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得穿精神些才好。若是病恹恹的出现在宣室,只怕那帮大臣以为她病弱可欺,更加咄咄逼人。
宫人道了声诺,捧着衣物下去了。
不一会儿,他们换了身玄色的宽袍来。刘藻穿上,又重梳了发髻,将自己收拾得格外利落清爽。
她起身好一阵了,也不见谢漪,出了寝殿,四下一寻,仍无踪迹。便问了左右:“谢相哪里去了?”
左右回道:“君侯一早便出宫去了。”
刘藻一听就明白了,与上回不同,上回提立后,谢相是众矢之的,她出面只会引来众怒,故而不如隐匿。而今,都已闹过一场了,众人心中都有了数。且谢党久无主心骨,谢相也是时候出面安军心了。
她吩咐了宫人谢相一回来,便立即禀她,就去了宣室殿。
宣室殿外已有许多大臣求见。刘藻将胡敖与了谢漪,新提拔上来的那中官远不及胡敖机变,这时叫众臣围着,逼问得快哭出来了。幸而他知什么能说,什么说不得,再如何也都是好言相劝,请众臣先出宫去。
刘藻一到,喧闹的场面倏而一静。
众臣忙躬身行礼:“拜见陛下。”
刘藻含笑道:“众卿家何事聚于此?”
众人方才尚高呼要见陛下,这时见她来了,竟不敢开口了。
刘藻看了眼天色,天色昏沉,阴云皑皑,看着是要下雪。眼前还挤挤挨挨地立着众多等着发难的大臣,可刘藻的心思忽然就远了,想的是谢相出宫,不知可穿够了衣物。
“陛下,臣等有事要奏。”一名大臣出声道。
皇帝将落在天边的目光收回,淡淡道:“哦,既是有事,那随朕入殿去吧。”
宣室殿已被火炉烤得暖暖的,众臣在外头吹了许久的冷风,一入殿,便打了个哆嗦,而后方由暖意,浸透到全身。
刘藻在上头坐下,饮了口蜜水,方问:“众卿有事,禀来便是。”
说罢将耳杯置于案上,目光也随意地落在为首的那大臣身上。那大臣心下一惊,竟不敢言。
孙次卿的尸身丢在乱葬岗里,一家老小全部枭首于城外,济阳王被押解入京,夺爵下狱,在狱中第五日,不知发生了什么,济阳王与王世子投缳自尽。还有许多附逆的大臣,死的死,贬的贬,怕是今生再无出头之日。
前车之鉴不远,众臣自是忌惮。
刘藻等了半晌,无人开口,环视了一圈殿上。众臣忙低下头,仿佛担心自己的模样被陛下记下了。
皇帝笑了一声,道:“朕知你们为何而来。”
大臣们愈加心惊,只怕做了出头鸟。他们来前,自是义愤填膺,且又结伴而来,这殿上少说也有二十人,再如何,陛下也不至于责众,可不知为何,陛下驾临之后,他们却谁也不敢出头了。
“怎么这么大的事,就你们来了,三公九卿无一人在?”刘藻又道。
殿上寂静一片,无人出声。
刘藻冷嗤了一声。为首的那一个见不能再不出声了,左右看了看,只得硬着头皮,回道:“臣等关切……”
“三公九卿皆不关切,只汝等关切?”皇帝问道。
于是,更无人开口了。
刘藻摆摆手,道:“都退下吧。”
大臣们如蒙大赦,忙就走了。
刘藻要等的根本不是这些小卒子,朝中从来不是他们说了算的,可偏偏那几名老臣,却不肯出头。
她等了半日,仍无人来,不免兴味索然。
而老臣们更是为难,他们以为巩侯已入后宫,便不该干政。可孙次卿的骸骨怕是都没凉透呢,殷鉴未远,他们哪里敢如上回立后时那般大张旗鼓地反对,便欲再观望观望。
如此一来,两下里就僵住了。
夜幕将至,刘藻回了寝殿,见谢漪还未归来,便裹了件大氅,往宫门去接她。风雪交加,外头冷得很。刘藻出了殿门,想了想,又回去,拿了一身谢漪的氅衣来,方登车,往宫门去。
到宫门不久,谢漪恰也回宫。
她正想着今日底下禀与她的情形,辎车忽而一停,有一人掀开车门,闯了进来。她一来便将一件厚厚的氅衣裹到她身上,还握住她的手替她暖暖,口中关心道:“冷不冷?你怎么穿得这样少?”
谢漪莞尔,让她坐到身边,问道:“大冷天的,陛下怎不在宫中等我,跑到这里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 李闻:我才几天没出现,你们就另立山头,找了胡敖当粉头?
第135章
车驾继续往里行。
刘藻把谢漪的手揣在手心,低头呵气,替她搓暖,口中道:“我想着你该回来了,便来迎一迎你。相府衣衫都收拾入宫了?你怎么也不添一身?”
