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任用了许多儒家士子为官,卫国国君耳濡目染,也对儒家学说颇为亲近,听着士子“大逆不道”之言,也是不悦。
宋国国君望日不言,秦国国君与身侧的侍臣在侧耳讨论着什么。
那司礼学令见此情景,转头去看赵志父,只见赵志父像块山石一般,神色依旧无半分动容,便知不宜干预,仍旧由那狂言士子畅所欲言。
端木先生听得这士子将儒家甚至整个中原文明一贯推崇的圣贤君主都贬低得一文不值,也不生气,微微沉吟而后道:“士子言天下已然无救,天下大乱的根由在于人人欲有所为,是以当清净些,不要再瞎折腾了。”
端木先生言及于此,长叹一声,道:“士子方才讲了长沮、桀溺的故事,可知最后我的老师是怎么评价长沮、桀溺所说的话吗?我的老师听到子路转述的话,叹息道;‘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们不同人打交道同谁打交道?如果天下太平,我就用不着同你们一道来从事改革了。’
说实话,你以为我们儒家弟子就喜欢这么四处奔波吗?士子难道以为我们这么四处游说诸侯而屡遭拒绝不辛苦的吗?我年纪渐长,稍有长途跋涉,便腰酸背痛,我有家财万贯,难道我不知道在家里舒舒服服的享受好日子吗?
若是天下有道有序,就如同一棵茁壮参天大树,或是华贵广阔的大厦,我们难道不知道在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华厦屋檐下好避雨吗?可是当今天下犹如树之将倒,如大厦将倾,躲在树下华屋确实好睡觉好乘凉,可是树都要倒了,房子都要塌了,你还闭着眼睛装看不见吗?
就是明知道挺身而出也未见得扛得住,也总要有人去抗吧,不能人人都脚底抹油开溜啊!
如同那长沮、桀溺之辈,能够有块天地可以耕种,也是因为这天下还是有人愿意有所作为挺身而出的,昔日管仲变法强齐之时,四夷交侵,中原不绝如线。
今日卫君亦在此,士子也好,天下人也好,只怕没人能忘得了北狄侵扰中原,屠戮卫国,彼时卫国刀下之余,只剩五百余人,若非桓公管仲率领天下诸侯救援,卫国亡国不说,夷狄虎狼,险些突破黄河,进入中原!
若是长沮、桀溺生在彼时卫国,难道他能对拿着屠刀砍上前来的夷狄虎狼说什么“清净无为”吗?夷狄虎狼会听吗?
天下若无道昏暗无救,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今日中原虽礼坏乐崩,但还并未完全无救,其根本便是在于有无数有为之士,知其不可为而之,明知大树将倒扶之不住亦要挺身相扶,明知大厦将倾,撑之不住亦要挺身撑持,若非如此哪得长沮、桀溺犹自悠哉种田,哪得那许多袖手之辈仍在大树底下乘凉,大厦屋檐之下酣睡!”
这番话好生厉害,又好生感人情怀,一众士子齐齐道:“善,知其不可为为之,大善儒门!”
☆、第155章
正当众士子喝彩之时,此时一声冷哼,只听一个颇为讥讽的声音道:“夸夸其谈还敢称善,在下且为诸位耻。”
这话一下子使得方才还在喝彩的众人静了下来,端木先生微微皱眉,但还是很是礼貌的道:“这位先生认为在下所言有误?”
那士子很是嚣张,其他士子说话都是在案几之后,这士子径自起身,走至殿中,向一众士子行礼之后,道:“在下认为,先生所言,根本不切实际。”
这为士子一走到大殿正中,一直与夏瑜静静坐着听天下士子辩论的孤竹存阿“咦”了一声,让夏瑜微微侧目,眼见孤竹存阿目面上有异色,忍不住低声道:“怎么了?”
孤竹存阿也低声对夏瑜道:“我在申子离府上见过这个人?好像是申子离的门客。”
夏瑜微微皱眉道:“申子离让他的门客下场辩论有何意图?”
孤竹存阿道:“倒未必有什么意图,我与申子离相交日久,知道他对自己所学颇为自傲,对如今风行天下的儒门之学十分不屑,颇有著书立说相驳之意,今日晋国邀天下士子争鸣论战,正是弘扬自家学说的好机会,不过貌似申子离身为晋国大夫,许多话不方便亲身直言,我这段时日往返于申子离府中,听闻他训练自己府上一个能言善辩的门客,意图在此争鸣乱战之上以自家所学好好挫一挫儒门的锐气。”
夏瑜看了眼此时殿中人,道:“就是此人?”
