抗击倭寇,并除去该府中里通倭寇的奸党,并事先士卒,大败倭寇,朕就以为贾爱卿或许是像书中关羽张飞一样威风凛凛的相貌,才能一呼百应,令众军民倾心追随抗击敌寇。”
胤禛听小皇帝这几句话倒像是真心佩服的模样,心里亦是得意:俗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我胤禛乃是天纵英才,当皇帝时是光耀史书的明君,当臣子亦当为国之栋梁,智谋百出,一身肝胆。
小皇帝又问起胤禛在任上时抗击倭寇的实情。
这件事,胤禛回想起来亦是自豪不已。原来东南海防薄弱,而倭人骁勇,一直以来在东南沿海附近掠夺乡民,滋扰生事,应天府亦是不胜其扰,组织抗倭多次,俱不能敌,便索性放弃,任由倭寇横行。
俗话说:此消彼长。未遇强大抵抗的倭寇于是势力日渐壮大,起初不过是些在本国国内无计谋生的海盗浪人,乌合之众而已,现在仗着东瀛人尚武之力力压东南之地良善百姓,因为获利巨大,倭寇竟然博得当时东瀛官府的纵容支持,于是,倭寇的侵掠日见其盛。
胤禛重生之时,恰逢当时倭寇勾结应天府内管员,再次在江浙一带掀起事端,更有一队五十三人的倭寇围攻杭州,杭州几千人守军竟然不能敌,束手就擒,天朝上国颜面扫地。(嗯,这一段是历史记载的真事哦,就是戚继光抗倭之前的状况,明朝的确够窝囊。我改编了一下下,o(╯□╰)o)
而胤禛当时不过是应天府一六品小吏,职责是管理官舍的维护修缮之小事,本该明哲保身,任由督抚或安抚敌寇,或紧急求援,只管安分守己便罢。可是转世的胤禛哪里见得这般窝囊的官府?愣是力排众议,设计叫府内与倭寇相勾结的奸党现出原形,又辅助督抚抗击倭寇,与援军积极配合,大败倭寇,扬眉吐气。
督抚和时任援军主帅的武官都心悦诚服,先后上奏折为贾珠(胤禛)表功,是以胤禛被皇帝的一道密令御旨宣召觐见。
此时,胤禛脑中飞快地思索着:小皇帝巴巴地将自己从远处召来,又巴巴地说了这么些好听的话,不会真的只为勉励一下臣子吧?而且,注意了,我这次蒙召觐见,还是秘密进行的。嗯,其中当是有什么不同寻常之处,倒是不能等闲视之。
胤禛本是多疑之人,心里马上想到这一路以来打听到的天家之事:小皇帝非是现今太后所出,其生母早已亡故,且生母之母家地位卑微,无可仰仗。若不是当时的太后无所出,又加之老皇帝子嗣单薄,决不能如此轻轻松松地就得以继承大统。(胤禛不得不感叹同人不同命啊,想当初,爷取天下可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只是幼帝登基后一直是太后垂帘听政,并有手段狠戾的皇叔辅助朝政,幼帝实际上形同傀儡。
小皇帝难道是因为年龄渐长,于是想要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于是特特地培养自己以为心腹之用?胤禛心里盘算着,面上却是一丝儿表情都不见松动。
果然,一会儿小皇帝沉吟着说:“嗯,你在应天府做了一年多的主事,政绩卓著,加之此次力挽狂澜,抗击倭寇有功,位置是该挪一挪了。”
胤禛便跪下谢恩,道:“微臣谢过皇上。不过,微臣抗击倭寇,实乃人臣之本分,所谓‘位卑不敢忘忧国’也。至于终将顽抗之倭寇击毙,乃是杭州军民联手,众志成城之结果,亦是托赖皇上之洪福,微臣何敢居功?”
小皇帝颔首,忽然说:“贾卿兼之文武,雄略过人,朕心甚喜,只是,不知忠心如何?可否能为朕所用?”
终于切入正题了。
======================
作者有话要说:四四不能光谈恋爱,还是得干点正事才行啊,大家说对不对?嗯,小皇帝不搅基,他就是想要个得力的人来辅佐他对付太后和摄政王而已。还有,某捕最近看甄嬛上瘾,于是此文会有宫斗戏码。在四四的主导下,贾府将连续有女子入宫,当然,最终的赢家是咱们的林妹妹,见文案见文案。。。
第 44 章
胤禛叩首道:“臣之忠心,天地可鉴。”
小皇帝从龙椅上起身,下来亲自扶起胤禛,慨叹道:“如此,朕便诚心相托了。贾卿实有不知,朕之左右,竟无一人可用,令朕寒心之极。”
胤禛对皇帝这句藏头露尾的话的来由心知肚明。但是,虽然小皇帝是秘密召见自己,想来此时御书房内外应该已经肃清奸细,料想应无“隔墙有耳”之嫌,不过,皇帝年幼,不知道他做事情是否稳妥细致,还是谨慎为上。
胤禛便压低了声音,道:“皇上之忧心,臣感同身受。只是,朝堂为那奸人所把持,皇帝身边的近侍,恐怕亦有那人之耳目,臣不敢妄言,非是臣惧怕自身之生死,只恐为皇上召来不虞之祸。”
小皇帝面色冷凝,道:“贾卿放心,御书房内外,俱是朕之心腹,贾卿只管放胆直议。”
胤禛说:“是。臣以为,皇上天纵英明,天下之士,谁不望为皇上效犬马之劳?只是,路有奸人挡道,众人忧愤,恨不得噬其血肉。”
小皇帝得到支持,高兴得身体都在微微颤抖,道:“说得好!朕亦是恨不能噬那奸人之血肉,实在是欺人太甚!”
