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希颜无心思考这问题,立即向众工匠引入了“分、秒”的时间单位。她不由忖思:或许可以和沈元商议,看能否制造一个摆钟出来?
沈元、高宣作为学科技艺的佼佼者,思维向来缜密,对于计量标准的革新,若换了旁人来做,以此种方式确定必会引起二人的质疑。两人若真要卫希颜说出个原理来,她定然头痛。
但她在火炮技术上表现出来的远见卓识和涉及机械、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先进学识让沈、高二人钦服不已,心理上自然而然将这位大宗师当成沈括那般的百科全才,哪知道卫希颜纯粹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拿来主义者”!
其后卫希颜又引入奇妙的计数方式,让沈高二人愈发觉得她深不可测,加之卫希颜举手投足间自然散发出的威凌气度,以及身为大宗师的威望,让人不由自主地折服,即使偶生质疑,也因对卫希颜的盲目信任而泯灭下去。
因此卫希颜的革新竟轻而易举的被众人认可,迅速在火器工坊中使用开来。
卫希颜此时并未考虑到三大计量标准要在官方和民间推广,因度量衡牵涉民生较广,且涉及到朝廷税收的计量,极其复杂。因此,她仅要求火器坊的工匠们按此标准施行。
其后,她在推进军器监改革时,为统一所有军械装备的规格,要求临安的军器监,以及各州负责军械制造的都作院、作院均按新计量标准实行,并颁发标准尺具和换算手册,强力推进。
建炎三年时,为提高军械生产的质和量,卫希颜将一部分作院与都作院承包给具备实力和信誉的大商家经营,并严格要求这些私营化的军工坊必须执行新计量标准,否则,生产的军品概不接收。渐渐的,这套计量标准便随着商业活动流传推广开去。
又过了几年,新的度量衡在民间使用愈来愈广泛。名可秀在此基础上,要求政事堂颁布政令,全面推广新的度量衡标准,并规定新旧度量衡的换算公式,旧的度量衡仍允许民间同时使用,但官方交易必须使用新标准。
经此后,新的度量衡得到官方确定。于是,一场涉及广泛的计量标准变革便以这种“由下而上”的方式平稳过渡、水到渠成。
再之后,这套计量标准通过海商流传到海外,成为通行诸国的“国际标准”。
*********
卫希颜在蠡山岛极其忙碌,工匠尚有两班轮倒,她却是不分昼夜全天工作。好在她的凤凰真气修为已臻九重,无需睡眠,只需冥想半小时后便又回复到神采奕奕。
工匠们的问题层出不穷,卫希颜均能根据她对武器军械的熟悉给予解答,不能解答的便给出一个思路,反正她只需抛个引子便成了,至于理论过程的完善那是属于沈元这类科学家的任务。
临走时,沈元、高宣等人依依不舍,恨不能将卫大宗师的脑子剖开,将里面的东西全部倾倒出来。
卫希颜回到临安已是十一月,江南的天气北风劲摧、寒霜结庭。
京城大街上却依然人来熙往、喧嚷繁华,似乎寒冷的天气并未影响京城的商流物通。酒楼茶肆热闹如故,酒客茶客们围聚在一起热议沸腾的均是十二月将举行的武举。
武举从宋仁宗时开设,在唐朝武举的基础上,规定不仅要考弓马,更要考军事策略,后又设立武学,意图通过武举选拔文武全才,再经武学培养出儒将,与唐代武举相比无疑理念上更先进。
但是,由于宋朝自开国初便实行“崇文抑武”和“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统兵体制,造成武进士的地位远不如文进士,历代武举参考和录取的人数均少,甚至出现武进士不愿从军的情况,武学也因入学人员少,办一阵又废一阵,颇经坎坷。
这样的武举自然难以引起大宋人的关注,但卫希颜在兵改方案中提出的武举和武学改革,却引起了热议之潮。
十月十五,朝廷向各州颁发武举文告,着令在本州报名、京师考试。
这时,卫希颜以大宋军律的形式已确立了“帝国国防军”的称号,并赋予“帝国军人”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又由一系列敕令和措施重树军人的地位。军队的改革轰轰烈烈拉开,呈现出一片蓬勃向上的气势。
军队遂成宋人目光关注的焦点!加之靖康变激发出宋人前所未有的知耻奋进之心,大江之南的婉约词一改而变为慷慨激昂,南廷的从武之风便如江潮般涌动起来。
武举在此时举行,自然引发民间热议。
“听说这次武举的主考是国师卫相大人!”
