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封建士大夫重生之娶夫娶贤 (螺髻山下客)


  管阁老眯着眼品着茶,和其他人一样不接话,眼角余光却看了看朝房里年纪最长得同僚,已经快满七十的真老人孔阁老。
  孔阁老抬了抬耷拉着的眼皮,捋了捋自己的银白胡须,慢吞吞地感叹道:“是啊,时间过得可真快啊,现在回想起来,当初跟着先帝爷与商大人一前一后夹击蒙奴,仿佛就是昨日之事,没想到能武。”
  说完后想了想,才又反应过来,装模作样地感叹道:“哎……,年龄大了,记性也不好了,跟董老弟你们说这个做什么,你们当时应该在南京吧?没机会到商大人杀敌时的风采,实在可惜。”
  成年累月和稀泥的李阁老,心想‘这帮子南人没事就来撩闲,活该被直接打脸了吧。’
  刚才没看成武安侯和督察院御史热闹的几位尚书,此时心满意足地喝茶的喝茶,吃点心的吃点心,假装一副风淡云轻地样子。
  一众武官倒是直接得多,毫不在意地笑了起来,心想‘一个个都被蒙奴吓得躲过江了,当然看不到。’
  礼部尚书冷了脸,心里鄙视,‘这群北人,读书人没有读书人的样子,孔老儿也怕是和武夫呆得久了,学得嚣张跋扈,说话一点不留余地,丝毫不知谦虚委婉。’
  董阁老却依然面色不变,看着走进来的小太监,温和地问道:“可是时辰到了?”
  小太监也恭恭敬敬道:“是的,圣上已经带着众位皇子从乾清宫起步,请各位大人移步太和殿,恭迎圣驾。”
  林方旭几人自然没被绑在武安侯府,他们三人自由得很,此时将姜世武抓来做向导,一起去了浙江总会馆。
  按理说成为举人,便算是进了士人圈子,也是能谋得一官半职的,就算不想入仕也能一辈子衣食无忧,受人尊敬,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只中秀才的话,抵御风险能力太低,还要大考小考,算不上铁饭碗,但是中了举人后,就能安心开启种田模式了。
  来参加会试的人,自然都不想只是安心种田,庸俗一些的人都想飞黄腾达,光宗耀祖,过上如顶级世家阀门,钟鸣鼎食的生活;自以为高洁一点的人都想出相入阁,一展胸中所学,为国富民强添砖加瓦。
  总之,想要达到以上目标,都要考中进士。
  为了能充分适应京城寒冷的气候,林方旭他们这批,建文七年新产生的举人,和往届的落地举子此时大部份都已经到了京城,准备参加三年一度的礼部会试,冲击科举考试的最后一道关卡。
  各省举子此时都聚集在了京城,大概有四千多名考生,再加上人数不等的随员。一下子涌入一两万人,像林方旭他们一样,有地方借住的人毕竟是少数,住宿首先需要解决。
  前朝时大多都是自己找客栈居住,贡院附近也几乎没有民房,全是“状元店”、“进士屋”之类的旅馆。
  蒙奴范京时,在贡院周围置得起产业的人,大多逃到了南方,先帝登基后,重新登记造册,前朝地契、房契自然是不认的,主人跑了的房子都被视为无主产业,收归了朝廷。
  原来的屋主想,要回自己产业的话,得再花钱从朝廷手中买,但即使如此,还有很多地方是不卖的,贡院周围便属于此列。
  大魏朝统一南北后,在全国设置两京十三使司,包括京师、陕西、山西、山东、河南被称为北五省;南京、浙江、江西、湖广、四川被称为中五省;广东、福建、广西、贵州、云南被称为南五省。
  洪武六年,十五个省的举子涌入京城,造成客栈爆满,京城几个月的物价飞涨,是平时的几倍,很多家境贫寒的举子甚至找不到栖身之处。
  洪武六年末,先
  帝便命人在贡院前街修了十五所大会馆,为各省举子提供免费食宿。大比之年,凡是与考试无关的人都要搬出去,专门接待考生和随员,但随员只限两名,多了的话要自己找其它住处。
  刚开始几年,会馆提供的房舍吃食都比较普通,大多家境殷实的人还是选择自己找住处,但后来有同籍官员,或一些富绅豪商捐款,会馆条件也慢慢变好起来。
  人都爱挣长短,甜豆花好吃,还是咸豆花好吃都能让南人、北人吵翻天,何况是十五个大会馆聚在一起。
  没到大比时,他们比那哪个会馆食宿条件好,或者哪个会馆文会办得好,以此来证明哪个省文风鼎盛,哪个省百姓富饶。
  大比之年就更不得了,文会自然更是要办的,还会邀请翰林院,那些个闲的种草的翰林来出席品评,前两次大考,几个年长的皇子都有出席,众人聚在一起猜测考生中与不中,最终名次如何。
  文无第一,再加上许多人都会有所偏向,还没考之前,各会馆之间就已经开始吵翻天,你觉得你杭州神童师兄能得会试第一,我觉得我京师第一才子定能夺魁。
