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安静的九乔)
- 类型:古代架空
- 作者:安静的九乔
- 入库:04.09
这时一名小僮自外跑过,手中高高举着一叠报纸,大声吆喝:“今日的《汴梁日报》!”
“今日大相国寺开放万姓交易……”
“今日晚间,川西瓦子上演新式杂剧《目连救母》……”
“今日起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前有售摩合罗,比七夕时便宜啦……”
《汴梁日报》原本是免费发送,但是在百万人口的汴京城里,这份报纸实在是供不应求。因此有小僮每日凌晨起来,去刻印坊门口等着,领上一叠新出的日报,到街上代为售卖,收取一点卖报钱。
明远一点头,机灵的向华便叫住了报童,买了三份《汴梁日报》,送到明苏蔡三人手中。
苏轼一边看报一边笑:“远之,听说这《汴梁日报》是你办的,没想到你也得当街买报。”
明远随口回答:“报童卖报,每份其实挣得十分微薄,早些卖完,就能早些回家。”
苏轼与蔡京听着都是一怔,随即都点头称赞。
“听人说,汴京城里好些人为了能看报,去蒙童的学堂学识字去了。”
苏轼聊起他在开封府听说的“奇闻”。
“还有人会当街读报,遇上读不懂的字,就去算卦或是说书的那里问过。”
蔡京则感叹:“没想到,这《汴梁日报》一出,城里人便都觉得识字是一件要紧之事,纷纷学起来。家中有蒙童的,也情愿送去学堂里,哪怕多认几个字也是好的。”
他一面翻阅这《汴梁日报》一面想着听来的闲话:听说这《汴梁日报》原本名叫《汴京日报》,后来是明远觉得犯了朋友的名讳,因此让人把已经制好的版废了重做,改用了“汴梁”两个字。蔡京内心暗暗承明远的情。
苏轼也点头称赞明远:“远之,这城中向学的新风气,你要算一份功劳!”
明远顿时露出笑容,虽然谦虚了几句,但他心里依旧是得意的。
印刷术的发明本就有利于文化与知识的传播。
而报纸的推广很明显加速了这一点。
他主持发行的《汴梁日报》不涉及任何朝政,完全是一份市民小报,上面提供的,看似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对汴京百姓来说,却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
可以说,这份报纸正在倒逼在汴京生活的普通人多认得几个字,掌握一点知识文化。
不止如此,明远的刻印坊大幅降低了刻印成本,李成周等人的“加盟”刻印坊也已开始运作,印制书籍的成本进一步降低。
如今蒙童进学需要的书籍,已经便宜至只要十几文一册。这样一来,孩子上学的花销就真的几乎只是两条咸肉。
这样看来,他这“蝴蝶翅膀”在某些领域扇得还是挺有力的。
明远翻了一遍,没在报上找到哪家书画装裱行的“广告”,猜想这门生意应该还没大众到需要在报上打广告的程度。
于是明远将手中的报纸赠给“洗面汤”铺子里的伙计,招呼苏蔡两位:“走,去大相国寺!”
第74章 百万贯
一行人联袂前往今日开放“万姓交易”的大相国寺。
今日天气炎热, 一大早上日头便十分毒辣,阳光明晃晃地照耀地面,树上的知了声嘶力竭地叫着。
仅仅是赶到大相国寺门前, 就已经令明远热得额头出汗,只能用力挥动“1127”,让自己舒服一些。
大相国寺跟前原本最热闹的一片区域, 如今因为无遮无拦, 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因此摊贩稀少,仅有两家卖饮子的,都撑起了遮阳棚。摊主和主顾们都缩在遮阳棚带来的清凉阴影下。
然而明远一行人都不担心会被热晕——天气虽热, 但在大相国寺附近新近出现了“招待午睡”的生意。店家将自家大树下的院落腾出来, 摆上几张躺椅,供客人午睡。条件好些的据说还有人打扇扇凉,驱赶蚊虫什么的。
明远与苏轼和蔡京商量好了,索性在大相国寺逛一个上午, 中午随意用点小食,然后就去“午睡”,等到傍晚日头落了, 再出发前往朱家桥瓦子——完美的一天。
一行人来到大相国寺,先去资圣门一带, 找到装裱书画的摊位, 将蔡京新写的帖子装裱起来。
摊主看起来是个行家,一见到蔡京的字便大声赞好, 问是哪位名家的手笔, 当知道就是蔡京所做之后, 当面赞了又赞。
蔡京看起来却不以为然, 淡淡地回应一句:“写字么……小道而已。”
明远正好在一边听见,忍不住偏头瞥一眼蔡京,心想:你就“凡尔赛”吧!
然而他心底却突然有点触动:蔡京于书法上固然擅长,但他内心估计也只是将书法当做是帮助自己达到目的的手段。一旦这手段还没能派上用场,蔡京就不会以此为荣,而是将之认为是“雕虫小技”。
明远一时就不太想再搭理这家伙,转头离开,自去在资圣门前的各个摊位跟前随意闲逛。
“郎君,怎么会有人售卖这么破旧的瓶瓶罐罐?”
