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历史]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安静的九乔)


  “如今这些瓦子的‘节目单’可是每天都印。据说是前一天晚上送去刻印坊,第二天早晨再印出来了。若是按照苏公所说,岂不是每天都得有人等在瓦子门口,等那节目单一出来,编成一本,再送去刻印?”
  贺铸一看就是个往娱乐场所跑得勤的,对这些事门清。
  “等到印出来,恐怕也已是两三天后,瓦子的‘节目单’又换过了。”
  “也未必要刻印。”
  蔡京淡淡地说。他此前刚饮了汤茶药,此刻用手巾子轻轻在嘴唇上按了按。
  “只要在汴京中有权,或者有钱,那些瓦子每天会派人把这‘节目单’直接送到府上来。”
  “据在下所知,冯京冯枢密家中,王珪王参政家中……”
  蔡京转过脸来望着明远:“当然还有我们远之兄这里,都是不需要每天自己去收集这些仿单的。”
  明远微笑着点了点头。
  的确,各家瓦子每天都会把节目单送来他家里,而且人人都盼望着明家的管家通知他们一声:今晚去你们家的閤子。
  然而,他也确实不需要自己去收集各家瓦舍的“节目单”。这些东西都是他的刻印坊印出来的。
  苏轼闻言顿作愀然不乐状:“某每次去勾栏,连赏钱都不肯多给一文,确实也不值得瓦子专门给某递来仿单一看。”
  明远却笑着起身,去了书房,取出一张比寻常书页和仿单都要大上两三倍的纸张,递到苏轼手中。
  “子瞻公请看这个,是不是就是您想要的?”
  苏轼接过来一看,只见最右侧印着四个油墨淋漓的大字:“汴梁日报”。这四个字一旁,正写着今日的日期,熙宁三年庚戌年五月初五。
  苏轼只扫了一眼内容,便惊奇地出声:“咦,真的有!”
  只见那纸张的版面下方有一方栏目,栏目最右印着一行加粗的文字:“今日瓦舍节目一览”。然后是小字,列出了各家瓦子在晚饭后观众最多的“黄金时段”里上演的主打节目。
  一时间人人都来了兴趣。苏轼将一家家瓦舍的名字报出来,蔡京等人就去翻看“节目单”核对,一张张对下来,竟然一个不错。
  “这我就不明白了。”
  贺铸指着苏轼手中的《汴梁日报》,问:“这各家瓦子的仿单,都是今天一早才印出来的。这张东西,却又要人去整理,编排,再送去刊印,这……怎么这么快的?”
  种建中在一旁已经想明白了:“这刻印仿单的,和刻印这张‘报纸’的,是一家呗!”
  明远顿时嘻嘻一笑。
  一下子整个院里的人都明白了。
  敢情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既印出各家瓦子的“节目单”,又能印出汇总所有信息的“报纸”,这样的刻印坊只有一家,就是明远名下的。
  苏轼托着这份他生平头一次见的“报纸”,飞快地阅读上面的内容。
  “今日前往孙羊正店用饭,奉送雄黄酒与时令粽子。”
  “遇仙正店开售冷淘②……”
  “宣德门外太平坊某户丢失狸奴③一只,户主愿偿二贯求送还……”
  读惯了各种圣贤文字的苏轼,从“报纸”上抬起视线,用怀疑人生的眼光望着明远。
  “远之兄弟,这……”
  蔡卞已经直接从苏轼手中接过这张“报纸”,匆匆扫过,塞给身边的蔡京,笑着说:“这就是市井文字。”
  “对,这就是市井文字!”
  明远竖起大拇指,给年轻的状元公点了一个赞。
  苏轼还是没能从他的震惊中醒过神来,问明远:“远之,你又为什么要刊印这个?”
  他指着蔡京手里的“报纸”,喃喃地道:“日报日报,难不成日日都要印?”
  “对,日日都要印。”
  明远断然答道。
  “这就是市井小报,是为升斗小民传递信息之用。上面刊登的,也都是一些鸡零狗碎,鸡毛蒜皮的小事。哪里开了新店,哪里招工人伙计,瓦子晚上上演什么节目……”
  “但只要里面的消息对本地百姓有用,这报纸办来就有意义。”
  蔡京这时已经将报纸读完,随手将报纸递给身边正翘首等候的贺铸,用波澜不惊的声调问明远:“远之难道不考虑在上面刊登一些朝中大事吗?”
  “没有这个必要吧!”明远双手直摇,“朝中大事,难道不是有朝报、邸报就够了吗?”
