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完结+番外 (梦之草)


季宣和如今已经收敛了性子,给人温和好相处的错觉。其实真说起来,这也不算是错觉,季宣和性子还是不错的,只要不触犯了他的底线,他多数时候只是一笑而过,当然想要他毫无芥蒂地待他们,那也是不可能的,只是他不屑于同这些人计较罢了。真遇上事了,那肯定优先照顾对他和善和同他没瓜葛之人。不要认为这是小肚鸡肠,人吗,总归有些脾性,对他不友善,还要让他友善对他们,天下间哪有这么好康的事,季宣和没有直接不管这些人就该是他们的幸事。
季宣和是当官的,和护院不同,奉行以和为贵的原则,他要是老往外散发生人勿近的气息,这就好比不断往外散发光和热的好几百瓦的灯泡一样,太引人注目于他并没有什么好处,反而披着一层和善的皮比较容易处事,也更容易迷惑他人,办起事来难度会小上不少。
当然这个度要把握好,光给人和气的感觉也不成,适当的威严那是必须的。时间越长,县衙上下的官差越能认识到,年轻的季知县可是个眼里不怎么容得下沙子的人,妄想在他眼皮子底下为非作歹,那就盼着永远别被他逮到,不然的话,等待他们的只能是凄惨的下场。
邵云辰是纯碎的锦朝人,从小碰到的磨难不少,性子有些冷清,最是厌恶那些吃里扒外的背主之人,在对待下人的问题上,倒是他处理起来更加合适。毕竟季宣和曾经生活在讲求平等开放的现代,就算他早已经习惯婢仆的伺候,想要完全像锦朝人那样对待下人,那还真有些难为他,若真这样,他也就不是季宣和了,在现代的经历算是完全被抹灭。这样的事情,只要季宣和还有现代的记忆,那就不大可能发生在他身上。
季宣和之前控制粮食买卖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征兵令下达已经有半月,粮价控制得当,人人都能买到糊口的粮食,加之有差役不断在街上巡逻,至今为止,都还没有发生抢粮的事件。西林县附近几县可就没有这么好的环境,在事态没有严重到一定程度前,县衙官差是不会管这些的。
各县情况不同,粮商抬价程度也就不同。个别县城情况比较严重,粮商们很是精明,粮价涨了,涨的幅度却在百姓们承受范围内,没涨到人神共愤的地步。真要是那样,但凡知县不是个蠢的,就会出面管制,治下民心不稳,治安混乱,对官差也没好处,在事态还能控制之前,没有哪个官员会傻的将自己的管辖之地弄得民不聊生。
安王早有争皇位的心思,对于自己的封地管理比较严格,一些蛀虫早就被他以各种借口给打发了,留到现在的不说能耐有多强,至少也不是那等不辨是非、不分轻重之人。尽管应急能力有好有坏,最起码的道理还是懂的,各县局面尚在控制之内。
季宣和也不见得比他们厉害许多,能长久担任一方父母官的,没有一个是蠢笨之人。造成如今这样的状况,其中一个原因是季宣和有先见之明,最主要的原因则是西林县县衙官员上下一心,只要是有利于西林县的命令,季宣和一声令下,底下官差就倾力而为。有着这么强势的县衙,商户哪敢不配合?
况且,季宣和很有分寸,不会说要将大户们的钱粮给贡献出来,只正常的粮铺限价限量卖粮,还在粮商的承受范围之内。何况这样的事情在草原部族来袭之时就发生过一回,一回生二回熟,如今粮商和差役操作起来那是驾轻就熟,两方都有了默契,配合起来毫无生涩之感。
季宣和也没有什么都管,除了粮食之外,其他的还是百姓们自己说了算,不然,管得太宽就要惹人生厌了。
季宣和看着手中的册子,嘴角不由自主向上弯了弯。有意思,真是有意思,他只在西林县全县范围内传达了自组护卫队、自备兵器的建议,没成想百姓们执行的如此彻底,人手一件还不足,连备用的都给准备好了,这西林县百姓也太可爱了,还真有点全民皆兵的感觉。
别小看这些木质兵器,只将前端削尖的木矛也不可小觑,趁人不备,能轻而易举的要人性命。季宣和有些想不明白,你说要是在没有防备之下,被敌兵突袭,那样手无寸铁还说得过去。外面都对战很久,还一点没有准备,他就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铁器买不起,难道连简单的木矛都备不起吗?
季宣和不是武将,前线的消息若非上面特意交代,否则不会传到他这儿,可想而知,他能得到的消息少之又少,他只能凭借一些蛛丝马迹来猜测大致的情况。战事已经延续半个多月,到目前为止,西林县周边的县镇都还安然无恙,想来战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惨烈,至少安王还尚能应付。
将士参与打仗,后勤供给就得靠季宣和这样的知县乃至知府。比起将士,地方父母官的负担也没能轻松到哪里去。战事刚起没多久,赋税就提了一成,特别是粮税,不能用钱银代替,其他的商税之类也有着硬性规定,很多税款都要直接上交实物。
打仗期间,物价不可避免飞涨,西林县城就算有季宣和调节,到了后来,粮价还是以可见的速度蹭蹭往上涨。不涨不行,周围县镇的百姓都大量屯粮,粮食是能买多少就买多少,粮商的粮食库存不断减少,供给跟不上,粮价自然是如同云霄飞车那样,只见高不见低。要是西林县城粮食不跟着涨,其他县的百姓就要跑来西林县城买粮了,大量外县百姓入境,季宣和也不能赶他们走,这么一来,西林县将不得不背负起这个沉重的负担,季宣和哪能犯这么严重的错误?
粮价被迫跟着涨,季宣和也不是没有留后手,他跟西林县城的粮商谈妥,到时候真到了城内百姓出现粮食缺口的时候,就是粮商们发挥效力的时候,不用付出多少就能赚来城内百姓的好口碑,他们也乐见其成。
到了现在这种时候,农户们的日子比起城内百姓反而要好上许多。农户平日虽辛苦,一年到头忙个不停,赚到的银子没几个,生活比不上城内百姓那么光鲜,但有一点是城内百姓比不了的,那就是存粮。只要家里尚有余钱的,粮仓地窖里就堆满了粮食。城内百姓则不然,他们能有几个月的存粮就不错了。西林县又比较特殊,在季宣和主张下,粮商限价限量售粮,城内百姓就是有钱也没地方花。
穷则变变则通,屯粮一事也和此差不多。季宣和这么一通整,导致不少百姓成群结队跑到附近县镇采买,无形之中压榨了其他县镇百姓的生存空间。等季宣和知道此事时,他静默了一会,就丢开不管。
生活本就如此,就算是正常的商业竞争,归根结底也同此次事情一样,剥开表面的光鲜,内里一样蕴含着残酷的现实。你家生意好了,其他人家的生意就要变差,一个人的富裕,很可能要牺牲很多人,真正共同富裕,这么理想化的梦想很难实现。人的生存就是这样,最终体现在人与人的竞争上,谁都无法避免。