跟在明远身后的向华,像个土老帽似的大惊小怪。
明远转身一瞧,顿时绝倒:“这瓶瓶罐罐看着破旧,是因为……它们是古董啊!”
向华所说的,是整个资圣门附近位置最好的一个摊位,位于一株遮天蔽日的大树下,树影斑驳,偶尔漏下一点两点阳光,照耀着地面上摆放着的一个个青绿器皿。
靠在树下闭目打盹的摊主,身着道袍,头戴道士巾,人精瘦精瘦的,颇有些仙风道骨的模样。
在这个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形状的铜器,看形状,有钟、鼎、彝、尊、觚、鬲……形形色色,每一枚的体型都不算大,最大的是一座鼎,看起来也不过与一张日常小茶几一般大小,跟后世摆在博物馆里的那些国之重器,体型不能同日而语。
但这勾起了明远的极大兴趣。
他知道宋人极爱金石,因此不懈收集前朝的各种青铜器皿,并且加以研究。站在他现在这个时间点上,前有欧阳修的《集古录》,后有赵明诚的《金石录》,都是这个领域集大成之作。
同样,因为宋人对这些金石古董的热衷,令它们的身价倍增。据说,一件源自三代的青铜器,价值至少在500至1000贯之间。
明远:开玩笑……1000贯算什么?这里面若是有一件来自夏、商、周时期的真品,放在后世那就直接是国家级保护文物,绝不允许流失的那种。
他若是能以1000至2000贯的价格,淘到一件三代的青铜器,那也算是为他的“花钱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抱着这个心态,明远迈步上前,冲那名闭眼假寐的摊主随意点了点头,然后从袖中抽出一枚帕子,将右手包住,用隔着帕子的手去捧起摊上摆放着的一枚枚器皿,仔细地察看。
作为一名拍卖会的常客,明远当然知道选购古董最要紧的,是不能买到赝品。青铜器尤其如此。
铸造于三代时期的青铜器,即使是在眼下这个时空里,也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经历了多次朝代更迭、战乱与动荡。能够保留下来的,多半已在地下埋藏多年,重见天日以后,遍身布满铜绿铜锈。
但这并不意味着遍身都是铜绿与铜锈的,就一定是三代遗物。
青铜器表面也许还有铸造时留下的铭文,可以辅助判定年代。但谁也不能保证,这些铭文不是后人仿制的。
明远对金石古董略有些研究,但是他在本时空时,拥有碳同位素检测这件利器。
现在,看不到碳同位素检测报告,面对各种形态的青铜器,只能依照对于器型的了解,和对铭文的辨认,来判定物件的真伪。
但其实也无所谓,买到假货不要紧,只要能把钱花出去就行——
这个念头一起,明远忍不住对自己这种“暴发户心态”嗤之以鼻,自嘲地一笑。
他用帕子包着一枚觚的觚足,开口向坐在树下正闭目养神的摊主询问:
“敢问这物件要卖多少钱?”
响起的却不是明远的声音。
在明远身边,蹲着一名二十四五岁的青年,也像明远一样,用帕子包着手,正托着一枚青铜盘。那枚青铜盘上明显有些铭文,看起来更有研究价值。
刚才正是那名青年开口,问那道士摊主。
明远有些懊悔,若是早点看到那枚青铜盘,可能他就会选青铜盘了。
身边的青年看起来也有点激动,脸色微红,鼻梁上正沁着一滴一滴,细细的汗珠。
那道士模样的摊主就像是大梦初醒一般,缓缓睁开了眼睛,随意地瞥了一眼青年手中的青铜盘,又闭上眼睛,带着一点无所谓的口气,答道:“这是周代的铜盘,原本要1000贯的,小郎君若是诚心想买,800贯拿去吧!”
明远:1000贯是三代青铜器的正常价格。眼前的道士“咵嚓”一打就是八折,感觉比他明远还要豪气。
只是800贯也不是个小数目,
而他身边的青年听了这个价格也显得震惊:“八……八百贯?”
令人心动的价格。
这青年顿时将手里的青铜盘托起,整个物件都托至自己脸面前,仔细观察上面的铭文。
明远在旁有点傻眼,这青年的脸孔此刻距离青铜盘,只有不到十公分啊!在明远的角度看起来,这家伙很像是把盘子呼到了自己脸上。
相似小说推荐
-
阳月 (路嘻法) CP2021-07-09完结收藏:2,478 评论:1,277萧阳月选择离开快意恩仇的江湖,成为皇权的利刃。为剿灭在西南兴风作...
-
江湖容不下 完结+番外 (翻云袖) 2022-08-22完结8626 9016 秋濯雪是位名动江湖的儒侠,见过他的人并不少,可似乎也并不算太多。传说他武功高深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