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先生还教过我的,脾气和崔先生一样好。”
这是小孩子的欢喜与议论。
“中了状元啊,后头得当官了吧,也不知道还有没有功夫再来这边看看娃娃。”
“且知足吧,听说吕家快出孝了,崔教头恐怕也没功夫再天天泡在控鹤军了,那才真可惜。”
“咱们还是先寻摸寻摸其他先生吧,我觉得现在孩子学得挺好的,说不好哪天还能给咱们挣副诰命回来。”
这是大人们的忧虑和思考。
控鹤军中的人考虑的是先生和孩子的学习问题,汴梁城里的人可就更关注张雷本人了。
在各个正店脚店,青楼楚馆,瓦肆歌台,平时谈诗论赋的读书人们在今天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里,怎么也无法避免去谈论这场考试。
“说起来这个张雷是从哪儿冒出来的?以前从来没听过这号人啊?”
“没听过吧,因为他年纪小啊,今年才十六岁,刚超过神童试的年岁。”
“这么小?有什么本事成状元?”
“才不止是状元,庐州那帮人说了,当初他的发解试也是第一,这样一算……”
“三元及第!还这么小!”群人惊叹道。
“你们不知道吧,”一个人神秘兮兮地说,“这个张雷啊,可是崔神仙的徒弟,手眼通天着呢。”他用手指朝上点了点,暗示道。
“崔神仙怎么啦,你没去看他的卷宗吧,华表下面的板子上贴着呢,没个三五年教小孩子的经验,不是洞彻人心,根本写不出这样的雄文来。”一个衣冠有些狼狈地人积极地推荐道。
有两人有些意动,但还没起身,便被身边的人摁住了,“兄台刚从那边过来?”
“是啊,那边可热闹。”
“你的方巾歪了。”
刚才要站起来的人,又稳稳地坐了回去。他们这些读书人还是挺在乎自己形象的,看榜那是关乎自己的前途,没形象就没形象了;若为了看一篇文章,就要被青壮的家丁们追索一番,为汴梁有趣的生活再添些笑料,那他们可就敬谢不敏了。
“我抄了张状元的文稿,文笔有些古拙,见地却是针针见血。”旁边一人得意地从怀里抽出一卷纸,上面果然是张雷的策论。
“嘶~他写得可真是……”那些读书人看了张雷的文章都惊讶到有些失语。
“这是怎么写出来得呀,可真难为他了。”
“这文章也只有张状元才能写出来了。”落第的举子插话道,“我是庐州合肥的,与张状元算是近邻,这位张状元在崔县令当初进京应试的时候接手了一所私塾,这才几年,六安十来岁的孩子几乎都能认得几百个字。现而今六安但凡有点什么事儿,邶国公就让成教谕写个公告四处贴贴,全县就都知道了,再不怕奸胥恶吏欺上瞒下,压榨百姓了。”
“当塾师?能成吗?”有人想试试,又担心三餐不继。
“按那位崔县令一时露的口风,能把一群几岁十几岁的小孩整治的服帖、教他们学会他们本来不太感兴趣的东西,这手本事用在治国上都分毫不弱的。”
“怎么说的?”
“你想啊,你得会管教这群孩子,还得哄得他们愿意学,要写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什么的,总结哪些做的好,哪些做的不好,这一套下来,他不比咱们这些死读书的人强,那才真是白瞎了。”
“我今年回去带带家里的蒙童,多多行善积德,我也不求三元及第了,只让我中试就好了。”各处的读书人们在知道了张雷的经历后,心中都萌发出了这样的想法。
控鹤军的小院里,崔瑛替柴永岱斟上一杯茶,两人相视一笑,那笑容看得来认识认识“童子”的耶律隆绪有点毛。
第112章 较量
“崔先生的高足不光长得是一表人才,教学见识也可称得上才高八斗,真是令人欣羡。”耶律隆绪非常客套地说,“小王今日冒昧前来,恰逢其会,礼物简薄,还请状元郎莫要嫌弃。”
“梁王殿下客气了,”崔瑛坐在座位上只欠了欠身,“朝中大臣与藩国交往过密不是好事,礼物还是算了吧。”
然后他转而对侍立一旁还算把持得住的张雷道:“快去收拾一下出门吧,来往应酬把握好分寸,你年纪轻,别饮酒过量,注意节制。”
“是。”张雷勉强压下不由自主翘起的唇角,欢快地应声退下。
“见笑了,小孩子家不够稳重。”崔瑛也勾起嘴角,冲耶律隆绪客套道。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不欢喜就奇怪了。”耶律隆绪也笑,“这孩子是崔先生一手带出来的吧,能教出一个三元及第的天才来,您的手段让小王非常敬仰,不知能不能从您这里讨教一二?”