  贡院前街最大的会馆,京师会馆中,三皇子看着楼下争辩的各省举子,笑着对站在身边的董坤说道:“表哥,有人跟你争抢会试头名了呢。”
  董坤脸上挂着董阁老招牌式的君子笑,淡然道:“天下英才那么多,说会试头名为时过早了些,不过这位神童师兄据说是林御史后人,倒是可以会一会。”
  三皇子朱显文,挑眉笑笑,心里腹诽道,‘说得云淡风轻,表面一副不在意的样子,却连人家出生都打听清楚了。’


第四十三章
  林方旭自然还不知道, 上一世的得也没错, 天下英才多的是,即使没有林方旭, 上辈子他也没有考中会试头名, 可见董府尊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林方旭并不知道沈茂兄弟的住处,不过要找他们却不难, 去浙江会馆,总是能遇到的。
  姜世武将三人带到贡院前街, 指了指前面, 说道:“看,前面就是浙江总会馆了, 你们自己进去吧,都是文人的聚集的地方,我这个大老粗就不去占地方了。”
  没有小云在身边, 姜世武对文人和文人呆的地方有着天然的排斥, 他最讨厌的一句话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这是在说当兵的不讲道理还是咋地?比起那些个舌灿莲花,抱团结党的文人, 他们当兵的才是弱势群体。
  林方旭三人见他说完, 便像后面有恶犬追似的逃跑了,商谭摇头无奈道:“小武和姑父可真像,天生跟读书人有仇似的。”
  林方旭心想‘武安侯和读书人能有什么仇?尸山火海走过来的人, 哪里会在意那点事,不过做做样子罢了。’
  许仲康指了指会馆门口,笑着道:“咿……,那不是沈兄他们么?!”
  林方旭抬头,看见沈茂兄弟被一群人簇拥着走了过来,看见他们,沈茂高兴道:“总算见着你们三人了,你们再不来,我们都打算去武安侯府找你们了。”
  又有其它杭州同年插嘴道:“杭州五子总算是聚齐了。”
  “对,到时也让那帮着子北人瞧瞧我们浙江文人的风采。”
  “那帮子北人太张狂,不是只有他京城才有四大才子的。”
  林方旭听完后,好奇道:“我们忙完了一些私事,就匆匆赶来了,听大荣这意思,我们是错过了什么趣事不成?”
  沈京抱着手,语气凉凉道:“你们确实错过了好多事,是不是趣事就不一定了,走吧,我们到会馆里再细说。”
  浙江会馆论道堂内,林方旭五人坐在中间,周围坐着一圈浙江举子,其中大部分都是去年乡试新过的举人,参加过两次以上会试的举人一般都比较低调。
  沈茂等人都到得差不多的时候,才开口道:“东升,你们应该知道,各大会馆在每年会试都会比较哪个省中的进士数量和名次吧,到时候礼部会以此为各个会馆排名,排在前五的会馆朝廷会有许多嘉奖。”
  林方旭回道:“确实有听说过,今年会试还没开始呢,我看各大会馆好像都已经开始私下较劲了。”
  沈茂叹口气道:“哎……,会馆之争,说白了还是地域文风之争,洪武年间会试,浙江一直独占鳌头,但自从洪武十二年,董阁老上书,准许太学学生可以不用回祖籍参加科举后,北平后来居上,压过四川、南京、福建,排在了第二,摆起了与浙江一争高下的架势。”
  有同年沉不住气,不屑道:“就北平一地哪有这个本事,能得第二还不是太学的功劳,但是每次大考,考得好的太学生有一半祖籍也是在江南等地。”
  又有一同年感叹道:“要是这些江南学生回祖籍考试的话,你看北平能中多少?”
  林方旭噗嗤笑道:“可惜大多数籍贯江南的太学生,都不愿意回去考。”
  众人想着自己参加乡试时,过五关斩六将的艰辛,心有戚戚焉地想:‘是啊……,是我,我也不愿意回去啊。’
  这就像是现在,一个浙江或者江苏的高三学生,要是有机会把学籍转到北京,在北京参加高考,在北京填志愿,你愿不愿意?这个问题估计大家不用思考,就能有答案。
  林方旭
  心想,‘董阁老当初上书的时候,明显是向着南方学子的,毕竟,在家稍有余粮就会送儿郎读书学文的江浙,每年只有一百来个举人名额,竞争实在太激烈。董阁老刚上书时,遭到了孔阁老一派北方官员的激烈反对,也不知道,先帝是对北方的文风太过失望;还是想要分化南方抱团儿的各个世家;也有可能只是纯粹的认为天子坐镇的地方,必须是经济、文化中兴之地,最终压住了北方官员,通过的董阁老的上书。’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