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是我太高兴了,”林枫连忙挥挥手,回答,“要是你外公还在,可能也像我一样高兴。”
乔御从记事起,就没见过林枫。唯一能找到的,也是乔潜龙的日记本上留下的只言片语。
但是从林枫的种种行为看,两人的关系大约是真的可以托付妻女的生死之交。林老先生对楚西宁,也不会比对他更好了。
“我想也是。”乔御微笑回答。
林枫重新拿出了乔御的论文:“你西文学得不错,看格式,也没什么大问题。我回去后,会让信得过的学生再润色一二,他经常投稿,是这方面的专家。你若是不介意,可以让我来当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当然,是和你一起当这个通讯作者……”
一篇论文,有通讯作者、一作、二作、三作。
一作指的是第一作者,是整篇论文最关键的人,也是整个实验的主导人。
一般如果引用论文,也会标注一作的名字。
而通讯作者,则不一定参与了具体实验,可能只提供了思路和经费,但需要在整个发表流程中和期刊编辑沟通。
一篇论文,最多只能有两名通讯作者。而通讯作者则享有这篇论文的科研成果。
林枫说把自己的名字挂上通讯作者,当然不是为了抢占乔御的科研成果。
他是怕乔御资历太浅,投稿被期刊编辑部的人轻视,以至于在第一关就被编辑大意驳回,进不了论文审核的第二阶段。
除此外,加了林枫的名字还有一个隐形好处。
那就是林枫的名气可以让乔御朝影响因子稍微高一些的期刊投稿,达到那本杂志的水平下限……
乔御自然不会拒绝。
他毕恭毕敬回答:“好,那就麻烦您了。”
林枫满意了:“现在我们要研究的,是你这篇论文,应该投到什么样的期刊上。”
林枫也是著作等身的一方巨佬,很快就为乔御选择了合适的国外期刊,名为《ANTISENSE NUCLEIC A》,翻译过来,叫做《生物材料与分子化学》。
《ANTISENSE NUCLEIC A》审稿时长约3个月,派博系数在0.6左右,影响因子则是在3到5之间徘徊,在生物技术及应用微生物学领域的学科排名在60名左右。
这本期刊祖上也曾经阔过,一度是单科排名前10,距离顶级刊物只差临门一脚的学术期刊。
派博系数和影响因子是什么不重要,总之,让一般的科研狗看到,可能会惊呼:做啥梦呢!
这也显示出林枫名声的重要了。如果不是林枫在,一篇并不复杂的应用生物型文章,是很难得到国外编辑的青眼的。
乔御对林枫的安排没有意见,态度十分尊敬:“我对此的确不太熟悉,还要多麻烦您了。”
林枫笑容可亲地回答:“都是这样的,一回生,二回熟。多投稿几次,你也就知道了……对了,等编辑部回复后,可以再在国内的期刊投稿,刷一下知名度。这事不急,到时候我再通知你。”
*
《ANTISENSE NUCLEIC A》编辑部。
詹姆斯倒了一杯咖啡,摆在了自己案头,开始一天的工作。
作为一名学术期刊编辑,他拥有着相对宽松、富有弹性的工作时间。
毕竟他们的期刊平均两月一本,中间有足够漫长的时间,让他来完成审稿任务。
今天,也是工作邮箱被国内外科研狗塞得满满当当的一天呢。
詹姆斯扫了一眼邮箱,低低地骂了一句“shift ”。
“都2014年了,怎么还能看见和生物酶相关的投稿。我猜肯定又是华国人来水论文了,但我们可不是那种给钱就能过的小期刊。让我看看是谁这么不知天高地厚。”
詹姆斯点开了邮件,扫向了通讯作者一栏。
他的眉头皱起:“林枫?是我想的那个林枫吗?后面的人是谁?不认识。”
作为一名生物期刊编辑,对国内外知名的生物学家都必须有所耳闻。
更何况,林枫也是在顶级期刊《Cell》上发表过小论文的大佬了。
投稿邮件一般都会介绍投稿人的身份,詹姆斯震惊地发现,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真的是他想的那位华国的林枫。
既然如此,那这删除键也就摁不下去了。
詹姆斯抿了一口咖啡:“好吧,也许是这位林先生又在为他的学生刷资历了。既然如此,让我看看这玩意能不能送去二审……呵,要是真的有点意思,我就奖励自己今天喝三杯咖啡。”
在编辑部初审后,往往会让同行的教授进行第二次审核。这次审稿则是双向匿名的模式,审稿人和被审稿人互相不接触,以免造假。这个模式被称为“同行评审”。
而一篇论文是否能发表,则由评审员决定。
几个小时后,詹姆斯的三杯咖啡下肚了。