  “市井中升斗小民,识字的也不算多,就算拿到了这种‘日报’,恐怕也读不来吧。”蔡京还是觉得明远多此一举。
  旁边苏轼却插话了:“不然!市井之中如今识字的人也很多。否则寻常店铺也就没有必要挂招牌、招幌之类在店门外了。市井百姓就算读不了圣贤书,这些日常见到的文字,多半还是能认得的。”
  有苏轼帮明远说话,明远顿时笑成一朵花,连连点头:“就是,就是!”
  蔡京说不过苏轼和明远两人,也不动气,反而问明远:“远之这‘日报’,打算公开出售吗?定价几何呢?”
  明远笑着摇头:“不要钱。”
  不要钱,免费在汴京的街上派送。
  这个答案将院中所有人都震住了,蔡卞依旧在发呆,蔡京的笑意终于不见了,种建中扶着额头,贺铸望着他,似乎在问:“种彝叔,你给我介绍了一位什么样的朋友啊!”
  唯有苏轼,听到这个答案之后笑嘻嘻地接话:“可见远之你是真的有钱!”
  明远:……我这个“免费”策略可是跟1127讨论了半天,好说歹说,才被算成了是“等价交换”的。
  他面对一院子惊讶不已的眼神,也不卖关子,慢悠悠地将打算以“广告”养报社的主意说出来。
  “广告?”
  “凭广告就能养活一家刻印坊?”
  每个人都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但明远淡定从容的神情证实了这确实是有可能的。
  毕竟明远又不是个傻子,明知是亏钱的生意还去做。
  几个人都将信将疑着,属苏轼最先拈着胡子点起了头。
  “难怪,这‘日报’既然兼有‘广而告之’的功能,难怪远之不肯售卖换钱。这不要钱的东西,接受的人自然多。”
  明远鸡啄米似地点头,暗暗感慨苏轼的反应就是快。
  “远之既然这么笃定……那么某便拭目以待。”
  苏轼微笑,给后辈送去宽和而鼓励的模样。
  明远也说:“就盼着苏公哪天也能为小报题上一幅字,或者赋诗一首。小报好借苏眉公的名气,在汴京城中推而广之。”
  “元长兄,元展兄,两位的书法造诣小弟也是仰慕已久,将来《汴梁日报》求字求到两位跟前,万望两位勿要推辞。”
  “还有方回兄,若是有新的词作,不妨也交给小弟刊印,保证一夜之间能在汴京传唱!”
  贺铸伸手摸摸胡子,有点纳闷:初次见面,这位明郎君怎么知道我会填词的?
  “当然了,各位的润笔之资一定会按时奉上。”
  听说有润笔费,院里坐着的人们相互看看,纷纷笑了起来。
  苏轼笑得尤其不好意思:上回他卖出的全套文集,已经都补贴了家里,如今明远又指给他一条赚家用的明路。
  座中就蔡京一人还在沉吟。
  他斜眼看了看明远,突然开口问:“远之兄,办这《汴梁日报》可是有深意?”
  明远笑笑,没有答话:当然有深意,只是不能告诉你。
  蔡京也只能讪讪地作罢。


第64章 百万贯
  坐在自家院中的藤萝架下, 明远手中轻轻摇着一把折扇,坐在午后的阳光下,听身边的友人随意聊天。他却只管在想自己的事——
  明远的“汴梁日报社”, 已经拥有了一个小小的团队。
  负责人是史尚, 他这个汴京“百事通”和“包打听”方面的特长,在日报社的草创初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因此报上才多了这么多鸡零狗碎的市井消息。
  史尚还曾因为“报道”的内容太上不来台面, 而忐忑不安地向明远致歉。明远却只告诉他“无妨”,这些消息越真实越好,越贴近市井寻常百姓家的生活越好。
  若是将来有一天,三五街坊闲时坐在一处的消遣, 就是找一个认得字的当众读报——那这份报纸的目的就达到了。
  如今《汴梁日报》的消息来源还不大足够,甚至有时还做不到撑满整个版面,所以需要大幅刊载各家瓦子的节目单。预想中的“广告”客户,也还没有一家上门的。
  但明远不着急:他背后有整个试验方的财力支持,在投入初期“烧”一点儿钱也不妨事。
  毕竟后世有很多完全“免费”的报刊,仅靠广告收入就能支付运营成本。
  明远对此很有信心。
  因此他只管吩咐史尚去收集关于城中各家商户的各种消息:这家正店推出新品酒水,那家脚店打折……然后刊载在报纸上。
  等到汴梁日报在京城中发行量日渐增大,将来这些商户自然而然会发现“报纸广告”的妙用, 到时候自然会找上门来。
  至于蔡京问他有什么深意——这深意自然是有的。
  明远早在试验方给他注资注满十万贯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