相府依旧是谢漪的府邸,只是如今该改称为巩侯府了。既是她的府邸,一应用度自是全的,只是谢漪归心急切,便未及添衣。
“车中不冷。”谢漪平静道。
刘藻紧紧握着她的手,不相信:“明明冷。”说完把她的手揣进了怀里捂着。
她怀中温暖,谢漪由她握着,问她午间可进过吃食,汤药饮了不曾。刘藻仔细答了,皱着眉头与她抱怨了一句:“汤药格外苦,必是太医令怨我昨日斥了他,往药中加了黄连。”
她眼下所用是补药,做固本培元之用。
太医令让她的病情折腾得头发都白了一半,恨不能将世间的大补之物统统取来,侍奉陛下服下。他只忧心陛下嫌药苦,不肯好生用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坏了药性,哪里敢往其中添黄连。
谢漪摇了摇头,没有说话。果然刘藻下一句便是:“我已大好了,令医官们归太医署去吧,不必再用药。”
汤药恶苦,她不爱用,前几日病时,为能病愈,她好生饮下了,而今大好,又活蹦乱跳起来,她便不乐再服。自昨日,她便蠢蠢欲动地欲将驻于偏殿中的几名医官遣回太医署去,只谢相不许。
谢漪恐再与她歪缠下去,她必是更不乐见那几名医官,干脆改了话头,道:“今日宫中境况如何?”
刘藻一听正事,便将她那些小情绪撂了开去,神色沉了沉,道:“不大好。来的都是些小鱼小虾,三公九卿,官秩比二千石以上者,无一人至。”
“看来,是陛下处置孙次卿之时,过于强横,惊着他们了。”谢漪语气淡淡。她虽在后宫,但前朝之事,陛下都喜与她商议,故而也知。孙次卿案处置得固然强横,可牵涉其中之人,所犯之罪,证物证人,都是清清楚楚列出来的,无一含冤之人。
刘藻全然不在意,大有无所畏惧的意思:“横竖都是抵抗,眼下这般安安静静的,倒好过咋咋呼呼的吵闹。”
谢漪也不怕,情势已很明朗。若是大臣们有办法,也不至于如目下这般避而不谈。无非是拿皇帝没辙了,且不敢出头,唯恐步了孙次卿的后尘。可要他们接纳谢漪身在后宫,而摄前朝事,他们又不大甘愿。
如此进退不得,他们只好躲着避着,假作不知。
群臣众口一词地高声反对之时,她们尚且不惧,眼下便更能轻松应对了。谢漪也说了说今日出宫的情形。
十六年下来,谢党几经淘澄,而今受倚重的,俱是能任事,且忠心之辈。谢漪入宫数月无消息,谢党失党魁,难免惶惶,今日谢漪相召,众人急忙奔赴巩侯府,听她吩咐。
刘藻一听,又忍不住羡慕:“还是你的人好。”
谢漪的手已被捂热了,刘藻不舍得松开,仍旧握着她的手,谢漪也未挣扎,由她握着。听她这句话,便知陛下是“谢相什么都好”这一痼疾又犯了。她手下心腹,不说李闻之流的中流砥柱,底下也有不少才干忠心两不缺的大臣。
宫车前行,辘辘车轮声隐隐飘入车中。
谢漪简短几句说明了情形,二人一日分别,各自所行之事便都诉说明白了。
寝殿仍未至。
刘藻忽然道:“可真远。”
她在未央宫都住了十几年了,今日竟忽然嫌弃起路远来。谢漪自是顺毛摸,与她道:“快了。”
刘藻侧了下身,靠在谢漪身上,轻声道:“他们不出声,我们也只作不知,该如何行事,便如何行事。”且将诸事一件件落实下去再说,刘藻声音又冷下来,道,“我倒要看看,眼下他们不敢出声,过几日,我再要……”立后二字在她口中转了一圈,又咽了回去,道,“他们是阻挠,还是仍旧龟缩不语。”
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兴许准备得久了,这件事窝在心中长了,立后二字在刘藻心里都似度上了一层圣光,哪怕明知目的是此,可她却很难将这二字从口中说出。便好似一说,二字的神圣就破坏了一般;又有些愿望说出来就不灵了这样孩子心性的坚持。
见她一本正经地跳过立后二字,谢漪既觉好笑,又极感动,她低下头,亲了亲刘藻的手背。
刘藻当即坐正了,有些紧张地望着她,谢漪心一软,与她笑了笑。
手背上后知后觉地泛起一阵酥酥麻麻的感觉,刘藻感觉到欢喜在心中蔓延,她眼角弯弯的,显出笑意与绵软的依恋。
回了寝殿,奏疏已送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