他思索片刻,拨打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生物系海伦娜教授的电话。
“海伦娜教授,是这样的,我是《ANTISENSE NUCLEIC A》的编辑。在今天,我们收到了一篇论文投稿,是您10年前曾经研究的方向,也许您会感兴趣的……”
作者有话要说: *原话是某位伟人说的,但是因为害怕被查水表,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搜索。
第088章
大约在七月份, 乔御收到了来自《ANTISENSE NUCLEIC A》的回复。
听说在林枫那个年代, 要在外国期刊发表论文, 文章还要通过华国邮政远渡重洋, 然后把纸质回信再渡洋交付投稿人手中。现在直接右键回复, 倒是方便快捷不少,就是没那么多仪式感。
审稿人给出了两点批注,示意小修一下,即可发表。
随之而来的, 还有海伦娜女士的一封信件。
“很抱歉我直接向期刊编辑询问了你的联系方式。”
在审稿过程中,审稿人和著作者之间是双向匿名的模式, 但是在过稿后,却没有那么多限制了。
这位教授高度赞扬了乔御的表现, 并且建议乔御大学可以选择来俄亥俄大学读书。
“如果你选择我的课程, 我会非常开心。”
海伦娜如是说。
林枫教授看到这封信件, 感觉比有人夸自己还高兴。两个人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欣赏了这封来信半天。
系统:“恭喜宿主获得海伦娜的肯定,积分加65。”
乔御眉头一皱,发现事情并不简单:“之前李初杰的肯定就给我加了50分,你这系统是不是崇洋媚外?”
系统:“请宿主不要怀疑系统的公正性。”
脑海里的对话,外人是听不见的。
在林枫眼中, 乔御只是长久地看着海伦娜的信件, 面露沉思。
他对乔御道:“其实如果你想的话,去国外大学深造,也还是挺好的, 不过记得回家就行……”
林枫有些欲言又止。
平心而论,华国在高端科学上的水平,是远远比不上欧美日这几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如果要做科研,那国外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最先进的技术、最优秀的同事,还有资本家们大把大把的投资……最主要的是,那边对科研的鼓励机制,是如今华国拍马也赶不上的。
不过林枫想了想,又感觉替乔御操心这些,为时过早。
在全世界学术圈里,林枫自己也不过是一条食物链中层的大鱼,远比不上其他大鳄。
他可能犯了全世界家长的通病:看见孩子画画就幻想孩子未来成为艺术家。
不过,林枫觉得,梦想还是要有的。
“当然,俄亥俄大学就算了,你呢,去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都还不错。正好之前学术交流,我也认识了几位外国友人。”
林枫继续畅想未来:“宁宁也有考虑出国留学,如果能就读同一所大学,那就最好不过了。你们在国外也可以相互照应。”
乔御敲键盘的动作一顿:“……”
没好意思说自己并不打算出国。
乔御花了一下午时间,在林枫的指导下改完了论文,又做了几组补充实验。
大约一周后,他收到了过稿的消息。
“恭喜您的论文《关于复合生物酶在钻井液及石油领域的应用》成功被我刊录用,将发表于下个月的《生物材料与分子化学》上。”
论文的发布有些不同,期刊不仅不会给你稿费,还需要你倒贴钱让它发表。不过到时候对方会寄来样刊,并且把你的论文免费单独印成册,一般来说是印10到20本,多的话,就要自己贴钱了。
如果要去参加学术会议,从兜里掏出这么几本小册子,那是相当有牌面的事情。
有的学阀甚至需要好几位科研狗,帮他在学术会议上递不同的论文。
这次论文发表需要200美刀的版面费,林枫直接替他给了。
不知不觉,乔御的高一终于结束了。
随着期末考试一同来的是高三学子的高考分数。
整个高三特训班,除去中途退出的,一共42名同学,7个过了一本线,5个过了二本线,28个过了三本线*……但依然有两名同学没有考上本科。
如果让乔御用一个词形容自己目前的感觉,那就是一夜暴富。
足足1580积分,让乔御觉得自己豪横得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