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而久之,媒体也摸清了电影节主办方的规律,每到闭幕式前两天,距离戛纳最近的法国尼斯机场总会驻扎着大批的记者,每一个在这个时候出现在机场里的导演、制片人、演员都会被视作是奖项极有可能是获得者。
《美丽心灵》的制片人和导演大概也是得到了主办方的暗示,才这么希望威廉能够返回戛纳,毕竟他是主演,也是影片最为关键的灵魂人物,他的出席,不仅对剧组走红毯时的完整性很重要,主办方也会觉得脸面上比较有光彩。
这也是欧洲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金球奖等颁奖典礼极为不同的一点了,奥斯卡的奖杯得主一旦提前泄密,好莱坞的媒体都会争先恐后的报道这惊天的丑闻,学院为了平息舆论甚至会更改已经确定的获奖者,而戛纳电影节的得主如果提前被泄密……主办方大概也只能叹息一声运气不好了。
不过,闭幕式典礼前出现在机场的,也不一定就是百分之百的获奖者——每年这个时候记者喜欢在机场蹲守追拍导演、演员电影节主办方也是知道的,他们对此感到无可奈何,但也不想底牌全被媒体提前曝光,所以为了放烟雾弹,主办方连那些微不足道奖项的获得者也会全剧组邀请,还比如说金棕榈大奖的得主只有一个,但是主办方也会同时邀请三四个热门的竞选者,用来混淆视线。
至于那些收到邀请满心以为自己要得大奖,结果只是陪跑的剧组在颁奖典礼后会不会失望愤怒,那就不在已经完成任务的主办方需要考虑的范畴内了。
闭幕式前一天,戛纳早已流言四起,各种内幕消息纷纷出炉,主办方虽然竭力想要保密,但随着颁奖典礼当天出现在尼斯机场的明星陡然增多,还是被神通广大的媒体们推测出了几分蛛丝马迹。
当闭幕式红毯开始前几个小时,威廉出现在尼斯机场的候机大厅的时候,现场的记者简直要疯了一样,快门声与提问声不绝于耳,整个机场都被挤的水泄不通。
如果不是有机场保安一路开道,只凭借两个保镖,威廉能不能赶得上红毯都是个问题。
威廉的出现成为了戛纳电影节颁奖典礼前的最后一个爆点,《美丽心灵》也一跃成为了得奖的大热门,和奥地利电影《钢琴教师》以及意大利电影《儿子的房间》一起成为本届戛纳金棕榈最热门的三个候选。
美国记者尤其兴奋,他们已经得到了妮可·基德曼和西恩·潘都不会返回戛纳的消息,这说明《红磨坊》和《誓不罢休》已经被评审团三振出局了,威廉·布兰德利此刻在戛纳已经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代表,除去获不获奖这件事,他每一次出现在杂志封面上,销量都会比平时上涨一些,媒体们不爱他还会爱谁呢?
经历过尼斯机场的场面,威廉已经不会被电影宫两旁人潮汹涌的景象吓到了,他穿着无尾礼服,和《美丽心灵》剧组主创一起走红毯,不停对两侧记者挥手,间或回答媒体的几个问题,避开和一会儿的颁奖典礼有关的那些,三分钟的展示时间一过,迅速走进电影宫。
没了那些无处不在的话筒镜头后,朗·霍华德也是长出了一口气,他用手帕擦了擦额头的汗,问威廉:“获奖感言背的怎么样了,法语真难搞定,读起来有点拗口,对吧?”
“啊?”
“啊是什么意思——等等!不要告诉我你什么都没准备?”
“呃……应该是吧。”
“……”
……
戛纳电影节的闭幕式红毯结束后,电影人们前往卢米埃尔大厅,颁奖典礼一会儿将在这里举行,而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也会在收拾起拍摄器材后前往德彪西大厅,在这里同步收看一墙之外颁奖典礼的电视直播。
等颁奖典礼结束后,卢米埃尔大厅的评审团成员和德彪西大厅的媒体们都会齐聚新闻中心,在那里迎来一场为电影节画上句号的新闻发布会。
正式的颁奖环节到来的很快,比起卢米埃尔大厅那些不动声色的等待一个个奖项出炉,经验丰富、演技精湛的电影人们,德彪西大厅内诸多记者的表现,才最能反映一个奖项是不是众望所归的。
首先颁发的最佳编剧奖爆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冷门,不过《无主之地》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上台领奖时,德彪西大厅的记者们多是以沉默的目光打量着直播场景,或是低头记录,显示出他们的不惊讶和不兴奋。
从最佳女演员归属《钢琴教师》主演、法国女演员伊莎贝尔·于佩尔开始,记者们开始热情的议论和鼓掌,尤其是法语系媒体,掌声最为热烈。不过也有几个英语系记者发出了不和谐的嘘声。
最佳男演员开始颁奖前,记者们已经是议论纷纷,法语系媒体和英语系媒体各有青睐,并且谁都认为自己选择的才是正确的。
终于到了颁奖嘉宾拆起信封的那一刻。
“最佳演员是——”嘉宾顿了顿:“威廉·布兰德利!作品是朗·霍华德导演的《美丽心灵》!”
