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重生]古典音乐之王 番外完结 (莫晨欢)


  但是他却从未听过有人能将这首《D大调》演奏出如此勃勃的生机!
  只见青年修长削瘦的手指在四根琴弦上来回地按动着,每一根琴弦都反复地表达出重复的主题,每一个音符都仿佛是跳跃着从舞台上倾泻而下。
  旋律轻快,阳光明朗,照耀在青年的身上,映射出只有年轻人才有的生机与活力。
  贝多芬的悲痛,是世界人都能理解的。但是贝多芬的愉快,却很少有人能够明白。
  这位音乐巨匠出身贫寒,父母在他最需要的时候逝去,给与了他沉重的打击。爱情道路上的屡屡挫折,使得这位伟大的音乐大师一生未娶,而病魔更是袭击了晚年的贝多芬,令其最终在痛苦中而去。
  贝多芬离去的时候,维也纳所有的学校集体停课,近两万人参与了这位大师的葬礼,一路送着他长眠于大地。在他的墓碑上,刻着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为其作下的题词——
  『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这就是贝多芬,一个曾经被兰斯大师评价为与戚暮曾经相似、而如今又完全不同的人。
  此时此刻,如果让兰斯大师再次听一曲属于戚暮的《D大调》,他一定不敢相信,这个年纪轻轻的孩子竟然能体会到那样的轻松愉快——
  那是一种解脱于悲伤痛楚之后的愉悦。
  没有见过最深浓的黑暗,又怎么会理解最灿烂的光明?
  戚暮双眸微垂,一个翻手,便是一个漂亮的长泛音。再是一个流畅的四弦交换,三个音阶的曲调刷的流淌而出!
  坐在台下的莫托尔先生渐渐地捏紧了拳头,他怔愣地抬首看着舞台那个清俊漂亮的青年。他明明刚刚还听到了幼兽悲鸣般的低泣,为何如今……
  又能欣喜激动成这番模样?
  难道说,他一直都误会了贝多芬了?
  这首《D大调》从来不是一首单纯地表现快乐的曲子,它是将最内涵深刻的情绪都隐藏在了欢笑背后,将属于贝多芬难得的积极快乐都放于听众的耳边?!
  那这是一种何等的包容啊!
  安静的演奏厅里,激烈轻快的小提琴曲已经进入了高潮,每一个音符都震颤着从音孔中跳出,每一个高难度的连音都轻松地从琴弓下响起,音律美妙,节奏明朗。
  直到——
  声音陡转直下!
  这时候,连台下的多伦萨先生都猛然睁大了双眼,惊骇地看向台上的青年。
  