耶律隆绪这几天在汴梁城里听得最多的是控鹤军的富足,是六安的奇物,而造就这一切的,便是眼前这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青年人。在他看来,柴永岱只是庸常之君,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只胜在身边有不少能臣为其出谋划策,所以才没出纰漏,而他自己的本事则要比柴永岱高上许多。
只可惜大辽水土可以轻而易举地生出弯弓驭马的勇士,却难培养出精致优雅的文士,所以他来到周国,更关注的便是有非常能力的文人,而这位似乎出自释家的崔瑛就是他的目标之一。
“梁王殿下想与谁比试吗?”一直在一旁的柴永岱接过话头,带着一丝古怪的微笑问道。
“是的,”耶律隆绪点头道,“不过小王自知儒学一道是争不过你们周国的人的,听说周国人崇奉道教,我们大辽则供奉佛祖,”他看了一眼崔瑛,“不若让我大辽的活菩萨与周国的老神仙比试一番?小王的使节团中有几位佛法精深的大师,如今正在相国寺挂单,可以出面。”
“道家修今生,佛家求来世,只不知梁王殿下要怎么比试?”
“双方轮流出题,能解则胜,不能解则败,哪方连胜三局为赢如何?”辽国的使团显然早就做好扬名的计划,比赛规则脱口而出。
“这样说的话,我们还是麻烦白云先生好了。”柴永岱脸上那古怪的微笑更深了一些,“贵方定下时间,小王来给这场比试定地点好了。”
大周的道士与辽国的和尚要进行一场法会比试,这消息对于大周的百姓而言远远不如有一个十六岁的天才三元及第来得猛烈。
虽然大周立国不久,但崇文的风气已经略有突显,本来已经有些抑武的倾向,不过在控鹤军成为汴梁美好生活象征的现在,百姓对从军、对军人本身的印象已经大为好转。在这种风气之下,道士们或许还因为控鹤军的烟火而在百姓中略有名声,僧人们对百姓的影响除了祈福也就是大相国寺的庙会了。
于是在金殿面圣、跨马游街、琼林御宴等等的热闹都渐渐淡去之后,人们才将目光转向这场佛道之争。也直到此时耶律隆绪才定下了比试的时间——五月初五端阳节。
“有出息!”终于从六安琐事中脱身的叶知秋没有通知任何人便快马入京,正赶在比赛前到了宫门外,他一见到张雷便夸奖道。
“叶叔回来了,六安可好么?”柴永岱关心道。
“好得很,”叶知秋点点头,转向崔瑛道,“我这个幕僚还算合格,六安县安稳,六安人富裕,你可以放心了。”
崔瑛点点头,马上要进行两国间的比试,不是细问的时候,崔瑛虽有心想问问六安的新县令是谁,场合却有些不合适,只能默默记在心底,打算之后再去打听了。
这次的比试继续设在崇文殿,崔瑛已经连吐槽他与崇文殿缘分的心都有了,却还装出一副严肃的样子,免得一会儿伤到了国际友人的心,远来是客,这点子面子还是要给客人的。
诸人坐定,新科进士们借观政之名集体请命来看热闹,崔瑛则是作为太子伴读跟着柴永岱一起来凑热闹的。
“此为我大辽国师波德诃,大师喀卢纳及他们的弟子。”耶律隆绪十分庄重地双手合什行礼,郑重介绍道。
“阿弥陀佛!”那位叫波德诃的大和尚呼了一声佛号,用他极为流畅的汉语说了一串祝福的话,神态安祥地坐回了自己的座位。
“贫僧自大辽来,欲与诸位施主共参佛法。”另一个大和尚性子似乎开朗些,微笑着上前与大家打招呼。
“贫道火龙,这是我的师弟魏离,后生小辈,还请大师不吝赐教!”火龙真人上前单手作揖,轻宣一声“福生无量天尊!”
“老神仙怎么没来?”崔瑛悄悄问在后面没出声的魏离,他是陈抟所有弟子中最擅长和人打交道的,崔瑛自他回来之后,与他交流的时间更多,两人也更熟悉。
“还不是你前些天和他提的事儿,”魏离用余光瞟了他一眼,“家师最近喜欢上将已经发现的元素往一起揉,最近正守着高炉往铁里掺东西嘛,根本走不开。另外几位师兄弟正是寻道的关键,连饭菜都是火工道人们给摆桌子上的。这会儿打扰他们,”魏离装出一副害怕的样子,“师父不把我扔高炉里才怪!”
崔瑛一摊手,他现在和陈抟真是忘年交,闲着没事就在一起瞎聊,至于这些瞎聊会引起这位老神仙什么研究创意,崔瑛表示自己在解析几何变成八卦象限之后就已经不再细想了,随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