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流言传出后不久,十一月中旬的大朝之日,天子发了明旨,立史侯刘辩为太子,幼子董侯刘协转封渤海王。
史侯刘辩的册立,是嫡长子的胜利,虽然有很多朝中大臣看不惯皇后外戚何氏的飞扬跋扈,但是这和册封时候刘辩为太子完全没有冲突,太子的成功册立可以看成是他们对嫡长子继承制的成功维护,自然让许多人欢欣鼓舞。
因为各种原因,刘辩被立为太子可以说是众望所归,也难怪天子凄楚地说他“根基已成”。
但是,刘辩的处境并没有别人看起来那么好。
历代天子继位之后,除非是刘宏这种由宗室入继的,主动提拔自己的外戚以巩固自己的权威,否则的话,外戚一直是相当令他们头疼的问题。
当年西汉的孝武皇帝刘彻,在当政的两个时期,重用的外戚不同,早期是母族的舅父田蚡等人,后期就变成了依靠于他的提拔的皇后族人,譬如卫青、霍去病乃至于霍光。
只看现在,为众人所传颂的是卫青、霍去病就知道,孝武皇帝对母族外戚的态度,在其母王太后去世之后,终于显露了出来。
天子的妻族外戚归根到底能身居要职是因为天子的宠信,但是母族,由于太后以及孝道的存在,就相当令人头疼了。
不客气地说,何进这个舅舅,对刘辩来说威胁不小,更可怕的是,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做出出人意料的“蠢事”来。
上辈子何进临死前召董卓入京,在刘辩看来,就是这个举动,直接葬送了大汉王朝。
虽然大汉的覆灭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但是董卓入京无疑是一切事件的起始。
在董卓之前,纵然黄巾起义让大汉元气大伤,州牧制度损害了中央集权,但是那也是缓慢的。
就像安史之乱之后,李唐皇朝由盛转衰,但是其后又经历了数代皇帝,李唐的统治才宣告终结。
而董卓废立天子,迁都西汉旧都长安,一把火烧尽了雒阳不知多少年来的皇室珍藏与底蕴,这才是整个大汉王朝的衰败完整地显露人前的原因,在那之后,天子的权威无限削弱,诸侯的野心被止不住地放大。
刘辩清楚的知晓大汉的“病因”,而他的父皇,天子刘宏,在重病之中,给他添了一把火。
天子病重,命皇太子理事。
太子的承光殿多年没有人居住,但是在皇后命人快速的打理之下,刘辩很快就搬到了承光殿中居住。
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刘辩的外家何氏也一直在为此事庆贺。
谁知道,就在刘辩迁居后不久,天子就来了这么一招。
因为刘辩已经被立为太子,按照天子的身体状况,下任天子几乎已经板上钉钉是他了,有着何进这个大将军作为靠山的何氏族人行事愈发恣意起来。
天子压中不发,旁人还以为这是给太子留面子,想不到,转眼天子就把烫手山芋扔到了刘辩手上。
刘辩其实早就有先对自己的外家动手的意思,只是原来还在想着登基以后先对自己的母族动手会不会太不讲情义,谁知道,天子这就把名头给刘辩找出来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刘辩不是天子心中的太子人选,而他受封太子的过程看起来也实在太像他人联合对天子进行逼迫了,因此天子对刘辩的态度越发的差了。
从后世回来,脑袋里有不少“现代”词汇的刘辩表示,他家父皇的脑子有坑。
这已经不是偏心眼儿了吧,而是偏心成神经病了!
因为天子对刘辩的态度不算好,刘辩也毫无心理压力地把锅甩给了自己的偏心爹。
向何家动手,显示刘辩处事很公平、正义,向天下人做一个表率之外,还能在何家人面前,把锅都甩给天子。
简而言之,红脸白脸都是刘辩唱,但是罪名是天子刘宏背。
当年曹操用蹇硕的叔父蹇图立威,杀鸡儆猴,令众人不敢随意违法乱纪,都城中风气为之一肃,刘辩就用何家那些违法乱纪的族人向天下人表示,他是个和自家不靠谱的爹完全不一样的太子。
何家族人都按照律令进行处置,当然,没有到死刑那么严重的地步。
而且,很有意思的是,许多罪行是可以用钱赎买的,若是何家人愿意,可以花钱把那些犯错了的子弟全赎出来。
何皇后原本对刘辩的行为颇为不满,就差没指着儿子骂,让他醒醒了。
何家是刘辩的外家,也就是刘辩最坚定的支持者,他刚当上太子就拿何家开刀,莫不是脑子进水了?
刘辩只用了几个例子就说服了自己的母后。
第一,何家的直系族人有多少?这些受处罚的族人,是单纯沾了直系的光,以至于鸡犬升天的旁系多,还是直系多?