“如中了武进士,岂不成了国师门下?!”
“听说这次的武举考试与以前大不相同。”
“如何不同法?”没有看文告的人便急急问道。
“以前武举先考弓马,再试策问。这一期的武举分出了‘绝伦’和‘谋略’两科,前者以弓马武技为主,文采不行也有中举希望;后者重在兵法谋略,武技不出色但兵法布阵精通的也能中举……”
“若是既精武技又通谋略呢?”
“嘿嘿,这一点咱们国师大人早料到了!文武全才的武子,可以同时报考绝伦科和谋略科,两科的考试时间相错,报考后不用担心会赶不及时间。”
“听说国师提议:武举同赐进士及第,设状元、榜眼和探花,已获皇上圣批!”
一时喧声大作,说者听者均是兴奋。以前的武举前三名只授职,而不赐进士及第,自然没有状元之称。这一举措无疑大大提高了南廷第一期武举在宋人心中的份量。
各州、县均出现踊跃报名的场景,这其中既有娴熟弓马兵书的武子,也有闯荡江湖的青年侠客,甚至还有一些秀才毅然投笔从戎,由文举转考武举。
*********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名可秀倚在窗边轻语低吟,枫阁外,红枫依然鲜艳如炽。
她转身回眸看向刚从蠡山岛赶回来的爱侣,笑吟吟道:“杨炯的这首边塞诗在学子中或盛行得很哪。”
卫希颜哈哈笑道:“如此岂不正好!各州报考人数如何?”
谢有摧已由兵部员外郎升任兵部武选司郎中,正在书阁内向名可秀汇报武举事宜,捋须兴奋道:“禀卫师,截至前日,各州共报武举一万五千人,预计到下月二十五日考试前,就达到两万多人。”
“好!名花流有多少弟子报名?”
“按宗主之命,各堂各舵先作了挑选,均为忠诚精干之材,最终定为一百四十八人报名。”
“好!他们武技出色,唯缺军事理论。待入进士后,再入武学培养一两年,放到军中练个两年就能成长为将才!”
谢有摧想到报考人员过万,便提议道:“宗主,卫师,此次报考人员庞大,是否先在各州进行比试,筛选一定名额后再入京由兵部解试?”
卫希颜笑道:“人来的越多越好!就是要造出一种轰轰烈烈的热闹阵势,一是树武风,二来也为武学开校做宣传。”
谢有摧立时又涌出一个疑问,“卫师,为何不将武学校址设在京城,反而远设潭州(长沙)?”
卫希颜道:“有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京城之地过于复杂,武学生易被牵扯进势力派别中,不利于军风的纯正和学业修成;二来潭州水陆交通皆为便利,又临大江,既有利于武学生北上入军实习,又利于江北将帅南下授课;至于第三么……”
她说到这忽然顿了顿,笑着看向名可秀。
名可秀微笑接口道:“谢叔,先秦时便有‘楚虽三户,亡奉必楚’之说,可见楚地民风悍勇。潭州是楚之大邑,武学立于该州,当与民间武风相得益彰。江南之地,过于清丽了。”她说到最后一句时,秀眉微扬,眸子望向北方。
卫希颜心思一动,江南过于清丽——可秀这话大有深意呀!
就在三人书阁言议武举时,北廷宋军与金军的战局出现了急剧变化。
翌日辰时,北方军报飞传而入。名可秀阅后,眸色深沉无比。
卫希颜闻讯到得枫阁,名可秀卓然立于窗边,回眸一笑,声音凛冽:
“腊月后,雷动必将挥军南下!”
卫希颜接过军报,看罢双眉挑起,走到窗边与名可秀并肩而立,相视一笑,眸光望向北方。
南北争锋,江山如画!
作者有话要说:备注:
1、米的由来:1790年的巴黎会议上规定:以通过巴黎、连接南北极的子午线的四分之一为基数,取该基数的一千万分之一为一个长度单位,叫做metre(米)。后来,为了更准确起见,又定出一个标准:将化学元素“氪86”在真空中发射出的橙黄色光波乘上1650763.73后的积定为一米。
相似小说推荐
-
君莫思归续-似是故人来 番外完结 (洛儿殷) 2014-09-02完结 2015.06.24更新番外完结我在茫茫人海中一眼就看到了你,你莞尔的一笑,初见就成了结局。你存在...
-
花开时 (即墨凉) 晋江2014-09-02VIP完结顾惟沁是梁乐予的一个梦想,女神一样的存在。梁乐予以为会把这份喜爱一直带进坟墓,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