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歌家的房子招人眼是招人眼,却也没太夸张,除了客厅,沈歌的房子及沈歌父母的房子外,其他的如厨房,冲凉房和屋后的柴房都是泥砖屋。
这边的泥砖屋最下面一米多高的地方用石头打了石脚,免得下大雨雨水会泡烂泥砖,导致屋子倒塌。
这些房子还挺坚固,用来建房的泥砖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成分是黄泥加灰泥加稻草加米汤,这些东西混合之后也不能立即就制砖,还得沤一段时间。泥沤好之后充分踩踏搅拌后,用模子脱模,一块一块砖放到太阳底下晒出来的。
砖晒好之后,用差不多量的石灰、黏土和砂与熬得很烂的糯米汁均匀混合后形成三合土灰浆作粘合剂,一层一层地把砖垒起来。这种泥砖屋建造起来非常快,材料准备好之后,熟练工一两天就能建造一栋小房子出来。
沈歌作为在城市中成长起来的青年,第一次看到这些房子还颇觉神奇,观察几天之后,他才对这些房子失去兴趣。有时沈歌看着泥砖房最下面的那片石脚,心里还得庆幸这片地区蛇不算多,毒蛇种类更少,要不然蛇从缝隙里钻进来可就麻烦了。
沈歌本人有些怕蛇,无论是他不确定是不是自己的那前十七年还是现在都怕都怕那种滑溜溜冷冰冰的生物。不过本地人少有怕蛇的,男人、女人、小孩,大多都有一两手捉蛇杀蛇的本事,蛇一直算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这大概也是这地方蛇不多的原因。
蛮子每天都起得很早,从起床开始,一直到入夜,他都有干不完的活,沈歌睡醒的时候他已经离开了。
与他相反,沈歌实在不怎么勤奋,以前那个沈歌还好一些,现在的沈歌总习惯于睡到自然醒,好在家里就他一个,他又在养身体,也没人说他。
沈歌吃早饭时跟牛婶说了一声,他中午去他大伯家里吃,让牛婶不用给他送饭。
牛婶打听到沈歌想开私塾的消息后,高兴又紧张地问:“秀才公,你开私塾收多少束脩啊?”
“这个不强求,多一点也行,少一点也行。”沈歌解释道:“主要是我明年不下场,给自己找点事做,也回报回报乡邻。”
“哦哦,那秀才公你收多大的娃?我家老四才九岁,能来读书么?”
“能。”沈歌笑了笑,“要是真开成了,你让他过来读书就是。”
“啊呀,那我回去跟他爹说一声,以后让老四好好读书,我老牛家也出个读书人。”牛婶兴高采烈地用围裙擦擦手,迈着快步风风火火地转头回家去了。
沈歌中午到他大伯沈鸿发家里的时候,村里说得上话的老人都到了,大家喝着又酸又浊的土酒,热火朝天地讨论个不停。
一见沈歌来了,这些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老人站起来招呼他坐,“秀才公来了?”
“来了。二爷、三爷、五爷、八爷,大伯、三伯,你们坐,坐。”沈歌忙跟人打招呼。
几个老爷子让他坐上座,沈歌推拒,拉扯了一番,最终还是二爷坐在上座。
沈歌虽说是秀才,但到底年纪轻经事少,要谈论书本的知识还可以,说到人情世故,他就不那么灵通。
桌上主要是几个老人在讨论,大家纷纷觉得学堂得另盖,还得盖得又大又漂亮,别堕了沈家村的威风。钱由族里出,族田种了那么多年,这些积蓄也该拿出来了。
“我看,族学就盖在三岔路口那里,那里刚好有块地,够用了。”
“三岔路口有点远,那地方人来人往的,人声多,怕会碍着娃儿们读书,不如盖在沈长寿家旁边的那块地?正好在村里,娃儿们不用每天跑那么远。”
“我看成,沈长寿家旁边那块地好,风水先生都说那里做屋要出贵人,与其给某一家,还不如用来盖学堂,大家都受益。”
一番讨论后,大家都觉得学堂应该盖在沈长寿他家旁边那块地。二爷问沈歌的意见,沈歌自然没什么意见,沈长寿家离他家也近,走路的话两三分钟就能到,学堂盖在那里他反而方便许多。
定下地址后,老人们又讨论要去看黄历,算什么时候开工。
沈歌说了下他的教学时间,主要在辰时和巳时既上午上课,下午就不上了。时间不一定精确,差不多那个时间点就行。束脩也不统一,大家看着给点就行,他教孩子不是为了钱,也不教太高深的东西,主要让孩子们学认字和算数。
