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场将领都面露异色,仔细一想,却的确是这个道理——攻打吐蕃绝对比攻打西夏难。
郭忠孝心中敬服:这位雷三将军不只打仗锐气,兵略眼光也如此长远,不愧雷太师亲自教出来的。
杨沂中等人心中也有震惊,不由对雷霜的估量又上了一层。
雷霜身后的副总管苗傅心中得意,他斜着眼看向东路军的兵马副总管解元,嘴角翘了起来——这厮当初嘲笑他听从女人号令,嘿嘿,雷怀霜可比你高明多了。
雷动眼中流露出笑意,雷霜说的,正是他所考虑的。
一个被中国打怕了的西夏,一个实力被削弱的西夏,一个被限制在河西走廊的西夏,既不会对中国构成太大威胁,又必然与吐蕃有着激烈的利益冲突。
河西之地沙漠连片,唯有凉、甘、肃、瓜、沙这五州之地水草丰盛,东西狭长如绿洲走廊,绵延两千里,是河西的“塞上江南”,从汉时起就是西域通商之道,吐蕃与唐朝的战争,与宋夏的分合,都是为了争夺这个绿洲走廊。
雷霜声音铿锵地道:“这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同盟。河西长廊在宋,则吐蕃为中国之敌;在夏,则吐蕃为中国之盟。如今南北未决,河西走廊入我,莫若入夏。”暂时让西夏人做这河西走廊的守门者。
众将听到这里,哪还有不明白的,对雷动纵夏西去的战略再无一人有异议。
却听雷霜道:“其三,为长远计,纵夏可防女真复起。”
众将面露诧色,女真不是灭亡了?
雷霜道:“是完颜宗弼的女真余部。据职方馆情报,完颜宗弼已在高昌回鹘国北面立国,养兵待时而动。如果东进复国不顺,必然南下……而回鹘、黑汗国势已衰,以女真骑兵之悍,假以时日,或成西域雄霸,威胁河西。”
西夏的西面就是高昌回鹘国(新疆塔里木盆地以北),出了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沙州(敦煌),就是回鹘疆域;回鹘以西,是突厥黑汗国(新疆西部至中亚)。
金国灭亡前,完颜宗弼率领西北女真残部果断西行,突破汪古部阻截,进入大草原,趁草原诸部联盟攻打金国时,过水草、穿沙漠,跋涉三千多里,最后在阿尔泰山北麓的河域草原驻帐,以宗弼为帝,希尹为相,建国立政,养兵待时而动。
对宋廷来说,完颜宗弼的西金朝还远远构不成威胁。
但雷动的目光放得很远,并不仅仅着眼于中原,打通西域商路,是他的西进战略。南廷已经控扼南洋海峡,等于掐断了北廷与泰西诸蕃的海路贸易,必须从陆上打通。
而西域的两个大国——回鹘和黑汗,已经因为多年内争而衰弱,黑汗国更是分裂成了东西黑汗王朝,西金一旦势起,这两个王国恐怕都难以抵挡。
北廷需要一个能与西金相争的对手,西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谓驱虎吞狼,西金和西夏,无论哪方是虎、哪方是狼,两方相争,必有一伤,两败俱伤更好。
雷霜是雷动倾心培养的雷系统将,对雷动隐埋于心的西事战略自然洞若观火。
“……西夏与西金,无论胜败,皆有利我朝。”
雷霜目光凛冽明亮。
作者有话要说:更误:
1、宋神宗时,甘肃兰州及以南地区被宋军收复——西夏迁河西后,其半壁江山不包括甘肃兰州及以南地区(赵佶宣和年间,童贯用兵收复兰州以南地),特更上章备注之误。
2、晋宁军统帅应该是“徐徽言”,上章误为“徐徽宁”了,特更正。
3、汪古部的王庭驻于黑水河畔,即今蒙古国的爱毕哈河,或译为艾尔盖河——上章注为内蒙古的艾尔盖河,是错误。
正文 365八月宣战
七月骄阳,临安朝堂鼎沸如油锅。
三个月!北廷只用了三个月收复河套,将乾顺赶到贺兰山以西!?
尽管枢府之前就有预断,西夏战事不会超过三个月,但真正深信者不到一半,而今朝堂跌落一地眼珠子……南廷君臣的危机感油然而生,赵构忍不住问卫希颜:此时开战,胜算几何?
之前,朝廷虽未决议出兵,但枢府、兵部、江北行营已经在做备战,四万石粮草先后解至颖昌府(河南许昌)和洛阳城,只等朝廷下诏宣战。至七月初,朝中争吵两月的宗子过继人选终于议定,最终定了两名太祖世系的年幼宗子入继,至于立其中哪位为太子,还要看两位皇子的未来成长如何。尽管子嗣之议让赵构有些灰头土脸,但总算有了个比较圆满的结局,不至于对他的帝位产生威胁。
子嗣之事一定,赵构又重提“北伐”之议。这回枢密院转了态度,同意八月出兵。赵构期望越早出兵越好,迟了唯恐失去良机。但政事堂仍有三位参政反对出兵,宰相丁起则支持枢府意见。赵构只得退一步,朝廷决议八月宣战。
但不久之后,北廷就攻破西夏都城,消息传到临安,仿佛晴天响雷,震撼朝堂。
许多朝臣都懵了,伐夏之战就这么结束了?!
