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进击的生活流 (青竹叶)


  但他们和村里人又不一样,干不惯这个,往往一天劳作下来第二天身体就废了。每一块肌肉都是又酸又痛,蚂蚁啃咬一样。然而不干活又不行,没有工分,没有钱粮。
  难不成指望着家里邮寄过来?大部分人家也没有富裕到可以常常接济下乡子女的地步。即便家里邮寄了,也不可能是大数量,如今邮费贵呢。所以还是要靠自己啊。
  现在是五月份,村里抢收油菜,他们也跟着。农村一年到头没有闲的时候,油菜收完了还得收冬小麦种大豆,之后收稻子,收完第一季的稻子要插秧第二季的稻子。
  所以村里人心里盼着下雨,又不愿下雨。下雨可以不上工,躲一日清闲。噼里啪啦的下一场,还驱散了暑气,还能趁着这点空闲找几个朋友喝点小酒闲话家常。
  可是下雨也耽误抢收和晒谷,造成粮食减产。粮食是什么?那是农民的命。
  这种心情就跟卖炭翁是一样,‘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看天吃饭,不像是在城里做工旱涝保收,老天爷要是不给脸,农民就得挨饿。
  所以农民兄弟对于时令和天气变幻是最敏感的,没办法,和自己的生存息息相关的事儿。这到了抢收时节,哪怕村里懒汉都会爬起来干活。
  为什么呀,得抢在龙王爷的前面把稻子收回来,然后晾晒了收库。
  这个关键时间往往只有那么两三天,早了,粮食没有长到最好的时候,减产。晚了,正赶上多雨的日子,粮食来不及晾晒放着要长芽,减产。
  第一批的知青早就告诫过新人,别的时候你偷懒没关系,最多减工分,但是抢收抢种的时候偷懒,那等于是媳妇坐月子的时候不伺候,人家要记一辈子的。
  这里有五个老知青都是头一批下来的,其中多数不是昭明这样不甘不愿来的,而是怀揣着建设农村的伟大梦想过来。可怜现实当头一棒,农村既不需要他们,也不欢迎他们,砸得他们一个个金星飞旋。
  后来家里有关系的,哭爹喊娘的让人接走了,理由多种多样,有工作了、生病了。
  不过留下的这一批人心态倒是不错,一个个仿佛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并不像是那些受不得罪的知青贸贸然就和村子里的年轻人结亲,而是安心过自己的生活。
  这种成熟的心态也影响了第二批来的知青和昭明这一批三个年轻人。
  虽然每日干活很苦很累,但是回到知青点,一群人聚在屋檐下面摆龙门阵,有条件的还摆出一张四方桌,端上一碟子不多的炒花生蒸蚕豆,就着大碗茶,小日子也能有滋有味的过下来。
  “就像是这碗蒸茄子一样。”一个老知青用筷子夹了一点茄丝,“刚吃的时候只有茄子青涩的味道,但是随后就冒出一点蒜泥的香、辛,黄酒的香,和淡淡的咸。本来平淡的茄子味道顿时就与众不同起来。”
  余同志做茄子,先上锅蒸熟了,用筷子扯成一丝一丝的,拿两滴黄酒,一滴香油,一勺蒜泥和盐拌了拌,再用井水放凉了,夏日吃,十分清爽。
  知青们十多人,围着桌子坐了一圈,你一筷子我一筷子,很快就把不多的一叠茄子吃完了。体力劳动之后,饭菜总是特别香,便是缺盐少油,足足的粮食把胃填得满满,也是十分满足。
  “哎呀,果然夏天还是吃凉菜最好了。”有人心满意足的捧着碗感慨。
  “如果是酱烧的茄子,就像是大将军一样,味道霸气浓厚。但是清蒸的就是完全不一样的风味,尤其最后那点黄酒,若有若无的,香味环绕,更突出了茄子原有的清淡口感。”也有老饕点评。
  “不然,在我们院子里种一棵茄子,花不多的时间照料一下,明年这个时候也能尽情的享用了。”也有人已经在遥想明年院子里挂满了紫色大鼻子一样的茄子的盛况。
  “这倒不错,以前在城里的时候,哪怕大清早去排队,买到的蔬菜也总是蔫巴巴的。咱们后面不是一个荒废的院子么,修整一下,倒是可以种些当地的蔬菜。还能养几只鸡,每日捡鸡蛋。”新人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给了老知青启发。老知青来的时候也没想过要长期生活在这里,考虑得不够长远,更没想过将后面废弃的园子利用起来。但这会儿眼看着短时间是走不了的,就得好好的为未来长远的日子计划打算。
  之前他们都是花钱跟村民买鸡蛋和蔬菜,虽说花不了多少,总归不是长久之计。现在新来的小伙伴把他们点醒了。
  “我看行,就是不知村里肯不肯。”
  “为什么不肯,又没违反了什么政策,咱们就按着人头种,按着人头养,出不了差错。不行咱们找大队长说说,大队长人还不错,想来不会故意折腾我们。”
  这一提议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饭桌上就立刻开了会议,大家举手表决,全票通过。然后选出了一个代表,让他明天找大队长聊一聊这事儿。
  “为什么是我?”昭明吃惊的指着自己,“我才来了两个月,不合适吧?”