老人们纷纷笑着点头称是,说到时要是沈歌收到的财物太少,族里可以看着再给他补贴点。
作者有话要说: “用差不多量的石灰、黏土和砂与熬得很烂的糯米汁均匀混合后形成三合土灰浆作粘合剂”这一句化用自网络。
有许多专业性的知识都来源于网络,除非大段引用,否则后文不一定会一一说明,请大家谅解~
第5章 跟上
时间一晃又过了将近十天,沈歌的病完全好了,经钱大夫确认之后,他彻底解禁,再不用拘在家里养病,不过钱大夫还是嘱咐他不能累着,要仔细将养,别留下病根。
沈歌在家里躺了这么久,每天除了看点原主留下来的书外也没其他的能做,一身骨头都僵了,难受得要死。
沈歌在现代时并不算死宅,隔三差五会和朋友去打打球不说,跑步游泳等体育活动也不少,身上还有点流畅的小肌肉。
解禁以后,沈歌喜欢早晚在村子里溜达,熟悉熟悉村子里的景物,也熟悉村人。
现在正是农忙时,太阳落山那段时间农人趁着阴凉抓紧时间做农活,路上的人反而不多。沈歌顺着路往村外走,路上看到一队黝黑的小孩儿背着柴打打闹闹地往家走。
“六儿,你们去哪里了?”沈歌叫住其中一个男孩。他不仅背上背着一捆木材,手上还提着一个简易木篮,篮子上面还挂着绿叶,显然是今天做的。
“秀才公。”一队孩子听到沈歌叫,都停了下来。沈歌要在村里办私塾是村里的大事,这一帮孩子都听到过消息,因此面对沈歌的时候格外紧张。
六儿背着柴,乖乖地答道:“我们上山捡柴去了。”
沈歌早看到他们的柴,也看到了柴火里面特地包着的枯叶。村里家家户户烧的都是土灶,每天都需要大量的柴火,村里的大人们每天忙着农活,除了冬天没空上山,捡柴的任务就落到了这群半大的孩子身上。
沈歌笑道:“我知道,我是想问你篮子里装的是什么。”
“是菇。”有孩子抢着回答。
有人带头,其他孩子马上七嘴八舌地补充:“还有笋。”
“现在山里的菇可多,我前天还捡到一大篮。”
“我也捡到了,煮汤可香。”
六儿听到小伙伴们这么说,把手里的篮子往沈歌手里一推,“秀才公,给你吃。”
“我的也给你。”又有孩子挤上来给沈歌递了个篮子。
“不用不用,”沈歌摸摸他们的脑袋,“我吃过饭了,你们带回家给爹娘吃。”
孩子们十分热情,沈歌好不容易才将篮子塞回他们手上,擦擦额头上的汗,赶紧打道回府了。
沈歌病好一点就没再在牛婶家吃饭了,牛婶人虽好,但一手手艺真不怎么样,沈歌这个在现代吃惯了美食的人连着吃了半个月的清水煮菜和蒸蛋,吃得十分痛苦。
倒不是说牛婶的手艺特别差,实际上这里的人手艺都不怎么样。调料有限,连简单的油盐都舍不得多放,盐还好一些,油的话,大方的人家会往菜里滴几滴,节俭的人家则只往锅底抹一下就算放了油,家家都是如此。
沈歌除了刚醒了那几天吃了鸡肉之外,后来这一段时间都没在沾过肉,每天倒是还能吃一碗鸡蛋羹,吃得沈歌也是想吐。
今天是沈歌自己动手做饭的,他那里还有牛婶及其他乡邻送来的一些菜,包括茄子、南瓜、豆角、蒲瓜等,这里的蔬菜倒是和后世的相差无几,沈歌其实也不记得后世夏天到底吃什么蔬菜,看着差不多,就是少了辣椒,让沈歌极不习惯。
沈歌回到家,从锅里舀了一碗南瓜粥出来喝,他家生活还不错,好歹吃得上米饭,就是舂米的时候舂得不太干净,有壳刺嗓子。
沈歌回到家不久,蛮子也过来了,这个黝黑高大的少年掀开木盖子看了一下沈歌家的水缸,二话不说挑上木桶去村里的老井里给他打水去了,沈歌拉都拉不住。
沈歌病已经好一点了,不过牛婶还是经常差蛮子过来看看,打水扫地挑柴,蛮子要是看到什么活计就会顺手帮忙做了,沈歌推迟了几次没能推迟掉,只好不再那么客气。
蛮子挑水回来后,沈歌硬拉着他喝完了锅里的南瓜粥。南瓜粥虽然不是什么好东西,不过牛婶日子过得向来节俭,家里的饭菜一天中至少有一顿是以粗粮野菜为主,味道比这个差多了。
两人搬了两张板凳坐在屋檐下,蛮子喝粥,沈歌乘凉。
沈歌坐了一会儿,跟蛮子说:“我明天想上山去看看。”
蛮子端碗的手顿了顿,“我跟你去。”
“不用,”沈歌摆摆手拒绝,“我又不是没上过山,再说也不走远,去转转就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