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弟,就此一别,多多保重。”
鲁王三子对着鲁王次子点点头,应了一声,又看着司鉴宵道:“以后有机会来三叔父家里做客。”
司鉴宵躲在鲁王次子身后,用力地点点头。
鲁王三子最后看了一眼繁华的长安城,这座城比起鲁县繁华得多,却不是他们能扎下根的地方。
父子两个送走了鲁王三子一家人,又慢慢地走回鲁王府。
“爹爹,您看府外有人。”
鲁国公府门外拴着两匹马,有个看起来十分精壮的汉子坐在一边的石阶上,似是在守着马。见父子两人走过来,立刻站起身来,行礼道:“小的是为邓国公牵马的。”
邓国公?鲁王次子怔了一瞬,才想起来司鉴宏如今被封为邓国公,还改了名字。
两人进了府,发现司鉴宏正在正堂里坐着,还十分稚嫩的鲁国公正一脸严肃地陪坐,努力装出一副大人的模样。见鲁王次子回来了,鲁国公也松了一口,他唤道:“二叔父。”
司鉴宏站起身来,道:“建信君。”
鲁王次子看着司鉴宏,发现只过了一年,眼前这个人已经变得完全不一样了,不再复在鲁地时那阴郁的模样,尽管看着还是不像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却比原先那副未老先衰的模样好的太多。
“您请。”鲁王次子道,他又看向鲁国公,道:“席哥儿,此处有我在,你带小十回后院。”
鲁国公也知道自己还处理不得这样的事,便对着司鉴宏行了礼,领着司鉴宵去后院了。
“邓国公,您请上座。”
司鉴宏笑了笑,道:“二叔父,不必如此。除了济南王和鲁王王妃之外,这个府里没有人亏待我。还是您请上座。”
鲁王次子弄不清楚司鉴宏到底是什么意思,也就没有再谦让,坐到了上首。
司鉴宏见他坐下,才跟着坐下去,道:“二叔父,事已至此,我也不和您兜圈子,我此次来,是为了这个。”他从怀里拿出一块卷在一起的白鹿皮,放在桌子上,向鲁王次子推过去。
这块白鹿皮长一尺宽六寸,正上方抬头是大晋皇家内务府,左边写着元初元年二月初二,右边写着长安票号第一六三号,正中间写着鲁国公府存金一百三十二斤,正下方则印着密密麻麻的小字,仔细辨认的话会发现这是前汉大家班定远所做的《两都赋》的部分节选。除此之外又有两方印记一处画押,一方印记是长安票号的印,另一方则是长安票号掌柜的私印,画押则是该掌柜的画押并手印。
这东西叫钱票,是高祖皇帝仿造着前汉武帝时的白鹿皮币弄出来的东西。
高祖皇帝于长安设立皇家钱庄,立长安票号,又在天下郡国设立分号。钱庄隶属于内务府,将钱存入钱庄,便能得到可以在各处分号取钱的钱票。钱票分两种,一种是固定面额的钱票,定额为一贯钱、十贯钱、一百贯钱、一千贯钱以及一万贯钱,固定面额的钱票为桑皮纸制作;而另一种则是勋贵世家将一定数量的金银或者铜钱,存入钱庄,这一种用白鹿皮制作,上面清楚地写了存钱者的身份,和存入的东西,包括但不限于金银铜钱、玉佩等,来取时需要出示能证明自己的身份的东西,用官印或者手令。
白鹿皮制作的钱票又叫做白鹿票。
司鉴宏拿出来的就是白鹿票。
鲁王次子看着那“鲁国公府存金一百三十二斤”的字样凝视了半晌,才缓缓吐了一口气。鲁王府最富庶的时候,府库里也不曾有这么多的金子,这相当于府里被抄没家产之前将近一半的财产了。
“邓国公这是何意?”鲁王次子一边将白鹿票推了回去,一边问道:“邓国公该知道,原先济南王府的府库皆被抄没了,府里拿不出这么多的金子去存入钱庄。”
司鉴宏道:“好叫二叔得知,这些钱,便是济南王府被抄没的一半。”
“这是那一半?”
“赔给洪家的那一半。”
“既然是赔给洪家的,那该是你拿着。”
“但洪家已经没有人了,再也没有姓洪的了。”司鉴宏一字一顿地道,他又将那白鹿票推了回去,沉声道:“既然已经没有姓洪的了,那也不必再赔偿这些东西。对我这个姓司的人来说,我已经得到了足以弥补我失去了的东西的东西。”
鲁王次子静静地看着他,两人对视了许久,他叹了口气,道:“既然你这样坚持的话,多谢了。”
司鉴宏也松了口气。
他将这些东西还回去,又换了一个完完整整的鲁国公府,应当就不再欠什么了,自此以后,桥归桥路归路,各不相干。
这一切都结束了。
……
礼部尚书几乎要愁白了头发,自打燕侯从太皇太后那里听说了,想让他们早些完婚之后,闲来无事便来礼部衙门做客。话也不多说,但那双眼睛一睁,礼部尚书就知道这人要说什么。
什么时候才是个好日子?
