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听说严队正是从边关退下来的,真刀真枪干过,还立过军功,在守城军里颇受敬重。
严队正豪爽道:“几个怎够?敞开肚子你家的炊饼能吃一笼。”
姚晨:可别吹了,一百个不得撑死你。
严队正也不客气,直接上手拿了,一手两个,眨眼就没了。
肚子里有了点货,他才有了说话的心情:“哎,好吃!就是你家的炊饼忒贵,一个两文钱,一笼怎么吃得起哦!”
“两个四文,三个五文,买三个就赚了一文,”姚晨道,“您买得多,赚得也多啊!”
“哈哈哈!不愧是读书人!”就是狡猾啊!
严队正吃得香,也不让边上的小兵干看着,抬脚踢了被羊肉想起勾得流哈喇子的手下一脚。“便宜你们了,一人拿两个。” 兵卒们欢呼一声。
“出息……”严队正不屑,又转头对姚晨道:“记我账上,发军饷了结给你。”
“好。”
这一下就卖出去一半。姚晨很满意。
严队正好交友,手头松,没别的爱好,饷银除了家用,大部分都花在吃食酒水上,他对是手下兵卒也算爱惜,虽然平时按照军中习惯有打有骂,也非出于恶意,偶尔还请客吃饭,喂喂那些似乎总也吃不饱的小崽子。
那些兵卒也多是出身清贫,吃饱问题不大,但吃好却是很难。
而且不少都是小年轻,按律出来服徭役的,正是能吃的时候。
姚晨取出纸笔计了今天的账目,和严队正细细说了。
听到最新的数字,严队正一脸嫌弃:“真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平时那么废物,吃得怎那般多?”倒没怀疑过账目有误,一笔一笔,清楚着呢。
姚晨:隔几天就请一回,你自己没点13数吗?
那些小兵显然习惯被嫌弃了,啃着炊饼傻乐。
这姚家炊饼实在好吃,头儿说得没错,就是忒贵,读书人太狡猾了!
姚晨:……
这边的热闹吸引了路人,随着炊饼的表皮被咬开,浓郁的肉香逐渐散开,深吸一口气,里面还闻到些许麦香和若有似无的清香,也不知是小葱还是别的什么,气味强烈而不杂乱,让人忍不住止步顿足。
“哎!给我拿一个尝尝!”
“来六个,共十文钱,请收好。”
也有认识姚晨的熟客:“姚家小子,先来两个,你说我这常来的,能不能算便宜点?”“姚家的……”
“姚哥儿……”
叫什么的都有。
住附近的小孩也闻味儿过来,“姚哥哥姚哥儿”一通乱叫。
叽叽喳喳,仿佛从城门开始,整个城都醒了过来。
被这些吸引的,还有一辆马车。
那马车乍看平平,与寻常似乎没什么不同,外观朴素,但里面却是十分宽敞奢华,布置精细。厚厚的皮子铺在车上,脚踩上去毫无声音,哪怕杯子落下也不会摔破。垫子用的是锦缎,上面是蜀绣,祥云仙鹤,寓意吉祥,端是华而不俗,贵不可言。
“姚哥儿?”
似乎听到有人对姚晨的称呼,车中的华服少年挑眉,发出一声意味深长的低笑,他不比姚晨大多少,声音却比寻常少年更低沉一些,微微带着青年的沙哑撩人。
旁边的仆从附和着逗趣:“也是小地方,民风淳朴,哪知道除了摇姐儿,还有哥儿。”
没想到一到晋阳就遇到这等趣事,少年被迫离京的郁气都散了不少。
他把玩着手中的玉杯,难得有了说笑的心情,道:“你去问他,‘姚哥儿,你卖多少钱?’”
“喏。”
第3章 农家子不想科举2
“姚哥儿,你卖多少钱?”
“卖完了,改日请早。”
姚晨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没理会奇怪的客人。
他觉得对方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存心捉弄自己,刚才排队的时候没听自己和旁的客人说话吗?还问个P!
他快速收拾了一下,特别是把今天赚的一百六十四文收好,迫不及待地下工了。
咳,是往学堂去了。
进了学堂,姚晨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从醒来到做生意一直绷着的神经终于松了。
终于能坐下了!
好舒服呀!!
