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是第一代,不如说是在稳定性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第一代。安全上肯定是没有问题了。其实之前还有过几代半成品,都是我自己亲身上阵搞测试的,再让智能助手帮忙记录数据。”沈星极对学姐解释说,“现在需要逐步提升机械的敏感度。”
维炫明是未来的机甲战士,沈星极肯定不会让他在自己手里受伤。
聊完了实验的部分,知道沈星极最近都没时间注意时事新闻,闻妲就稍微说了几件事。一件是从假期的武器走私案里衍生出来的,不知道军队内部是怎么查的,反正有好些人因为这事上了军事法庭。一件是混乱区发生内战了,黑河和其他势力打得不可开交。黑河暴露出来的势力比之前人们预估得要多得多。知道沈星极当年差点被黑河劫持,闻妲说:“黑河野心不小,混乱区也是块毒瘤,幸好他们内部打起来了。”
沈星极把涉及到武器走私案上了军事法庭的人员名单找了出来,斯莱瑟说走私案有大概率是汤姆森家族做的,此时看这份名单上的人,却没有一个姓氏是汤姆森。
沈星极当然不会觉得是斯莱瑟猜错了,只觉得汤姆森在军队中埋得太深。
闻妲又说了件和沈星极有点关系的事:“你把实验资料整理整理,只要拿出相关的论文和成果,应该可以申请大学生科研创新奖,第一名的奖金不少,有二十万。”
沈星极心里一动:“这个奖项的主办方是……”
“是云家的助学慈善基金会和各大高校联合创办的。”闻妲显然提前了解过。
“那算了,我不报名了。”沈星极摇头说。他没觉得云家的慈善基金会不好,当初也是差点受过云家资助的,云家还说要把他引荐给罗教授,但后来不是遇上了达尼尔号事件嘛,这事反正是没成。没成也就没成吧,沈星极现在的发展也没差到哪里去。
还有一点叫人觉得尴尬的是,万一那边再有什么负责人过来找沈星极,再又说起沈星极妈妈姓云……虽然他妈妈确实是姓云吧,但和财政部长已经是五服之外了。
二十万的奖金确实丰厚,但按照斯莱瑟那种花钱方式,二十万也不顶啥用。
沈星极确实想要攒钱,但也不指着这二十万。
沈星极不太好意思,觉得浪费闻妲的苦心了。闻妲忙说:“本来就是我自己想要报名,琢磨着你也有报名资格,所以分享给你。你不报名我拿大奖的概率还高点。”
师姐笑着说,真拿到了那二十万,回头请沈星极吃饭。
“说起来,我这两天在星网上看到了云家那位财政部部长的夫人独自去私人诊所疑似看心理医生的八卦新闻。他们有钱人的日子也不容易啊。”闻妲随口说了一句。
吃过饭又休息了一会儿,沈星极带着学姐、学长进入了实验室。
第一代成品机还是一个裸机,没时间给它做外观设计,很多线路和电子组件都暴露在外面。闻妲研究欲发作,围着裸机转着圈,仔仔细细地看着。沈星极解释了一句:“其实这就是从机甲市场里买回来的URT基础型格斗机甲,我只是在这款机甲中加入了我的机械预判传感器。为了给传感器腾地方,又对机甲做了基础改装。还有能源线路也做了改动。学长,你站到这里来,我把这些记录数据的装置给你穿戴上。”
要让沈星极从无到有地去发明一台新机甲,半个学期的时间哪里够啊!
反正沈星极那个机械预判的研究重点只在于传感器嘛。
维炫明穿上数据记录装置,再穿上机甲。他先简单地动了动胳膊腿,又做了组复杂的动作,不解地说:“这和我在学校格斗训练室里使用的机甲没有什么区别啊?”
不用沈星极解释,闻妲就给男友做了科普:“机械预判的发生和结束被控制在很短很短的时间里,用电子信息传输速度做标准,是人体无法捕捉到的纳米级单位。”
“无法被人体捕捉到?”那在战场上有什么用?维炫明听得似懂非懂,不过他已经习惯了在专业问题上听女朋友的,只哦了一声,就按照沈星极的要求做了几组动作。
动作数据被即时导入了大型计算机,屏幕上迅速生成了数据分析图。闻妲忽然凑过去,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点了两下,将其中一组数据放大,激动地说:“成功了?”
沈星极冷静地说:“这个缺口也有可能是数据滞后出现的补偿值。”
“去掉补偿值还不简单,直接在传感方向上加入一个同频的时间震荡仪啊!”
