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指出了其中的小细节后,才提出了其中最关键的问题。
“如何人工设置水位落差,这些水车中间的轴承怎么做,用什么材质,用木头吗,还是能用铁器。
如果用铁器,会不会容易生锈,还有这个轴承需要润滑,如何制作润滑剂,保证水力车在转动的时候的丝滑,还能起到保护的作用。”
这些问题都很犀利,也是接下来梅她们主要攻克的难关。
但今天至少她们的模型通过了。
“首领,之前一直都是在研究装置和运作原理。如今既然模型没有问题,那么接下来我们将重点研究水位和轴承这一块,一定不会让首领等太久。”
桑榆点了点头:“你们都很棒,梅这方面的潜力我是早就发现了的,这才力排众议,把她推上这个位置。
但是葶和运,你们两人如今崭露头角,也很让我惊讶,希望你们以后能够继续加油,而且要良性竞争,一个好的团队,能够互相促进成就彼此。”
“你们也可以尽量挖掘自己擅长的方向,动力这一块,不只单单只有水力而已,你们未来面对的领域很辽阔,机会也很多,务必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
“首领,我们知道了。”几人异口同声地道。
“快回去吧,我等你们的好消息。还有,好好收拾一下自己,该休息也要休息,身体是做任何事务的本钱,休息好了,才能更有动力去攻克新的难题,一定要劳逸结合。”
看着几人欢快的背影,也不知道听进去了没有。
但桑榆心中还是蛮激动的,这些模型出来了,部落很快就能用上灌溉系统,明年水稻种植也有了保障。
还有一旦水排真的安装上了,打铁队现在的二十人,可以减掉一半的人。
石磨和水碓这两个东西问世,部落粮食的舂米、磨粉都不需要再借助人力畜力,又省了一批人手。
在梅带着团队对轴承问题日夜钻研的时候,桑榆这边也没闲着。
连续开了几个大队长、小队长会议,又征求了民众的意见,最后终于确定了桐镇和盐山这两个地方的中层管理人员名单。
除了管理人员,还需要另外调配相关的人员过去协助监督带队。
因为只有负责人和六名小队长,想要很好地稳住这些游人,会存在很大的难度。
特别是桐镇这边,集聚的游人已经达到四百人之多,等天气越来越冷,这个数量只增不减。
于是桑榆特地抽调了五十人跟着克一起去桐镇,辅佐他进行管理。等各个小队明确分工之后,这些人要带领游人干活,传授工作经验。
其实他们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协助各个小队长管理队内成员,做好相关思想和舆论引导的工作。
桑榆对此采取的是一年轮值制,这群人驻扎分部落一年期满后可以返回新地,再另外抽调五十人过去,相当于下基层锻炼,这是一个强制性任务,也是每个人可能都会面临的服役性质的任务,直至这群游人完全转化,真正变成凤凰部落的人,才结束抽调工作。
在人员名单确定下来的第二天,这些人拖家带口地,奔赴了最新的岗位。
盐山这边也一样,早之前派过去的二十人也算在其中,雀过去的时候,随同的有六个新选出来的小队长。
如此一来,桐镇驻扎了五十八名凤凰人,外加游人四百名;
盐山则驻扎着二十七名凤凰人,外加游人二十名。
盐山这些人并没有把羽的二十名开拓者小队计算在内,该小队完成任务之后,还要返回新地,执行新的任务。
原本接近一百四十人的建筑队,就这么七零八落地被拆散,送到两个地方基层,岩手下的建筑队员如今也只剩七八十人了。
随着人口的增多,除了管理之外,桑榆更加关注的是粮食问题。
自从有了铁制农具的加持,新地新开荒的土地越来越多。如今已经达到两千亩地,桑榆决定明年把水稻面积扩建到一千亩,剩下的一千亩主要种大豆、黍米和木薯。
桐镇那边明年也要开始发展种植业,不求能够反哺新地,但求能够自给自足。
新地的种植队如今只有五十人,肩负着整个部落的粮食供应。但这点人根本没有办法按时按量地完成两千多亩地的种植任务。
所以这五十人,主要是对土地和作物的日常维护,除此之外就是继续开荒。
而一旦到了农忙时节,包括播种、插秧以及收割等农忙大事,则需要安排新地所有小队队员加入,一起完成农忙的工作。
机动性管理,是最适合眼下情形的办法。
如今桐镇和盐山两地有了主要负责人之后,桑榆就放手让他们去干。