赵构气得想呕血,在寝宫大骂“权臣误我”,将卫希颜和丁起在心里凌迟了千八百遍。
事已至此,朝廷出兵是否还有必要?
原先主战的朝臣们都犯踌躇了:如今先机已失,开战能有多少胜算?
卫希颜的回答是——可以一战。
这回答赵构不满意,文臣们也不满意:这意思是能胜,还是不会败?
“战争之胜负,决于天时、地利、人和。”卫希颜在崇政殿上道,“天时、地利,非南北之战主要因素。胜负之要,决于人和——国力、中枢决策、将领、士兵。首先看国力,我朝占优势……”
大国打仗,拼的不止是兵力,还有国力,即国家对战争的承受力,包括兵员后备和财力。金国打北宋胜利,靠的是闪电战和掠夺战,如果这两个战术不奏效,一旦战事拖长,金国的国力就无法承受。
中原国家的财力主要靠农业,然后是商业,从大宋中期起,农商收入的重心就移到了长江以南,而且南面没有遭到金军的肆虐掠夺,整个经济景况就比北面强。之后,北廷又与金国开战,从中原打到关外,战争耗费远比南廷大。而南廷本土未经战争,人口数量和财税收入都在提升,尤其海贸收益越来越大。建炎七年,南洋水师又出战西洋(印度洋),打败印度东南强蕃注辇国和西南蕃故临国,与之签订通商口岸并割地条约,掌控被印度南国长期占据盘剥的西洋海路,海贸收益源源上升。国家财力的提升,直接反应在军事力量的提升,无论陆上战争还是海上战争都有了充足的后勤保障。
卫希颜道:“南北之战,非三月半载可决胜负,必是持久之战。国力越强,越能支撑长久。”
又论将领,北军胜在经历大战多,将领人才辈出,指挥经验丰富。
再论士兵,南北各有优势,北军士兵胜在经历更多的战场磨砺,战斗经验和战斗能力更强;南军胜在武备占优,有火炮做后盾,整体战斗力并不逊色北军很多,尤其水师舰队的实力更胜过北军。
如此分析下来,的确是“可以一战”:胜负五五。
两府大臣在崇政殿上吵得热闹,枢府认为可战,政事堂则意见不一:反战一方认为既然没有必胜把握,不如发展国力,俟良机再挥师北进;主战一方认为北廷因西夏战事国力和兵力都有耗损,此时正是开战良机,否则北廷国力提升上来,则本朝在国力上的优势将逐渐减弱……尤其北廷攻打兴庆府火炮面世,这让南廷震惊无比,下旨彻查泄密事件时,朝中君臣也生起忧虑,虽然枢府和兵部的情报都显示北廷火炮的威力远不及本朝所造,但谁敢断定,北廷以后不会赶上来?
赵构倾向于战。
当初太祖立国,前后花了二十年,才完成统一大业——他不比太祖武略,也不敢奢望一次北伐就能克竟全功。但只要攻下一城一地,就是胜果,就算失败了也能为下次积累经验,当然,前提是不能折损太多。无论他对卫希颜有多少不满,但对她的军事才能却是完全信任的,正因如此,赵构才有一战再战的信心和底气。
由于枢府和皇帝都主战,朝堂上的争吵很快尘埃落定。
战争,已经势不可阻。
***
八月初一,南廷使臣出颖昌府(河南许昌),赴北廷南面行营驻地开封府,向枢密副使兼东京留守何灌递宣战诏书。
同日,北廷使臣出开封府,赴南廷江北行营驻地颖昌府,向枢密副使兼江北行营都总管种瑜递宣战诏书。
南北两廷在同日向对方宣战,可见双方对这场战争都早有准备,谁也别想占到“出奇不意”的便宜。
在宣战诏书中,双方宣战的言辞都很克制,不像以往那样,宣战诏书即讨伐檄文,必得罗列对方一长串罪过,显示己方是代天伐罪的正义之师,以占据道德制高点,此谓之“得人心“。
起初,南北双方起草的宣战诏书的确是宣战檄文——攻击对方是“伪朝”,宣称自己是正统:南廷说赵谌是废帝之子,不具大统资格;北廷说赵佶是祸国元凶,无道昏君天人共弃,其言废立当反其道而行……这种口水仗早在南北建朝之初就曾轰闹过一阵,已经毫无新意,并且伤不到对方半根毫毛,反而揭破了疮疤双方都痛——赵佶误国已是定论,而赵桓北狩也是耻辱,南北以此为柄互相攻击徒惹外族耻笑罢了。
相似小说推荐
-
君莫思归续-似是故人来 番外完结 (洛儿殷) 2014-09-02完结 2015.06.24更新番外完结我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看到了你,你莞尔的一笑,初见就成了结局。你存在...
-
花开时 (即墨凉) 晋江2014-09-02VIP完结顾惟沁是梁乐予的一个梦想,女神一样的存在。梁乐予以为会把这份喜爱一直带进坟墓,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