  “你嫩,长辈就爱你们年纪小脸还嫩的。”
  “讨喜啊,看这对小酒窝,多可爱。”
  “这里数你年纪最小,好说话。”
  前辈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总结起来就是昭明颜值高,年龄小,成功几率大。
  “你只管过去,平时怎么样就怎么样,他们就喜欢有礼貌又腼腆的俊秀后生。我们不行,这一身皮子晒得和谷子一样,笑得再好看也显不出威力。”老前辈这样说。
  他哭笑不得,只好应下。


第38章
  “余妹子煮了酸梅汤。”
  若说记忆中最能解渴的食物,除了西瓜便是酸梅汤。刺激的酸在舌尖流淌,微微的带出一点甜,光是想着就觉得口齿生津。
  昭明在城里的时候,隔壁的人家若是多做了酸梅汤,就要端一碗给他。
  他自小乖巧懂事,不哭不能闹安心听人讲古,最讨老人家的喜欢,隔壁家的伯娘吃什么都要给他留一点,这其中数她拿手的酸梅汤最好吃,就是梦里都念念不忘。
  小小的莲子碗,恰好被两只小手捧着,里面半盏梅子红色的酸梅汤,还不够成人一口干的,但孩子可以小心的一口一口抿着喝,让那甜美的酸味在口腔里环游一圈又一圈,才舍得慢慢咽下去。
  其实最凉的时候一口咽下去才是最美的,冰凉的感觉刺激得整个口腔都是一激灵,暑气一下就从天灵盖飞出去。但是放着略久一点,冰凉就没有了,只剩下酸。因为这汤是用井水放凉的,久了又被空气同化得热起来。
  可昭明总舍不得一口喝掉,想要那酸酸的味道停留得久一点,再久一点。
  他生母长得美艳,是个大家小姐,洗手作羹汤是很好听,味道也就那样,酸梅汤是不会做的。但是昭明爱吃,她偶尔便买一些回来,可惜买回来的,总是不那么如意。
  继母不爱酸梅的味道,她也不爱酸梅汤,所以想要吃,就得等着隔壁的人家做。隔壁伯娘做得一手十分美味的酸梅汤,酸得恰到好处,甜得恰到好处,甜和酸交融成顶级味觉享受。
  但自两年前伯娘升级成婆婆,她家里就再没做过酸梅汤了——那媳妇也是继母的党羽,她们都不爱酸梅的味儿。少了人捧场,加上带孩子忙,伯娘连酸梅汤也懒得做了。
  昭明自己是不明白的,这世上居然还有可以拒绝在夏天喝酸梅汤的人。但这样的人不但确实存在,还就生活在他的周围。
  后来每一年的夏季,西瓜还是能吃到,家里花几角钱也能买几片,回家分一分,昭明也有幸尝了两口。酸梅汤却没有了。因它没有了,就在记忆中成了弥足珍贵的存在。
  没想到在南方的乡下,他又喝到了酸梅汤。
  余同志拿出一罐乌梅,小小的青瓷大肚罐子,仔细地用油布封着,余同志从家乡带过来的,祖上传下的法子秘制的。
  旁的人拿了甘草、桂花等材料,昭明拿了山楂片,然后大家凑了几角钱买了些老冰糖。虽然厨房还有些白糖,但据说做酸梅汤还得是冰糖最正宗,否则总是差了点。
  余同志做的酸梅汤,酸甜,甘香,喝完余味久久不散。哪怕不用井水镇着都好喝,若是用沁凉的井水冰镇了,那滋味就更是美到天上去。
  连和知青们在一个田里做工的村民都被吸引过来,用身上、田埂上的小水壶、破瓷碗蹭了一杯喝。他们也不白喝,白天喝了他们的酸梅汤,晚上就使自家孩子过来,送一把小葱一块生姜,东西不多,就是全了礼尚往来的朴素交际道理。
  天气最热的时候,他们就坐在田边树荫下面,眯着眼睛喝着凉滋滋酸溜溜余味甘甜的酸梅汤。这时候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样子,没什么形象的蹲着坐着,一裤腿的泥点,还有蝇虫飞来飞去发出让人烦躁的‘嗡嗡’声。
  大家就用草帽当扇子,驱赶飞虫,也带来些风。可是日头太热了,汗滴到地上一下就冒出烟变水蒸气,所以吹来的风也是热的。
  但是因为嘴里喝着酸梅汤,也就不觉得烦躁。
  一个老知青喝着酸梅汤喝兴起,随口吟唱道,“底须曲水引流觞,暑到燕山自然凉。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