☆、第68章

甘肃地形狭长,和相邻地区的接壤范围比较大,防卫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好在甘肃多山地,能直接出入的地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再加上周围也都是和安王一样的势力,倒省却了安王不少麻烦。甘肃需要直接面对的也就是南部那一带,那是文昌帝的管辖范围。
因着甘肃不是文昌帝主要对付的地方,安王应付起来游刃有余,已经连下几城。安王没有一气而下,巩固现有的地盘比继续攻占城池更为重要。安王知道自己的势力比不上文昌帝,逐步吞并融合各城百姓更为重要,战线有了纵深之后,更有利于他调兵遣将。
说起来,文昌帝也挺悲催的,他虽然占据了锦朝最繁华的腹地,但周围盘踞着对他虎视眈眈的一众兄弟,战线被拉的太长,导致他只能集中兵力应对较近的几个势力,其他地方就有些松懈。同样是先皇的儿子,即使城池被攻陷,百姓对所谓的‘叛臣逆子’接受度很高,毕竟都是皇子,谁上位对于百姓们来说都是差不多的,谁也没比谁好上多少。在各位王爷的宣扬之下,文昌帝上位也不见得有多光彩。
因此,各地战火多在各为其主的两方军队之中产生,愿意舍命坚守城池的状况极少发生,多数只是象征性地防守,一旦最前线的将士不敌,后方的城池大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摧枯拉朽地一座一座被攻占。并不是官员不想防守,而是若没有将士驻扎在城池内,在百姓们敷衍地配合下,光靠衙门和巡检那点子人手,又能防守多久?
这点上,不止文昌帝,他的兄弟们也是一样的待遇。百姓对于谁坐上皇位真的不那么关心,只要是文昌帝的兄弟,一样都很名正言顺。这也亏得安王他们都很善待百姓,不然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发生。要是知道城池被破,他们的性命也将不保,那谁还会不与城池共存亡?
百姓看着好糊弄,真关系到了自己的性命安危,负隅顽抗那都算是轻的,借着厚实的城墙这一地利之便,就算没有军队坐镇,也得挠下敌兵一层血肉。锦朝内讧,和外族入侵不可混为一谈。如今的锦朝不是末代皇朝,兵强马壮的,饶是连年受灾,其底蕴仍在。况且这些灾难并非锦朝独自遭受,其他周边的国家也一样未能幸免。在同等的外部环境之下,锦朝领先的国力就不是其他国家可以相比拟的。若没有这场内耗,估计没个百八十年,他们想要追上都望尘莫及。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