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看刘老汉激动连大气都不敢喘,后背还有跟着在跑的刘家众人,心想这未免有些太夸张了些吧,全然忘记自己早上出门前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是如何的激动。
“是呢,是呢,是真的,千真万确,现在整个汶水镇的都在说呢。”周河一如既往的傻,不假思索的向刘老汉高兴道。
刘老汉听到这个消息,一兴奋,吐出一口浊气来,脚下发虚,终于坚持不住瘫软在地上,大口大口的喘气粗气来。
“爹!”周情见刘老汉的情况不对,一个健步冲上来,用手将他接住,免得他摔下去,摔着身子。
刘老汉被周情扶住,摆摆手,示意自己没事,终究是老了,不中用了,这才跑几步就成这样。
不过好在大半辈子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把自己的儿子从农送上士,以后家里徭役赋税通通全免不说,还可以延绵子孙。
跟在刘老汉后面跑的众人,眼睁睁看着刘老汉摔下去那刻,心都提到嗓子眼,但好在周情迅速扶住他,又大松一口气。
“老头子,你不要命啦,这样跑。”刘婆子看到刘老汉倒下去那刻,吓得魂魄都要出窍了,因此现在冲上就是一阵乱骂!
刘老汉自知理亏,被刘婆子一阵乱骂也不还口,只是埋头傻笑。
周情见公公没什么大事,看到大家这样待在门前也不好,从屋里拿出板凳来与大家坐。
刚才在田间一起干活的村民们也听到动静,这会也纷纷赶来。周情不慌不忙的招待客人,还从自己的嫁妆里拿出银钱来打赏众人。
这里离上京实在是太远啦,官府虽然接到消息,但是因为刘元聪不在也不好冒冒失失前来通报。
众人一看这架势便知道,这刘元聪是十成十考上举人啦!
“哟,这可不得了,这可是我们村第一个举人呢。”
“可不是,这下老刘家可算是风光咯。”
村民们说话间,眼神中带着浓浓的羡慕,语气也是有些酸溜溜的。刘元聪那小子才多大就考上举人,以后再当个官老爷依他们看也是成的。
羡慕归羡慕,可是嫉妒不来。人家刘老汉为供出这么个举人可是不惜全家上阵。也亏的两个哥哥跟嫂嫂这些年的帮助,不然哪里会有今天。
等刘老汉一行人反应过来,家门口已经被村民们围得人山人海,全村大半的人人都来了,除了个别老人跟小孩。
一是为了沾沾喜气,二当然是为了拿喜钱。这种好事加大喜事,傻子才会错过。
就连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辈都给惊动,还能走动的,不惜拄着拐棍过要过来瞧瞧。
刘老汉看着周情不慌不忙的招待众人,眼里心里再满意不过,幸好当初没给小儿子随便找个,不然今天面对这样的架势还不得向他们一样。
可能以后这样的事还会面临很多,要是随意找个那不是给自己儿子丢人嘛,果然还是他自己的眼光好。
正待众人拿赏钱道喜的时候,就听得村口又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
众人心里纳闷,今天村里没人办喜事吧,隔壁村也没有人办喜事吧,莫非是有人去世?不过听着唢呐声,不像是哀乐啊!
“叔公,可是村里有甚事?”众人纳闷只向村里几个长辈问起。
几位叔公头发都苍白了,脸上却还显红润,一看就是很有精神的头的。只是他们也很纳闷,村里有什么事是他们所不知的?
不管怎样,那道喜的唢呐声还是渐渐向大家靠近,没多久,村民们就看到清一色衙门服饰的人在吹着唢呐,向他们走来。
众人心里了然,这莫怕是官府来给刘老汉报喜来啦,刚刚得了喜钱的众人,脸上也没什么太大的激动。
就连刘老汉一家跟周山周河他们心里也是如此认为。
只有周山默默在心里鄙夷,昨儿大家就知道消息,他们今儿才来报喜未免有些太过于仓促吧,感觉没把一个举人放在眼里。
衙门来报喜的人,也很纳闷,这样大的喜事,怎么众人都不惊讶一下,难道是这个村的村民太过于淡定?
不过衙门的人还是公事公办的在刘家门口吹了好一阵唢呐,才有个嗓子尖利的出来,高声呼道:
“恭贺刘元聪刘老爷高中探花!”
“恭贺刘元聪刘老爷高中探花!”
“恭贺刘元聪刘老爷高中探花!”
一连呼了三遍,这下不仅刘老汉一家人惊呆了,村民们也是傻了眼,周山周河更是懵了!
