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我在古代搞科研 完结+番外 (晴空之下)


  更别说他还有个好人缘,家族的兄弟姐妹叔伯长辈都喜欢他,在闲聊的时候也不吝分享一些成功的体悟。
  宁得觉得,想做好一家企业,最重要的还是用人。把合适的人放在适合的位置,让他去做最擅长的事,就算不能事半功倍,但也不会浪费资源。
  萍花就是他看好的人。
  这个小姐姐,刚来的时候基本是社交自闭,几乎不与任何人接触或交谈。大家除了知道知道她的来历,看到她脸上的青印,余下几乎一无所知。
  但是很快,萍花就抓住命运给予的第一次机会,她接下了别人都不敢接或是不屑接的工作,成为墨宗第一也是目前唯一的劁猪匠,成功在宗门站稳了脚跟,并且让大老板宁非注意到她。
  接下来,她又一个人承包了养猪的活计,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工作能力。有了这样的铺垫,第二次机会很快到来,她得到了和秋婆婆一起做纺织机的机会。
  萍花的胆子很大,一旦认准就不回头,不畏惧男女大防,不在意外人的眼光,和技术骨干刘通一起,成功晋升为纺织机研发小组的核心成员。
  宁非很欣赏这种敢想、敢拼、敢闯的劲头。
  织布坊是九凌湖新城开工建设的第一个轻工业,是工业区的重要组成,他需要一个有魄力有胆识的人负责管理和运营。
  而这一点,正是他接下来要考较萍花小姐姐的关键。
  “人都到齐了,那就开始说正事。”
  宁非在最前面的桌前坐下,从怀里摸出那个桦树皮小本本。
  “可能大家也猜到了,今天找各位过来,主要是为了织布纺的事儿。”
  “刘通他们已经把新的织布机造出来了。接下来这段时间,宗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织布坊的建设上。”
  他先看了下土木组的鱼山。
  “鱼老,之前我给鱼忻的规划图,研究的怎么样了?”
  听到矩子问话,鱼山马上站起身,将土木组研究下水管网规划图的进度汇报了一下。
  前些天宁非将一卷图纸给了土木组,要大家琢磨一下新城的下路,顺便试制一下陶瓷管道。
  墨宗本就能制陶,烧瓷和制陶本就是层窗户纸,现在铁匠坊又能造出耐烧高温的焦炭,墨宗史上第一批瓷器很快出炉。
  不过因为有个对艺术不太感冒的理工矩子,这些精美的瓷器并没有被当做装饰品对待,而是成为了九凌新城下水管网的主力组成。
  直到几百年后,有远来的吟游诗人来到这个被称为传奇的城市,亲眼看到下水管道都是在外界卖出天价的昂贵瓷器,才忍不住脑洞大开,写出了“九凌城遍地黄金瓷器,水中有奶奶中流蜜”的史诗咏叹调,竟然还流传了千百年。
  不过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九凌城的主人还在为第一个轻工业单元的落地煞费苦心。
  宁非看向谢增和木东来。
  “谢老,木老,刘通已经把织布机造好了,接下来你们要去尽快造一批机器出来,”他眼神没动,却直接点了萍花的名字。
  “萍花姐,你们现在需要多少织布机?”
  萍花怔愣了一下,略有些仓促地起身。
  “现在参加织布课的有32人,两个年纪比较小的可能不太会操作,至少需要30台。”
  “另外,”她定了定神,很快恢复了冷静,又继续说道。
  “还有些婶子和阿姊说家中有姊妹想要过来做工,但我们都没让她们过来,如果要算上这些人,至少还要加15台左右。”
  宁非点了点头,心中给萍花点了个赞。
  是个有心人,心思也在织布坊上,没让他失望。
  “布坊还没建成,暂时不要让这些人来。”
  宁非摇头。
  “我们自己先组建个布坊的框架,培养出一批成手。现在有了纺织机,棉纱的供应反而是个问题,还需要继续改良。”
  “等九凌湖的织布坊正式建好,在考虑招工的问题也不迟。”
  他把目光投向萍花。
  “秋婆婆身体不好,还是作为技术指导给大家上课。这个内部织布小组,就由萍花姐组织,尽快拿出一批成果来。”
  于是,新成立的织布组正式在墨宗内部诞生,并且很快就招收到第一批弟子。
  旧食间的厅堂里,织布女工们正娴熟地使用弹簧飞梭织布机织布。
  一台台织布机排列整齐,中间留出宽敞的空档供人通行,秋婆婆拄着拐杖不停地来回巡视,查看众人的织布情况。
  如今纺织小组只有10台机器,30名织布工分成三班工作,每人每天可以使用五个小时。
  分组和工作时间是萍花拍板的,倒不是她待人严苛,而是大家都想多用机器练练手,五个小时的上工时间,那还是萍花好说歹说,和众人商量出来的。
  因为宁非禁止熬夜班,所以有限的上工时间就成了香饽饽的,人人都想多用一会儿,但后面班次的人不答应。
  矩子说了,这一批织出来的布要送到城里卖掉,得来的钱出了继续造机器,还会给大家分一分。
  以后新城的布坊要是建成了,就按照每个人的工作量算钱,多劳多得,谁能不心动?
