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里是有些热的,但是火车上没有洗澡的地方,顾希只能去空间洗。洗澡水一桶一桶的,都是顾希在乔家村的这一个半月存着的。
就这样过了两天,在第三天的早上八点,他们到了县城。下火车之后,一眼就看到了一个木牌,上面写着溪头村知青,木牌是一个年轻人拿着的,穿的还算斯文。年轻人旁边是个中年男人,拿着一个烟斗,像个老汉。他们旁边还有一堆人,也有木牌,拿着江头村知青。
知青委员会的人带着顾希等知青过去,然后把知青分给了他们。顾希没有想到吕玲玲竟然也是来溪头村的知青,这让他不能理解,溪头村这么穷的地方,吕伟怎么舍得让她下来?
吕伟在县城混了快要三十来年了,怎么说也有些关系的,顾希有种不好的预感。
顾希、吕玲玲、章知行和崔傅去的是溪头村,还有的去的是江头村。知青委员会工作人员把他们带到之后就不管了,回头去买了回城的火车票。
“你们不用紧张,这是溪头村吴大队长,我是以前的知青叫耿廉。”耿廉今年22岁,下乡四年了。
“吴大队长好,耿哥好。”顾希道。
“吴大队长,耿哥。”
大家也跟着打招呼。
吴大队长抽了一口烟,眼神不怎么友好的看了他们一眼:“走吧。”又分来四个知青,这年头知青代表着麻烦、吃白饭、惹祸精,吴大队长真的不喜欢他们。但是国家要他们下放,他们有什么办法?
四个人默默的跟在吴大队长和耿廉的身后。
吴大队长对耿廉道:“你跟他们说说注意的事情。”
“好的,交给我。”耿廉道,“几位同志,咱们下乡的溪头村位置有点偏,到县城坐牛车也得要两个小时,所以咱们村里的牛车是一个星期来县城一趟,今天回到村里,要等下个星期才能来县城了,如果大家有什么东西在邮局里,或者有什么东西想要买的,赶紧去县城卖,现在是早上八点,到了下午的2点,牛车就要回村里了。牛车停在这里,待会儿也是这里集合。”
“谢谢耿哥。”顾希道。
“谢谢耿哥。”大家也跟着道谢。
顾希又道:“耿哥,我头一次来这里,也不知道百货公司在哪里,你能带我逛逛吗?”
“当然可以。”耿廉对顾希的印象很好,四个人中,女同志吕玲玲不算,另外三位男同志中顾希看上去最弱小,但是他最有礼貌,“你们其他同志想要去百货公司也跟我一起吧。”
章知行和崔傅也跟上了,虽然不知道买什么,但可以去看看。吕玲玲没有要买的东西,东西都让寄来了,但她更加不想一个人跟着吴大队长待着,所以也跟上了。
溪头村是属于临县的下面的一个村,临县作为一个县城,本身就比较的落后,所以它下面的农村就更加的落后了。如今是73年,很多农村都有拖拉机了,但是溪头村还没有,可见其落后程度。
也因此,临县逛百货公司的人也不多,更何况这一大清早的。
顾希手中有三张暖壶票,他是想三张都买的,但有旁人在不太合适,所以他只买了一个暖壶。这个年代的人不习惯喝开水,他们喝生水,但生水很不卫生。买了暖壶之后,顾希又去买了薄被子,他有工业票,而且还不少。就买了两,其他的他在老家的县城已经买了,比如布、针线等,布是唐姐的瑕疵品,来下乡的知青不管是男女都会有针线,不然衣服裤子破了没人补。
章知行看到顾希的暖壶也有些心动,但是他没有暖壶票。就问顾希:“乔望同志,你暖壶票还有吗?有的话给我一张,我用其他的票跟你换,可以吗?”刚才乔望拿票的时候,他眼尖的很,看到还有。
这脸皮……顾希道:“有,你用什么票换?怎么换?”
“粮票换?”章知行道。
顾希最不缺的就是粮食,他道:“不要粮票,有其他的吗?”
章知行为难了,下乡能带的,而且最适合带的就是粮票。“你要什么票?”
