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因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我们和诺奖失之交臂。”
当名单出来的那一刻,国内无数参与其中的生化类学者失声痛哭。
从58年到65年,他们不眠不休,一所高校又一所高校接力,勒紧裤腰带搞科研,用土枪土炮打赢了全世界其他顶尖科学家,取得了诺奖级的成就,却没能打赢政治因素。
那一年田成教授还是乔御这么大的青年,他也不是很懂为什么父亲会哭。
但是现在他懂了。
乔御听的十分感慨,但有一件事,他却不得不提出来。
“好吧,但田教授,”乔御温声道,“你真的太紧张了。你掐到我的腿了,可以松开一下吗,有点疼。”
田成顿时如遭雷击,他缩回手,连忙道:“抱歉,我以为是我自己……”
就在此时,台上的弗朗西斯用字正腔圆地中文念出了一个名字:“乔御。”
弗朗西斯·苏是华裔,属于第二代美籍华人,因此会点中文也不奇怪。
那瞬间,台下掌声响起犹如雷动。
这不仅是华国第一位获得科尔数论奖的学者,也是柯尔奖历代中年龄最小的获奖人。
乔御走向领奖台,心跳难得加快了几秒。
“恭喜你,乔御。”弗朗西斯笑着说。
他从AMS的主席手里接过奖杯,站在台前,望着底下黑压压的人群,一时间突然忘了原本想好的台词。
“我很高兴能获得这项荣誉。当初做数学研究并非为了得奖,这个奖杯是我意料之外的收获。”
他准备好的大段大段台词,在这一刻突然失去意义。
乔御轻笑了一声,道:“谢谢,我很喜欢。如果不是它之前被很多人摸过,我现在就低头亲一下了。”
*
华国的清晨,早餐摊有条不紊地支棱起来。
天还没亮,早间新闻的导播间内,主播李瑞文面对着墙壁,反复思考着台词。
离中央13台《早间新闻》的正式播出还差11分钟。
导演得到了消息,米国数学学会正在丹佛市召开年会并颁奖,华国的乔御目前是柯尔数论奖的候选人之一。
前线记者正在实时传达,最终结果还没揭晓,因此,他需要准备三套台词。
第一套台词,是假如乔御没有获奖,那么他要播放这个新闻,并表达惋惜之情。
第二套台词,是如果乔御获奖,那么他需要用激动的语气告诉全国观众,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第三套台词,是如果节目播完,结果还没公布,那他就要插其他新闻……
李瑞文大学不学高数,对数学一窍不通。但是经过半个小时紧急科普,他也知道了柯尔奖的含金量。
这是数论界最高水平的大奖,每三年颁发一次。
十分钟后,李瑞文坐进导播室。
“朝闻天下,开启全新一天,观众朋友早上好。这里是新闻频道和综合频道定期直播的节目《早间新闻》。”
“现在是早间时间7点,我们先来看时政要闻……”
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留给节目组的时间越来越少。
[估计只能便宜后面的《午间新闻》了……]
这个念头刚在李瑞文的脑海里闪过,导播就站在面前激动地挥了挥手,笔了一个数字2。
乔御获奖了。
上一则新闻内容刚过,摄像机对准了李瑞文的脸。
“现在临时插播一条新闻。”
“2015年1月16日,美国数学学会在丹佛市召开了数学年会,并决定授予我国青年学者乔御柯尔奖,以表达他在数论领域的突出贡献。”
“这是华人第一次获得这项国际大奖,除此外,乔御也是柯尔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人!”
……
……
四九城,一位老人正坐在车上闭目养神。
车载广播内,李瑞文的声音情绪饱满,振奋人心。
老先生睁开了眼,道:“这个乔御,是国人?”
他指的是土生土长的华人,而不是美籍华人。
坐在前排的秘书道:“是,目前还在燕京大学读大一。”
“那很不错。”老先生的脸上有了点笑意。
秘书想起了自己老师的嘱托,笑着道:“的确。我听说燕大还特意把他提交到了‘万人计划’的名单。”
老先生道:“当初赵老跟我建议,要留住科学家,现在日子好了,不能让我们的学者饿着肚子搞科研,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所以才有了‘万人计划’。如果这个万人名单里,每位年轻人都能有这样的成就,赵老该乐坏了。”
他说的赵老先生,是华国工程院的院长,由权力机关选举产生,享受副国级待遇。
秘书道:“是……不过您知道,我是燕大毕业的。我之前还看见燕大的教授在群里抱怨,说乔御的审核没有通过。”
“这是什么原因?”