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放松腰部以下,双腿几乎成了软泥,尽管上身还是挺拔端正——因为他坐在中部侧边,先生只能看到上面。
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幸福的事情!背景春满花开,仿佛下起樱花雨。
姚晨克制着才没有露出幸福(痴傻)的表情,将笔墨书本一件一件摆好,然后发呆。
城中的学堂很有规模,仅学子就有百余人。学堂分斋,类似于班级,每斋十几二十几人不等,有斋长,负责管理,另有先生授课,不同先生教授的科目也不同,越往后读分得越细。据说是引进了京城先进的教育体系。
姚晨所在的斋是初级班,人数比较多,先生尽量一碗水端平,稍有点管不过来,不会重点照顾个别学生。除开刚转学过来的时候,多关心了他几句,比如适不适应,学到哪儿了,有没有哪里听不懂之类,现在先生已经待他如普通城里学生无异了。
至于课程内容,背记占大部分,课业不能更轻松。
于是,姚晨成功地融入了新的学习环境,维持着在先生和同窗眼里中等水平的形象。
不出头,不然有嫉贤妒能的找麻烦。
不落后,不然对先生和家里交代不过去。
姚晨已经计划好如何混过这几年,考上童生,然后回家养老(划掉)工作。
不能说姚晨没有志气。
童生,对农家子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
童生虽然没有朝廷发补贴,但却意味着脱离工农阶层的第一步。
姚家祖上就有童生,据说某曾曾曾祖父考了十来年才考上的,当然这不重要,姚家阿爷也就是姚晨的祖父还记得当初家族昌盛风光的模样,十里八乡都羡慕,配的媳妇也是当地富户,嫁资丰厚,良田就有十倾,一时风光无量。就是身后事,碑上写的也是‘待赠登仕郎’五字!
可惜子孙不争气,后面几代没一个是读书的材料,先生请了,书籍也买了,可就是脑子不开窍,否则姚家还能有个耕读传家的美名。
现在,有了姚晨,姚家阿爷终于看到了希望!
耕读传家,多体面!多长脸啊!
也因此,哪怕城中读书花费甚多,姚家阿爷也拍板同意了。
“难得祖宗保佑出个会读书的,还能拦着不成?”
而且姚晨也懂事体贴,没有觉得读书人清高就不应该干活,沾商贾之事,炊饼说卖也卖了,和贩夫走卒打交道也没说什么,帮忙补贴家里,让姚家阿爷格外满意。
家里长辈一合计,就将姚晨打包送去了晋阳城,直接无视了姚晨本人的意见。
姚晨颇理解姚家阿爷恢复祖上荣光的野望。
老人待他极好,满足一下也没什么。
而且童生刚好能满足他人生的基本需求。
不用吃太好,不用穿太好。
寻常物什,做得用心,也好吃。
普通织品,做得用心,也好看。
又不要吃龙肝凤髓,穿绫罗绸缎。
没错,主要就是图轻松!
成了童生,也算给自己家人有了交代,在乡里也算风光,好歹称得上读书人家。在乡里教书,被全村养着供着,或去殷实人家里作个西席,一年十贯不是梦!
至于考秀才乃至举人出仕,姚晨表示呵呵。
站在顶峰不冷得慌?光爬上去就累个半死了,还要时时刻刻提防有人把他拉下去。
可拉倒吧!
什么都没童生好。
再说,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大多从四书五经中选题,仅这几本书就合计四十万七千二百多字,更不说还有各代各家对这些书的注释,以十倍算也要四百万字。
就算他过目不忘,看一遍也很累的啊!
背诵也就罢了,还要融会贯通,涉猎浩如烟海的诸朝正史、典籍和诗词散文,又因以儒家学术治国,其中大多伦理纲常为主线,晦涩难懂,枯燥乏味。
现在的学子,若只治儒学会说你功利钻研,还要学道家、佛学、刑律、法家、杂家。
头悬梁锥刺股的考试人生有什么意义?
谁读谁傻!
学堂里百来个傻子:……
今天先生还是讲《孟子》,先是点了几名学生抽背,是昨天布置的课业。
没抽到姚晨,抽到了坐姚晨前面的小胖子。那小胖子一身绫罗,身宽体胖,站起来后把姚晨完全挡住了。
姚晨坐在小胖子的后面,觉得自己真明智,挑了个好位置,也因此对这个同窗有特别的好感。
小胖子明显是个学渣,背得磕磕绊绊的,还漏了一两处,先生听得皱眉,说了他两句。
“牛小丁,明天再抽你背一段,手板先记着。若是还不长进,两次一起罚。”
“是是。”小胖子牛小丁额头满是汗,赶紧坐下,用袖子擦擦。
接着先生领着大家读一遍新课文,逐句讲解释义,偶尔发问,前排的学霸们热情响应,就像后宫争宠的妃嫔,恨不得霸占先生的所有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