德彪西大厅迎来了大约一秒钟的全场静默,不知从哪个地方传出了一声口哨响,立刻打破了原本的气氛,空气一下子变得喧闹和燥热起来。
‘不用说,吹口哨的肯定是美国佬。’法语系记者们这样想着,‘不过,《美丽心灵》不错,威廉·布兰德利的表演也精彩极了——他致辞的时候会讲法语么?’
虽然不少记者同时还心仪着其他男演员,但威廉·布兰德利的确是他们考虑过是否配得上戛纳影帝,最终也普遍都给予肯定的演员——刚刚记者们互相争论的时候,可没少人喊过威廉·布兰德利的名字呢。
“啪啪——啪啪啪啪——”
掌声由小到大,在电视直播画面里的威廉·布兰德利站起身上台领奖时,刹那间又上了一个台阶,“哗哗哗”的掌声顿时如同海浪一般席卷了整个德彪西大厅。
第201章 《名利场》
与《名利场》约定的时间如期而至。
戛纳电影节后, 杂志与脱口秀等媒体的专访邀约纷至沓来, 其中不乏《帝国》、《首映》与《纽约客》、《名利场》这样在全世界也有着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刊物, 亚蒙·高夫曼为威廉接下了两个专访, 一个是法国的《首映》, 另外一个就是美国的《名利场》。
《名利场》在北美主流期刊中拥有数一数二的地位,类似于时尚界的《Vogue》,专访对象多是上流社会的人物,华府政客、金融寡头或是知名学者教授之类,好莱坞当红明星只占其中一个部分, 读者也多是接受过大学教育的精英阶层, 和《纽约客》的受众有部分重叠。
不过在好莱坞, 提起《名利场》, 最有名的当属颁奖季杂志社主办的两场活动, 一个是每年的奥斯卡举行前夕, 《名利场》会邀请十几位好莱坞男女演员,拍摄一幅三页折叠的大幅插页海报,受邀的无一不是过去一年里大出风头的明星, 另一个则是由杂志赞助主办的奥斯卡颁奖典礼后举行, 邀请了当晚所有提名演员的“奥斯卡之夜”派对了。
威廉和众多获得奥斯卡提名的演员一起上过好莱坞专辑的封面,也参加过颁奖典礼后的“奥斯卡之夜”派对,但是单独接受《名利场》的专访, 并且为杂志拍摄封面,还是第一次。
本来他刚从欧洲飞回来,正在倒时差, 想要将专访延后的,不过《名利场》的主编听说后,强烈要求将专访安排在他在比弗利山庄的家里,如果可能的话,再拍几张照片更好,他们早就想参观并报道一下这座曾被无数八卦小报好奇,甚至动用直升机偷拍全景图的别墅了。
时间定在上午九点,《名利场》派来的记者非常准时,差五分钟的时候就按响了门铃,电话确认了对方已经抵达大门外后,威廉通过遥控打开了大门,不过沿着绿荫小道驶进来的车辆让他忍不住挑起了眉毛——他本以为做一场专访顶多两三个记者也就够了,结果驶进大门的是整整三辆车,其中两辆还是中型SUV。
原来《名利场》的主编是派来了一整个团队,从带队记者到文字记者,从摄影师到灯光师,从化妆师到造型师、布景师,足足十七八个人。
威廉为这支庞大的队伍感到惊讶。
结果安妮说:“我们已经把队伍精简了啊,威尔,如果是在纽约的摄影棚里拍摄,会有整整两层楼的人围着你打转呢。”
安妮全名是安妮·莱博维茨,《名利场》签约摄影师,曾拍下约翰·列侬生前最后一张照片。就是列侬赤裸蜷曲着身体拥抱小野洋子的那张——其实从安妮带队而来上看,就能了解到《名利场》有多重视这次专访了,因为她不仅以擅长拍摄名流肖像闻名,也是全世界最好、报酬最高的摄影师之一。
威廉站在正厅将一行人迎了进来,一些人去寻找整栋房子里风景最好的房间并安置各种照相灯光设备去了,他在剩下记者的强烈要求之下,带着他们参观整栋房子。
安妮·莱博维茨有一头蓬松的姜黄色头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没有化妆,参观全程没有停下过手中的相机,甚至还抓拍了好几张威廉穿着日常便装——T恤上还印着《星球大战》黑武士的头像,很显然是一件电影周边产品——在房子里行走停留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