我怎么知道!
我就是定好了日子,如果工部那边不能完工的话也没辙啊!你难道要住进皇宫里去吗?!
礼部尚书恶狠狠地在心里腹诽了一遍,感觉痛快多了,又开始挑黄道吉日。
相术先生惯来都是一月一算的,有些资历深厚的先生甚至一旬一算,就等人来请算哪个日子是黄道吉日,又适宜做些什么。若是一口气将一整年的算了出来,这一年怕是都没饭吃了,况且做这个颇费精力,一口气算一年的也吃不消。
礼部原先是一旬一算,算好了之后贴在礼部衙门外面的墙上,任百姓取用。
原本礼部尚书是想着婚期定在十一月或者十二月,临近年根的黄道吉日比较多,也不会和一些忌讳的日子撞上,十一十二月几乎没有天家某位贵人的生辰或者忌日,最恰当不过了,挑起来也省力气。结果太皇太后要求尽早完婚,那是要多早?
长公主位比太子,成亲就是全天下的大事,得普天同庆,九月十月正赶秋收,肯定是不行的。六月到八月也不成,太皇太后五月薨逝的,先帝七月驾崩,也有先皇或是先皇后驾崩在这段时间的。就还要再往前推。
最晚最晚也要在五月。
太皇太后这一催,黄道吉日就又要重新算了。
礼部尚书急得满头大汗,就听底下跑腿的小吏来禀报道:“燕侯又来喝茶了。”
一旁听着的礼部左侍郎顿时如临大敌一般,慌忙道:“尚书,下官家里还有些事情,需得早些回去,这些事务下官明日早早来处理!”
不等礼部尚书回话,礼部左侍郎立刻溜之大吉。
礼部右侍郎张了张嘴,道:“尚书,下官才刚想起来……”
“不许!”礼部尚书瞪着眼睛道:“快点去给我迎一迎燕侯!”
礼部右侍郎苦着脸去了,对于找借口溜回家这件事被左侍郎抢先了深恨不已。
燕侯虽然恶名在外,但人看着还是很和蔼的,那张颇为俊秀又白净的脸为这个评价加分了不少。原本燕侯是没事就喜欢往宫里跑的,偶尔还留宿在晋阳殿里,有小道消息说燕侯晚上就睡在长公主的床榻上。小道消息嘛,不知道真假,以长公主的做派来推断,这消息一定是假的,但并不妨碍看客们兴致勃勃,再花上一枚铜板赌一赌长公主和燕侯好事到底成了没。
但听说最近太皇太后经常去晋阳殿看望长公主,逼得燕侯只能减少了进宫的次数,更是再没有在晋阳殿里留宿了。燕侯百般无奈之下,只能来礼部催,一日三催,以期望早日完婚,早日理直气壮睡到长公主床上去,而不必担心丈母娘像捉贼一样的目光。
可这就苦了礼部官员了。
燕侯长得再俊秀,再好看,那也是杀人不眨眼的家伙啊,河东一案死的那些贼人坟头草才刚长出来呢,他们如何不心慌?就算满身正气不惧燕侯的,你做事的时候旁边有个眼睛瞪得像铜铃的家伙东瞅瞅西望望,你做事能做得踏实?
鬼才踏实!
礼部右侍郎在心里恨恨地骂了一顿礼部左侍郎。
直娘贼!
燕侯坐在待客室里,碰上一杯热茶,轻轻叹了一口气。
外头的流言都是真的。
不知道是她太得意忘形,导致走路风声,还是晋阳殿里有人两面三刀。总之,她留宿宫中时,睡的是长公主的床榻这件事被赵太后知道了。赵太后知道后并没有说什么,只是从太医府叫了几个擅长医治妇人的医官来给长公主诊脉,待所有医官都摇了头,确定长公主脉象并非滑脉,仍是处子之身,赵太后才松了一口气。
现在仍是,不代表以后仍是,万一擦枪走火,那简直大事不妙。赵太后是过来人,深知彼此心悦的年轻人凑到一起会有什么结果。
于是,赵太后常常来晋阳殿里小坐,经常燕赵歌前脚进宫,还没等走到晋阳殿,赵太后就已经脚步匆匆地坐进晋阳殿内殿了,甚至还上了一杯热茶,
长公主对此无可奈何。赵太后的担心是十分正常的,婚前就行苟且之事是要被千万人唾骂的,她若是现在就怀了身子,那一定瞒不过朝臣的目光。可燕赵歌是女儿身,别说现在还没同房,便是睡她个一年半载,也不可能会有孩子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