  至于自己织出来的棉布能不能卖出去,织布坊的织工们表示完全不用担心。
  她们从小组长萍花那都听说了,梅大娘在定安城的时候就穿了棉布裙袍,有好些商贾富户过来询问,只是那时候布都紧着宗门用,还不能卖出去做生意。
  现在,有了踏板飞梭机,织出来的布不仅速度快,而且细密度和宽幅也更出彩。
  就比如她们之前用的抛梭织机,需要自己伸手去把梭子拿回来,经纬线的密度十分考验织工技术,织出来的布厚薄不均匀不说,宽度也被牢牢限定在两只手臂的距离。
  但踏板机就不同了。
  踏板解放了双手,织布工可以用手按压织板,而飞梭借用弹力拉的纱线也更直,两根铁圈圈将飞梭穿纱路线完全固定,不存在人工走线的误差,还不受手抛距离的限制,织出来的布细密不透风,布幅宽度也远远大于从前。
  早说了织布是谋生的本钱,织布机的好处谁看不到?
  从那天以后,除了强制下工的时间,整个织坊内的机杼声就没停过。
  短短十几天,萍花的织布小组就织出了二百多匹细棉布,这还是受到机器数量供应不上的限制,几个汉子在铁匠坊木工房的娘子见天地催促男人,只恨不能马上就把纺织组的织机备全。
  被催得最惨的自然是木东来。他婆娘王氏对于新式织机十分上手,偏偏又要和人一起排队拼着用,心中的无名火天天烧,,直骂木东来耽误她们纺织组的大事!
  木东来苦不堪言,家都不想回,天天泡在铁匠坊和一群光棍小子干活,对织布机的事十分上心。
  紧赶慢赶总算凑齐了机器,而此时的梅大娘也装好了货车,带着几个伙计和满当当的布匹、洗化品,准备重返定安城开张赚钱。
  春耕结束,宁村作坊的“西海人”,又回来了啦!


第113章
  自打三王登基, 定安城里南来北往的商贾忽然一下子多了不少。
  人人都念叨着接下来会打仗,日子不好过,生意不好做之类的, 可新上位的皇帝们不可能过苦日子,世家大族也要保持清雅高洁的风度, 是以生活品质不降低, 该买的货物还是要强。
  以前只有京城坐在龙位上那一位皇帝,先帝就算再豪奢也就一个人, 宠妃算来算去只有一个半老徐娘马氏。
  可现在情况就不一样了。
  皇帝数量翻了三倍, 嫔妃数量就不知道翻多少倍了。
  正明(原西河王)帝和光统帝(原东山王)不愧是堂兄弟, 两人的思路都差不多,登基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立后封妃。
  倒也不难理解,后宫本就是世家争夺权力的主战场, 谁能生下带有家族血脉的继承者,至少可保两代门阀昌盛。
  而皇帝娶世家女也不是亏本的买卖,不但白得一个精心教养出来的皇后, 而且还能从这桩婚事中获得到门阀的支持。之前薛家把薛仪微送上后位,可是许诺了给先帝送一整只亲军的刀剑, 都是龙泉剑坊的一等品, 绝对算是大出血了。
  只不过薛家高估了薛仪微的魅力,皇帝又不想让世家女生儿子, 两相算计谁也没得好。有了薛家的前车之鉴,这次站队的世家就聪明多了。不但按照新帝的口味挑选女孩, 还买一送三, 确保皇帝的后宫充实丰富不说,出力也是实打实,完全不掺水。
  毕竟都站队了, 再端着也没意思,不如好好辅佐自家主子,将来搏个新朝的从龙之功。
  不过东西二帝的打法也不大一样。
  正明帝(西河王)只走世家路线,按家世定品级,同等世家就看系谱前后位次,很给世家的面子。
  光统帝(原东山王)就比较简单粗暴了。甭管什么出身,有钱的豪强乡绅也可送女入宫。当然光送闺女不行,身份低的必须带着大笔的陪送,为接下来的“讨逆”大业积蓄力量。
  不管怎么说,登基成婚都不是小事。皇帝仪仗和吃穿用度两人都攀比着来,就连最佛系的寿平帝(原寿平郡王)也都翻修了宫室,物资消耗一下子翻了几番。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