“不行,会导致输入阻抗的提高,我为此做过二十三组实验!”
“等等,实际真值应该会落在这个范围里吧,为什么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缺口?”
……
维炫明张了张嘴,似乎想要说点什么。
算了,他又把嘴闭上了。
第73章
有了第一代实验机, 很快就有了第二代、第三代。
维炫明在机甲专业很有号召力,不仅亲身上阵帮沈星极上机做实验,还会按学弟的需求带不同的同学过来。不同的人适应不同的敏感度, 每次上机都要重新调试。
“如果换一个人操作就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重新调试,那在战场上推广不开啊。”机甲专业的学生总是优先考虑战场需求,便觉得沈星极的新型模型好像有一点鸡肋。
然而,就是这样“鸡肋”的成果却让沈星极的最终论文登上了前沿期刊《机械生命》。
《机械生命》是非常权威的科学杂志, 一般来说不会发加急稿,但沈星极的论文通过三英大学的途径一递交上去, 待到审稿人字字斟酌地读完,竟然专门为沈星极写了篇评论文章!主编直接把原本要登的某篇论文撤下, 把沈星极的论文放了上去。
效率高得让沈星极这个当事人都震惊了!
时间已经是第二学年期末了,沈星极一整个学期的辛苦和努力被凝结成了果实登上了《机械生命》,这证明他的研究没有白费。他申请了专业免修, 平时可以不用去上课,但到了考试阶段, 他必须要和其他学生一样去考试!考不过就会被留级呢!
机械专业的期末考试中穿插着指挥专业的考试, 沈星极尽量低调地考完了。
可在学校之外, 沈星极这个名字根本不可能低调!
上学期跳级并参加了资格赛, 下学期就登上了《机械生命》, 沈星极的大学生活过得太充实了。各路媒体风闻而动,一个个争相总结沈星极的实绩。他还不仅仅是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登上了权威期刊, 还有大拿专门为他的论文写了评论文章,所以这期的《机械生命》中共有两篇文章和沈星极有关系!就连杂志封面上都是他的名字!
很多自媒体抓住机会刻意蹭了这波热度,恶意的抹黑是没有的,也不敢有,只好不断强调沈星极的年龄。要知道, 沈星极刚刚年满二十岁!我们的二十岁在做什么呢?
“特意买了《机械生命》,但没有读懂沈星极的论文,有大佬帮忙拎下重点吗?”
“复制黏贴来的,不谢:沈星极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机械预判模型。这个模型有什么用?大家都知道塔别人已经能实现人脑和机脑的百分百转化,但我们人类的最高水平却只有99.97%。沈星极这个模型能够把99.97%朝着100%的方向推进一点点。”
“帮我太爷爷问的,老人家有生之年能看到100%的人机转化吗?”
“我的二十岁,妈妈,饿饿,肉肉。别人的二十岁,《机械生命》杂志。”
“搞不懂为什么我要这么激动,也许是因为亲眼看到了天才的诞生?”
“太牛逼了!太激动了!多年前,我就在一个军事爱好者论坛里看过一篇大佬的分析文章,如果我们人类的科技能实现100%人机转化,战争格局立马不一样了。”
“大家冷静一点,不要提前狂欢啊!客观说一句,沈星极这个模型虽然牛,但限制条件同样严苛。想要真正实现100%的人机转化,还是不能寄希望于这个模型,倒不如等一等支教授那边的研究成果。这位是沈星极的导师,也是生物机械的权威。”
“从99.97%到100%,看似只有0.03%的路要走,但为了这0.03%,我们已经走了足足二十年!这个模型最多就是在99.97%的基础上又实现了0.0001%吧!当然,我们不能因此说沈星极不牛逼。在人机转化上,任何一点微小的推进都意义非凡。”
“这个模型最大的意义在于给已经停滞了二十年的人机转化研究带去了新思路。”
“难道只有我觉得沈星极选错导师了吗?没有说支教授不好的意思,支教授当然是大神中的大神了,我也很崇拜支教授。但就现在来看,沈星极的长处在于硬机械,而支教授是研究生物机械的。这两者差异挺大的。沈星极需要一个硬机械的导师。”
“搞笑!你怎么就知道沈星极在生物机械方面没有天赋呢?”
“有个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听说沈星极还有超强的指挥天赋。”
“谣言啦肯定是谣言,所有不切实际的赞美都默认是黑子言论。请大家不要把其他圈子里的浮夸风带到学术圈来。大家不信谣不传谣,我们星极会专注于机械这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