“自行车票有吗?”顾希道,“你有自行车票的话,我用暖壶票、肉票还有粮票、布票跟你换。”
“……”章知行肉疼,因为他真的有自行车票。虽然70年代的自行车票已经没有60年代珍贵了,但自行车也是贵重品之一。章知行带了自行车票来是有用处的,他下乡是响应国家号召没有办法,但他家人给了他一张自行车票,让他用这张自行车票来竞争工农兵大学的名额,好早点回县城。
“乔望同志要自行车票干嘛?买自行车?”耿廉问。
“是的。”顾希也没有否认。
“有自行车了不起了,溪头村就两户人家有自行车。”耿廉道,“一户是军人家庭,叫杨承国的,一户是书记家。”
顾希一看章知行没有马上拒绝的脸色,就知道有戏。他下乡前的一个半月,也跑了几趟县城,托百货公司那个唐姐打听过自行车票,但是没有打听到。于是他把章知行拉到一边:“如果粮票暖壶票布票不要的话,我可以用大米和鸡蛋跟你换。”顾希道。
章知行眼睛一亮。心又想,自行车票没有也就没有了,大不了写信回家,让家人帮忙再托关系找一张就是了,有几年的时间总会找到的。但是大米和鸡蛋这些精细的食物章知行喜欢,县城里也不能每天吃到呢。
“你给多少斤大米和鸡蛋?”章知行问。
顾希道:“50斤大米,每个月给你10斤,分5个月给,当然也可以一次性给你。鸡蛋一个月2斤,同样提供你5个月,怎么样?”
按照黑市的价格的话,等于这自行车票是顾希用40块钱买的。
章知行有些心动。一个月10斤大米的确刚刚好,如果一次性拿了50斤,还是平白招人眼球。但是:“我怎么相信你?”
“我用我把我爸爸的烈士证压在你这,5个月后你还给我。”顾希道。
“咱们得找个证人。”章知行道。毕竟烈士证对他来说没有用,所以章知行不想要。
“你觉得找谁?”顾希问。
章知行道:“找崔傅。”
“你信他?”顾希反问。
章知行嘴角一动,似笑非笑:“乔望小弟,看你也是聪明人,不过没哥哥我聪明,这个崔傅来头可不简单。你没发现吧?”
“怎么说?”顾希问。他还真没发现。
“他说了他爷爷也是革命烈士,但是他没见过烈士证,这话不是前后矛盾吗?然后你看他的手表,劳力士,外国进口的,没有500拿不下来,而且光有钱还不够,还得要票。那可不是普通的手表票就可以买的,得用进口产品专用票,那可干部家庭才有的票。”章知行神神秘秘道。
“……行,那你跟他说,让他做个证。”顾希道。他没有想到章知行观察的还这么仔细。
第十三章 到达溪头村
崔傅听了他们的话,也没说什么:“行,我给你们做个证人。不过我有个想法,比我当证人更合适。”
“崔傅同志请说。”顾希道。
崔傅道:“你可以写一张欠条,每月给了10斤大米和2斤鸡蛋之后,再重新写一张,一月一张,比我做证人更适合。”
顾希挑眉,有些意外。但如章知行所言,这个崔傅很是聪明。
“行,按照崔傅的话,我觉得这样可以。”章知行道,“谢了,崔傅同志。”
章知行拿出自行车票,顾希花了180块钱买了一辆自行车。吕玲玲看着自行车,双眼都发光了。她没有想到乔望竟然有钱买自行车了,而这钱还是她爸爸给的。而乔望用她爸爸给的钱买的自行车,就应该是她的,吕玲玲的眼底闪过贪婪。
买了自行车,顾希将暖壶票给了章知行,章知行也买了一个暖壶。大家没有其他的要买就回去了,时间还早,连饭点的时间都没到。所以午饭不在县城解决了,跟着吴队长坐上牛车先回村子。
“好臭,这什么味道,怎么那么臭?”吕玲玲忍不住道。
章知行和崔傅没有说话,顾希骑着自行车。
耿廉道:“这牛车是村里的交通工具,平时用它运送东西之类的,所以有点异味,你们刚来不习惯,等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这溪头村到底是怎么样的?”吕玲玲问,“真的那么差吗?”
“你到了就知道了。”耿廉没有多说。
马车离开了县城,行驶过山路,越来越偏。溪头村的确是有些偏远,不仅仅是距离县城偏远,而是因为附近的环境,山路十八弯似的。
到12点半左右,一行人才到了溪头村。
“这个点了,大家先去我家吃午饭,等吃了饭再分配住宿的问题。”吴大队长道,“耿廉,你也一块儿吧。”
“好的,我想去趟知青宿舍,待会儿再来。”耿廉道。
溪头村的屋子也不怎么样,基本都是草坯房,用瓦片的少,用砖头的更少,更别说大砖房了。不过顾希知道,等十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大砖房,小楼房就会慢慢的多了。
吴队长家是村里少有的好房之一,他们家盖的不是草,而是瓦片,而且也比一般人家大了些。吴队长有三个儿子,其中两个儿子已经成家了,还有三子没有,家里大,也没有分家。吴队长的三子是村里有名的刺头,也就是那种不学无术、好吃懒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