小皇帝此话有个缘故。原来,小皇帝不光是在朝堂上被太后和摄政王之忠勇王处处压制,憋屈得不行,还有一次,小皇帝去慈宁宫探望太后之时,居然无意中窥破太后与忠勇王有私。虽然太后非是生母,可是此辱非同小可,叫小皇帝暗恨不已,发誓在自己取得实权后,一定要将这一对奸夫淫|妇狠狠惩治,不然愧为先考之子,愧为一国之国。只是,此时小皇帝还不敢轻举妄动,毕竟实权尽在太后和忠勇王二人之手,要是打草惊蛇的话,恐怕那两人联手,立时就会捏造罪名,将自己废了,另立新君。
小皇帝心想:心字头上一把刀,朕忍。忍到朕大婚之时,太后总没有说辞,总该归政于君,让朕亲政了吧?当时候再来慢慢收拾他们不迟。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前几日,太后忽然对小皇帝说,他日渐年长,渐知人事,该是大婚之龄,摄政王忠勇王之外甥女方氏娴静贞淑,堪为中宫之选。另有太后之舅家之嫡长孙女袁氏,容姿绝艳,性格端庄,可为贵妃。
如此一来,小皇帝的枕边人亦为政敌之亲信,怎叫小皇帝不忧心如焚,恨不得奋力一搏?
可惜,朝堂之上,多数官员乃是附庸忠勇王之势,少数官员则是明哲保身,不关己事不开口,小皇帝身边并无可为其出计谋划奔走之人。
何况,要对抗强大到似乎不可战胜的忠勇王,也非是寻常人可以担任。
小皇帝一直以来都是隐忍不发,默默地留意观察,京官之中恐怕难以找到合适的人才,那么,外放的官员呢?会有雄才伟略、且肝胆照人的忠臣吗?
于是,贾珠在小皇帝的考察对象中脱颖而出。据小皇帝看来,贾珠可信。第一,本朝在忠勇王把持之下,卖官鬻爵之现象十分严重,而那些靠银子买来的官儿多数都依附着卖官者忠勇王的势力。贾珠是前朝举子,是凭着自身的学识本事考取功名的,应该与忠勇王无涉。第二,据小皇帝调查,贾珠乃是荣国公之后,而其胞姐贾元春曾为先考之妃嫔,现在奉太后懿旨在感恩寺为先帝祈福。如此一来,贾珠必定对太后心怀怨愤,必不可能投向太后一党。第三,当然是贾珠本人才干优长,堪当此重任了。
还有,贾珠刚才奏对称旨,尽臻尽善,亦是叫小皇帝疑虑尽消,决意要与他携手来干这一件大事了。
君臣两人一拍即合,当即开始磋商起来。
小皇帝的意思是让胤禛官居三品,才好遏制忠勇王。
胤禛急忙说:“万万不可。臣为皇帝办事,不在乎高官厚爵,不在乎声名荣辱,只盼为皇上分忧,为黎民奔走。恕臣直言,如今朝政俱为太后及忠勇王所把持,皇上在朝中竟无一人可扶持,如今忽然授我以显要之位,只恐会招致忠勇王疑心,反而打草惊蛇。”
小皇帝重重点头,说:“贾卿说得在理,是朕疏忽了。依贾卿之见,此事如何办理为好?”
胤禛的眉峰微聚,沉吟片刻说:“皇上觉得通政使司给事中如何?官职仅得五品,不至于惹人非议。但是,通政使司掌四方奏报,管普天之下臣民建言﹑申诉冤滞或告不法等事,既耳听八方,又可上达朝堂,若是皇上再私下给予支持,实权委实不小,却不会树大招风,招惹忠勇王猜忌,臣才好慢慢地在底下动作。”
小皇帝舒心一叹,道:“好,一切全凭贾卿主张谋划。未得贾卿之前,朕是日日忧心,夜不成寐啊,现在,有贾卿在此,朕心里这块石头才算是落了地。”(这话说得很暧昧,大吼一声,四四和小皇帝没JQ啊没JQ。其实,皇帝都是天生的政客,在危急时刻笼络宠臣,要人家为他卖命的时候说话都特别肉麻,不信大家去看看三国里面刘备是怎么对诸葛亮啊关羽赵云说话的就知道了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