孤竹存阿道:“看着像是此人。”
此时那士子走至大殿正中施礼毕,端木先生回礼,道:“士子何出此言?士子可是认为礼乐不可复……”
还没等端木先生说完,那士子已经十分无礼的打断道:“在下不想与先生讨论什么礼乐不礼乐,也不想与其他士子辩驳什么无为有为,更加不想讨论什么阴阳五行,在下只想说,各位所论,尤其是你们儒门所论,俱是空谈,无半点用处!”
端木先生眉头皱得很紧,但没说话,显然虽是不悦对方的无礼,也还是想等对方阐述观点后再行驳斥。
那士子道:“你儒门弟子,不,这在座士子都口口声声说过去比现在要好,刚刚那大谈尧舜禹汤皆不足敬仰的士子,也口口声声越是远古越好,越是近古越早,我请问诸位,这天下数百年前的事情都未必搞得清楚,那黄帝炎帝,尧舜禹汤时候的事情,到底什么样,有谁亲眼见过?到底好还是不好,谁知道!?”
这话倒是让一众士子张口结舌,因为一众士子不论如何辩论都一致认为现今天下大乱,礼崩乐坏,不若古时,而这士子竟是坦言“尧舜禹汤时候的事情,到底什么样,到底好还是不好,谁知道!?”
有端木先生的学生忍之不住,虽知越过老师说话有些无礼,但实在看不惯这士子的张狂样子,道:“上古之事,虽未亲见,但口耳相传……”
这话再次被那士子打断道:“在下记得孔丘曾言:‘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眼见者尚且不足信,千年以前的事情,口耳相传至今,真的假的你知道吗?”
这申子离门客出身的士子用孔子的话来堵孔子的徒孙,把那端木先生的弟子堵得差点气噎到。
眼见对方无法还击,这申子离门客冷笑一声,接着道:“从前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种地,看到一只兔子从旁边跑过,一头撞在树桩上,撞晕了,这宋国农夫就捡了这兔子回家。这个宋国农夫心想:这太好了,我以后用不种地就在这儿等兔子好了。结果呢?这农夫第一天没等来,第二天也没等来,一直就没等来,然后他饿死了。”
这个故事一讲完,众人哄笑,就连在高座之上听辩论的国君也有人笑出来,倒是宋国国君面上有些不善,心想:你这个士子好生无礼,要举蠢人做例子何必一定要把这人说成是宋人。
那申子离门客道:“你们啊,也别笑那守株待兔的宋人,你们这些主张要回到远古,什么三皇五帝尧舜禹汤时候的家伙,都是那守株待兔的宋人!”
这一句话把还在发笑的众人都噎住了。
申子离门客士子道:“过去的事情谁也不清楚,过去尧舜禹汤的时候是真好还是假好也没人亲眼见过,既然是真是假都搞不清楚,那何必非要纠结那虚无缥缈之事,人者当与时俱进,要解决当今天下之事便要立足于当下。”
端木先生听这张狂士子说了许久,终是开口了,道:“士子所言,并非毫无道理,我等推崇先圣,就是意欲解决当今天下的问题。”
申子离门客士子道:“怎么解决?复兴礼乐吗?我告诉你,所谓的复兴礼乐根本就没用!你们儒家主张仁爱,主张教化,可是管用吗?没用!”
端木先生皱眉,说实话他不怕有人与他观点不和,关键是眼前人不但与他观点不和言语态度还十分无礼,这让一贯以礼自居的端木先生十分看不惯,便道:“这位士子倒是说说,若是礼乐无用,仁爱无用,那什么有用。”
申子离门客道:“乱世当以重刑治之!你们儒门弟子整日仁爱礼仪,可以那些贼子罪犯照样杀人,你和他们将仁爱有用吗!?没用!可是你拿刀子告诉他,你要是犯罪,刑法有定要砍你的手砍你的头,你看他还敢不敢犯罪!人民不敢犯罪,乱必治。”
端木先生有些生气了,儒门向来标榜要对百姓仁爱,而这士子却要对百姓邢杀,如何能不让端木先生反感,道:“不行仁义,以杀戮刑法为要,你不知羞耻吗?”
申子离门客道:“羞耻?我们说的是什么法子有用,当今天下,唯用重典才能有用。”
端木先生怒道:“若你是百姓,你是喜欢一个唯知邢杀的国家还是喜欢一个实仁爱的国家,若是一国以刑杀治国,那这个国家的百姓都会叛逃!”
申子离门客哈哈大笑,道:“一个国家以邢杀治国百姓会不会叛逃我不知,但我知道一国家若唯知仁义,必然亡国!我举个例子,你们鲁国曾经有一个人每次打仗都偷跑,别人向前冲他往后跑,结果军法官把这个士兵抓了,要行军法治罪,这士兵解释说我家里还有老父,我每次打仗不尽力是为了回家奉养老父,我不敢死才不尽力。结果呢?鲁国褒奖了他,孔求也赞扬他,还要推荐他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