“第一,是因为乔御大学还没毕业,不到博士生标准。第二,李院士说乔御家里不缺钱,不需要国家的资助……”
老先生不赞成地摇了摇头:“学历和水平并没有直接关联,这个年轻人吃亏在了年纪上,那就不是他的问题,是我们的问题。而且他家庭条件是一回事,我们的态度是另一回事。”
不知道是想起什么,老先生重重叹了口气:“不能让真正有能力的学者们寒心。”
“这样吧,你去安排人政审,没问题就去找赵老先生商量一下,看他怎么说。术业有专攻,我相信赵老的判断。”
秘书忙不迭地应下。
这辆红旗车,在其余车的护送下,缓缓路过门口立着国旗的中式牌楼。
第139章
乔御低调的在凌晨时分回国, 没有惊动任何人。
他的行李箱内多了一个奖杯。
这个奖杯被他拍了张照发到了自己的微博, 以供各位学渣瞻仰。
他这么做也是有原因的。如今微商发达, 弗朗西斯先生又是外国人长相,知道的人太少,就怕一不注意被AI换头。
乔月本来说想过来接他, 他以大半夜不好过于操劳而婉拒。
来接机的是宋天宇。
乔御抬头一看, 对方在出口位置蹦蹦跳跳。
乔御朝他挥了挥手,示意自己的位置。
“乔乔!”宋天宇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脸上是开心的笑容, “你回来了。”
乔御从鼻腔里“嗯”了一声, 然后轻轻拍了拍他的背。
他不知道其他人谈恋爱是怎么相处的,乔御本来想问一句“想我没有”,但是想说出口的时候未免觉得过于难以启齿。
并非不知道怎么做对方会开心, 而是天生学不会亲昵。
“我好想你,乔乔。”
宋天宇借着月色, 悄悄亲了亲他的脸侧。
乔御拍他背的动作一顿,然后轻轻笑了笑:“我也是。每天晚上都想。”
-
再过两天就是春节。乔御想了想, 决定等过完年再回实验室。
毕竟这种事着急没用,不如趁这个机会在网上多学习学习。
他本来就打算随便逛逛论文网站, 结果却被生物区最新录入的论文吸引了目光。
这篇论文的标题是翻译过来,叫做《分泌蛋白ANGPLT7促进造血干细胞体外扩增和体内造血系统重建原理》。
有时候,尤其是在进行科研竞争的时候,各个实验室是需要频繁发表论文的。
一方面是为了给投资方信心,另一方面是如果不发论文的话, 谁他妈知道你做出了成果?如果被别的实验室抢先,只要晚了一步,荣耀就不属于你了。
但有时候,做出来的论文模棱两可,拿去投期刊不一定过,但是又想证明自己在搞这方面的研究,又该怎么办?
那就是选择网上投论文了。
全世界科研界都有一个默认的论文录入网站,直接翻译过来叫奥尔科研网*,在经过认证后,可以选择在上面发表论文。当初,佩雷尔曼的论文就是发表在上面的。
在网上发论文有几个好处。第一是抢占先机,以后同侪做出成果后方便扯皮;第二是无须审核,可以快速发表,且不需要给出版社上供缴纳版面费。
吸引乔御的不是标题,而是这篇论文的发表人。
燕京大学,李东伟。
显然,在乔御因为回家过春节而进度放缓的时候,李东伟依然没有放弃实验,并且终于研究出了一点成绩,要不然也不会兴冲冲地开始发论文。
乔御点进去一看,通讯作者李东伟,一作许宣。
李东伟实验室的研究内容,乍一看,和乔御实验室研究的东西其实有点像。
同样是蛋白质,同样是对造血功能的促进作用。不过一个是分泌蛋白,一个是表面蛋白,倒是井水不犯河水。
他认真研读了这篇论文,随手写了点笔记,然后发给了实验室成员。
乔御:抽空看看,能不能借鉴一下他们的实验方法。
具体怎么做,还是得进实验室才能有把握。
乔御回家的时候是凌晨五点,但是才睡过,因此也不是很困。一直到下午五点左右才有了睡意。
但是如果现在就睡觉的话,以他的经验,恐怕还要过很长一段美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