  第一百六十六章
  
  戚暮还在华夏的时候,曾经听郑未乔说着这样一个笑话:得到百万人的喜欢,你是偶像巨星;得到千万人的喜爱,你是领袖人物;得到上亿人的喜爱……哦!原来你是人民币!
  虽然这只是一个随口的段子而已,但是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得到所有人的喜欢。
  就算是好脾气如多伦萨先生,都有扎耶夫在背后欺瞒背叛,更何况是其他人?
  全球喜欢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的乐迷很多,甚至有人爱之将其奉为一生追逐的传说。当然,也有很多人厌恶这位大师,认为他空有绚丽华美的技巧,但是琴声却缺乏感情。
  这自然是无稽之谈,毕竟几百年前的音乐不会有任何手段流传保存下来,只有那些听众们的笔记、乐评记录着这位小提琴大师的传奇。
  小提琴的难关,一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技巧、第二个便是感情。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富有充沛感情的曲子,甚至是连丝毫不懂音乐的人,都能从乐曲中体会到一种浮现于琴弦上的快乐与满足,乃至于有很多人都认为——
  『听了这首曲子,再糟糕的心情也一下子愉悦起来』。
  但是这首《D大调》确实不能算是一首多么高难度的曲子,在专业小提琴家的手中,这只能算是中等难度,并无太多复杂的技巧。
  有了感情便已足够体现这首曲子的美好,还需要其他吗?
  锦上添花说得容易,做起来却难,多少年来也确实有人改编过这首曲子,但是却很少有让人觉得惊叹的,只能说的与原曲相差无几,没有太大改进。
  改编一首曲子需要的除了改编者对这首曲子的了解与认知外,还需要改编者拥有非常卓越的耳力与音乐水平。因此,通常能够改编一首曲子的人,都是某方面的音乐大师,比如卓越的钢琴家、小提琴家、大提琴家等。
  当然,在一支乐团里,通常都是由指挥和首席小提琴手担任这个工作,比如戚暮曾经演奏的那两首改编《圣母颂》和《蓝色多瑙河》,就是由他和华尔斯先生一起讨论、改编出来的。
  而如今这首《D大调》,却已然不可能再有他人的参与。
  舞台下,多伦萨先生的腰板挺得笔直,身子稍稍前倾,目光认真专注地盯着舞台上那个低眸演奏的青年,他将全部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耳朵上,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音律。
  但是现在青年演奏的速度实在太快,因此连多伦萨先生都是在听到第二小段的时候,才猛然惊醒,低声喊道:“第二乐章的小广板?!”
  一旁的莫托尔四人纷纷怔住。
  一首音乐的要素一共分为9个方面,包括有节奏、曲调、和声、力度等等。
  而对于节奏来说,它的另外一个要素即为速度。在创作一首曲子的时候,乐曲家们经常会在乐谱上标注符号,告诉演奏者该以什么样的速度来演奏曲子,通常而言这种符号都是意大利文,从最慢的广板、慢板、柔板……一直到中板、快板、急板。
  而比广板稍微快一点的速度,便称为小广板——
  『larghetto。』
  贝多芬的《D大调》一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快板,第三乐章是一段快板,而第二乐章则是一段小广板。
  这第二乐章是全曲中最富有贝多芬意味的抒情曲目,由单簧管和小提琴为主音律合奏,表现出温缓流畅的音律,让人心神放松。
  而如今,戚暮演奏的这段旋律实在不能称为是小广板,不,它甚至已经超过了快板的速度,而真正成为了一段急板!
  恐怕在场也只有多伦萨大师能在十几秒内反应出这加快了数倍的曲子到底是什么,因为在场所有人都发现,当第二乐章加快成了急板后,它竟然有着超乎想象的急促与热烈!
  只听那激昂极速的旋律,正从小小的音孔中传出。青年修长的手指已然成了虚影,快速地在琴弦上前后移动着。而他的右手正执着琴弓,以更加急促的速度在跳弓!
  五个音……不!
  是十个音、十几个音同时在一个拉弓上跳跃出来!
  单纯地按照乐曲的速度加快节奏,这并不是优秀的改编,因为有的时候这段旋律并不适合以这样的速度演奏,有的时候这段旋律需要添加几个音符、或者省略几个音符。
  于是此时此刻,这首第二乐章的音乐已经与原版有了细微的差别,但是如果仔细听听,还依旧重复着贝多芬的主旋律,但是比第三乐章更加热烈欢快的曲调,却让人忍不住地心情激动,仿佛看到了那逐渐升起的旭日!
  比高潮还要高潮!
  明明是在第三乐章原本的高潮部分突然中断,但是现在衔接上去的曲调却丝毫不让人感到别扭差异,反而天衣无缝地让人开始怀疑:难道……贝多芬一开始就做了这样一个小游戏,想看看有没有后人能将其意图发掘出来?
  听着这样高昂欢乐的音乐,多伦萨先生紧皱着的眉毛慢慢地舒展开来。他的目光仍旧焦灼在戚暮的身上,可是其中的困惑不解此时却已经被浓浓的赞赏给替代。
  不仅仅是多伦萨大师!
  莫托尔、纳扎特、安东尼、塔克曼……
  所有听到这儿的评委们,已经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
  他们从来都相信,年龄不是考量一个优秀的音乐家的必要因素,远的比如莫扎特4岁就登台演出、舒伯特31岁前写出数百首经典名曲,近的比如奥斯顿·柏特莱姆9岁写下第一首练习曲、克多里14岁获得帕格尼尼小提琴大赛冠军。
  你说,上帝的心怎么就长得这么歪呢?
  这么一个实力出众、音感极佳的小提琴手,竟然还如此风度翩翩、俊秀斯文?!
  这心眼都偏出太阳系了吧!!!
  而舞台上的戚暮,自然不知道台下众人乱七八糟的心思,将这段第二乐章以极快的速度插入音乐中演奏完毕后,他以一手极其漂亮的音阶,很快地将旋律带回到了原本的谱子里。
  等到一曲终了,连戚暮也微微喘了气,白皙饱满的额头上布满了细细的汗水。
  虽然他有这样的想法、并且之前在休息室里试验了一遍,但是当他再一次演出自己改编的曲目,戚暮仍旧是花了十二分的心思,用绝对音感保证了音律的和谐。
  等了几秒后,戚暮深吸一口气,再笑着看向舞台下的众人,他的视线刚与多伦萨先生对上,便听到一旁响起了一声高昂的“Bravo”!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