第二,刘辩是太子不假,但是他到底还没有登基,是自己严正处罚了那些猪队友好,还是等到猪队友连累了他的名声,让刘辩这个太子什么都没做却弄得天怒人怨的好?
何皇后当然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何家的直系,从何皇后他们这个小家来看,只有两个,大将军何进,以及何皇后自己。
何皇后另外还有一个兄长,何苗,但是他原本姓朱,不能算作何家人。
何皇后的父亲何真与原配妻子生了何进,后来丧妻之后,娶了带着儿子朱苗改嫁的何皇后之母,两个人生下了何皇后。
何皇后的母亲带着与前夫生的儿子改嫁,还为人诟病了许久,要说何皇后和那些背地里说她母亲闲话的何家族人关系有多好,那真的是不见得。
而且,为了让何皇后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刘辩还“以史为鉴”,给她讲了汉景帝的栗太子刘荣的例子。
栗太子刘荣,孝景皇帝刘启的长子,为栗姬所生。
刘荣被废的原因众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母族不争气,栗姬的娘家人充分表现了什么叫做猪队友。
刘荣这个太子的被废,他自己的原因不少,但也不多,最为人诟病的也就是性格,景帝担心爱吃醋的栗姬加上一个听妈妈话又性格软弱的刘荣,在自己去世之后会重演吕后与惠帝刘盈的惨剧。
吕后可是弄死了惠帝不少的兄弟呢!
栗姬作死,栗姬的娘家人仗着有一个太子外甥也可劲儿地作,终于把刘荣坑死了。
何皇后认为自己不是栗姬那种作逼,作妖无极限,但是对自家的娘家人嘛,信心就不那么足了。
儿不嫌母丑,虽然知道自己的母后性格缺陷很大,好妒、行事又狠辣,但是刘辩也不好直言,但是对于没那么亲近的何氏族人来说,刘辩是真的要和他们划清界限了。
作者有话要说: 突然发现阿辩才是蠢作者的文里走爽文路线的第一人【并不】,汉朝卷只需要解决几个问题,总的不会很长。
啊,大纲啊,写文果然很需要大纲!
蠢作者这个时候就在开始思考汉朝卷的番外了呢233333
第71章 分权
何家势大,因为外有宦官和朝中某些正义之士虎视眈眈, 所以何家的矛盾没有明显地显露出来, 但是基本上对何家有深刻了解的人都知道, 皇后的两个兄长,大将军何进与济阳侯、车骑将军何苗不和。
作为何皇后的儿子, 刘辩理所当然是对何家的事最了解的几个人之一。
虽然起初是作为外戚被授予职务的, 但是后来,何进与何苗都是借着黄巾起义的东风, 混到了现在权倾朝野的地位的。
何进的慎侯与何苗的济阳侯, 都是因为他们在黄巾起义中于国有功受封的, 比起那些宦官,他们的爵位来得也算是名正言顺了。
别人满以为何苗后来能成功挣下军功, 和何进的提携分不开, 但是若不是何苗和何进都是何家人, 都是何皇后的后盾, 谁知道这兄弟两个会闹到什么地步。
何苗一直看何进不顺眼, 何进也不见得多喜欢继母带来的拖油瓶。
若不是何皇后的母亲舞阳君仗着女儿的名头震着两个儿子,外头估计早就知道这兄弟两个闹翻的消息了。
当然了,何苗是舞阳君亲生的儿子, 她当然会更偏心这个儿子一点。
索性何皇后是舞阳君的亲女儿, 她有恃无恐。
天子的身体状况,坊间虽有传闻,但是都没有下定论,然而已经经历过一遭的刘辩可以肯定, 中平六年的四月,天子就将山陵崩了。
也就是说,再过半年不到的时间,刘辩就能正式继位登基了。
老爹还能撑半年,刘辩对自己的外家开起刀来没有一点犹豫。
半年的时间而已,顶多让何氏外戚元气大伤,还到不了伤筋动骨的程度。
刘辩调动了何进一些手下的位置,转而为何苗的人腾出位置。
高级官吏的任命当然还是归属于朝廷的,即使是军队的武将也不例外。
至于何家内部会因为军权的归属展开怎样的撕逼大战,就不关刘辩的事情了,不是吗?
反正在许多人眼里看来,何氏外戚总的力量没有受损。
如果说刘辩拿自己外家动了不大不小的手脚是令人惊讶的话,他后头做出的命令,就是令人震惊了。
宦官之中,唯有身材健硕的蹇硕得到了西园八校尉之首的殊荣,其余的人,就连十常侍,对军队的掌控能力是很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