当年新地建设,具体如何分队,如何进行引导,这里人每个人都经历过,他们只需要照搬经验即可,桑榆不想还每件事情都要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
盐山那边情况要相对好一些。因为游人少,直到十月份,游人也增加到三十人。
这些人都是被凤凰部落的名声给吸引而来,都想在这里安家落户,只想着好好表现,争取早日转正,加上雀手下又有二十多名自己人,好管理得很。
雀也不负桑榆的期盼,短短一个星期内,就把六个小队队员及职能分工等给安排妥当。
在第二个星期的工作日,盐场这边已经开始安排人在干活了。
草料队的队员,忙着囤积草料,同时划分地界,种植一些冬季能生长的牧草,如紫花苜蓿、黑麦草、高丹草还有鸭茅等这些品类的草种。
后勤队的人在积极完善基础设施,盘炕的盘炕,搭围墙的搭围墙,派过来的两名木匠忙着打造床铺和桌椅,一派井然有序的景象。
雀还带人开荒了一小片荒地,专门用来种菜。
雀来了以后,羽就再也不用管盐山的具体事务,卸了担子后,带着开拓者小队在外面寻牛找马,顺带领略盐山以东往北的风光,就算找不到动物,也不用急着回来。除了思念新地的那个女人,其他的,倒也自由快活。
与盐山这边的井然有序对比起来,克在桐镇,就颇有些手忙脚乱了。
第105章
把两个分部落的管理层人员送走后,桑榆又一心扑在了新地的建设上。
主要跟进手工队水力车,还有慈那边的育婴管理中心建设。
水力车这边。
经过两月的仔细推敲,梅带的这个小团队终于确定了轴承的材质用料以及具体的完善方法,桑榆随即宣布可以制作大型水力车实体,手工队的所有人立即放下手中的其他活儿,挽起袖子开始干。
连带打铁场的二十名铁匠在内,四十人的手工队员都投入了这次水力车的建造当中。
梅将这四十人分成三组,分别负责水碓、水排和水磨的制作。
而梅、婷和运三人也分别担任小组,监督跟进,夜以继日。
十三个人负责一个水车的打造,其实工作量并不难。
就好比一个水排,需要制作两个中型的水轮,还有准备一些轴承和木棍,真正打造不过四到五天的时间。
但难的是能够协调这些人手,还有如何分工,最后再进行组装。
还要确定安装的地址,还要考虑人工制造水位落差,这些才是最费时的。
好在这几年来部落也生产了不少的铁制工具,包括斧头、锥子和锯子等,都被投入到了水车的制作当中。
大家都有了趁手的工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桑榆也算是从中摸出了一个道理,不管什么时代的人,其实大家的智商差别并不大,动手能力没有很大的落差,只是现代人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有经验可遵循,正是这一点,把两个时代的生产力拉开了距离。
但这只是其一,其二,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理念的提出。
制作水排并不难,但在从无到有的道路上,谁也不敢相信会存在那么一个东西,能灌溉能拉风箱,也正因为没有概念所以不相信,压根就没想往这个方面想。
桑榆没来,人们并不是就失去了动手能力,这种能力一直存在,可就是做不出来。
如今桑榆来了,她也不会制作水车。但她提出了可以这么做,于是就有了水车。
就是这么神奇。
这一观点对涉及简单物理学动力尤为适用。
当第一个最为简易的水碓研究出来之后,所有人都沸腾了。
以后带壳的谷物需要舂米,炼铁时候需要敲碎矿石,这个东西都能让他们省了不少的力。
在第一次机械建造取得成功之后,整个手工队大受鼓舞,像是打了鸡血一般,几乎是废寝忘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剩下的另外两种水车的研制当中。
这样的研究精神让桑榆觉得备受鼓舞,也跟着一起参与实验,失败就重来,找原因,改进,各项过程反反复复不厌其烦。
很快,又再过了半个月,水排和水磨也先后打造完工。
河边先后伫立起了三座中型水力车,在水位落差的作用下,只要不将连接的轴子拉开,这些机械就会不知疲倦地一直运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