哥夫不是说中的是举人嘛,怎么这会官府却通报是探花?
探花????!
众人反应过来瞬间眼睛睁得大大的,这下可不是风光,这可是文曲星下凡!
周情眼睛眨巴三秒,嘴巴张得大大的,不过随即就反应过来,从屋里快速的拿了几个银锭子出来打赏。
像这种官差来报都不会出错的,除非他们吃了熊心豹子胆,才敢谎报。
村民直到周情拿出银锭子来打赏官差,才回神,眼睛里屹然没了羡慕,如果是个秀才举人他们还可以羡慕,但是探花?连羡慕的本事都没有。
大明朝开国才十几年的时间,前些年为稳定站乱科举录取一直不怎么高,也是近两年战事平息才得以安生。
现在的陛下还年轻,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这两年只要是殿试中出类拔萃的人,肯定都会受到重用还别说前三!
刘元聪如今一举得探花,以后的成就不可估量。人们就是这样只会羡慕嫉妒在眼前人,一旦这个人脱离他们的视线走到高层次去连羡慕的资本都没了。
“多谢探花夫人。”来报喜的人本以为这趟差事是个苦差事,因为谁都知道汶水镇的人去赶考都是唐庆资助的,来报喜的家里多半一贫二洗,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打赏。
没想到这探花夫人却如此大方一出手就是每人五两银子的打赏,这趟出来可算是没白赚。
至于其他村民们,周情也格外给了打赏,不说太多,直少每人十个铜板还是有的,引得大家又是一阵道喜。
刘老汉更是高兴得老泪众横,活了大半辈子,也就是今天最令他风光。
看着全村都夸他生了个好儿子,手脚都开始有些不自觉的抖起来,高兴得。
刘家门前好些人迟迟不肯散去,直到李文驾着一匹马赶到,众人才有些不舍的离开。
“快,爵爷说让大伙去镇上,宋先生考上状元,刘先生考上探花,大喜的事,爵爷已经在镇上广摆酒席,全镇的都可以去吃!”
李文也不顾不得被马颠得屁股痛,一口气将所有事情报来,一点都不墨迹。
村民听到唐庆在镇上摆酒席全镇的都可以去吃,哪里还站得住,三五个相熟的成群结队要去镇上吃酒席。
第120章
宋承运跟刘元聪一行十人考上举人后就一直在上京城等待殿试,其他秀才也是如此想法。
上京城不单单只是繁华,这里还会聚着无数文人墨客,还有大儒大官们。
其他秀才都是心想好不容易来一趟上京,还有人照料,为何不多在上京待几天,跟其他才子交流交流学术。
没准会在这个群星荟萃的上京城找到属于自己的机缘呢。
都是读书人,脑子都不算太笨,转转弯就能想到,多结交些人,以后就多一条路子,何况这些才子中不乏还有些大家族中子弟。
只要不是纨绔子弟与他们交好也没有坏处,万一以后有事也能够搭上一把手不是。
所以大家一起商量,都等着那十个举人考完殿试一起回去,如果有一两个考中的那回乡岂不是更风光?
想的很美,现实也很美,没想到这次殿试居然中了四人,中间还有状元跟探花!
这是大家万万没想到的,就连宋承运跟刘元聪俩人也是疑惑不已。自己学问考卷答得如何,自己心里最清楚。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虽然心中笃定一个进士是没问题的,但是也不至于有如此高的成绩吧。
而且一同考试的大家族子弟多如牛毛,他们三岁开蒙,五岁作诗,十岁就能考秀才,没道理文学会比他们俩人差啊!
别说这两人,其他考上也是奇怪,开始产生起自我怀疑来,难道他们平日里所学还比不上两个从乡村来的人?
其实大家有所不知的,宋承运跟刘元聪都是皇帝钦点的。而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唐庆这个人。
这些年唐庆跟皇帝私底下的书信来往,除了皇帝身边的亲信没有一个人知道。
皇帝开国登基没多少年,身边的大臣将领百分之八十都是世家在把控着,剩余的分散在各地做个不入流的小官。
当皇帝这些年下来,皇帝渐渐发觉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好多的想法跟抱负都不能展开手脚。
每当提出改革之事,总会有一两个大臣出来指手画脚,这个不许那个不许,而且朝堂上的基本上都有利益牵扯,出来赞同皇帝的人寥无几人。
还都是些不入流的官,如何说得过那些老奸巨猾的大臣们,三五两下就败下阵来。
渐渐的皇帝还是觉得很不爽,感觉自己就像是一头被牵着鼻子在走的牛,朝堂上的大臣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活得像个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