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纯爱耽美 > 全文免费阅读

[历史]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安静的九乔)


  这幅真迹,明远初见蔡氏兄弟两人时就提起过,蔡卞当时曾艳羡不已。
  这份礼物作为贺礼同赠夫妇二人,的确是再合适不过了。毕竟蔡卞少年得意,高中状元;而王安石的幼女一直有“才女”之称。
  卫夫人的真迹放在那里,便是压倒一切凡俗金玉,简直令蔡家婚礼现场蓬荜生辉。
  蔡京呆立在喜堂中摆放展示礼品的喜桌前,越发看不透明远。
  他直觉自己将来会非常需要明远这个“朋友”,但他也隐约能感到,明远其实并不需要他……
  虽然人在花厅中张罗种种琐事,蔡京的心却似乎早已飞到了明远身边。
  与此同时,明远收到了系统1127的通知。
  1127:“亲爱的宿主,恭喜您又获得了蝴蝶值——10点。”
  明远想了想自己最近做过的事:“我好像没做出什么大事呀?哪里来的蝴蝶值。”
  但只有10点,这听起来,应该是一件“小事”?
  1127:“亲爱的宿主,这是试验方主动为您提供的蝴蝶值,它有个名字叫做‘通知型奖励’。”
  明远:……这到底是通知还是奖励?
  1127:“您收到‘通知型奖励’,意味着您近期的行动引起了重要人物的明确关注。”
  明远:这样也行?
  于是他问:“重要人物?是哪一位?蔡京吗?”
  蔡京日后是要做宰相的,他这么个“文化宰相”会把宋徽宗那个“文化皇帝”哄得团团转,从而自己把持朝政,鱼肉百姓。
  但蔡京此时刚刚中进士,脚下的仕途甚至还没有展开。
  谁知他耳边响起1127的回应:
  “——不,是王安石。”


第58章 百万贯
  王安石宅邸的小书房里, 当朝宰相王安石正在会见上京诣阙的秦凤路经略王韶。
  王韶是一名四十出头的中年人,他与王安石都是江西人,也同是进士出身, 但官运不及王安石亨通, 自身经历也颇为传奇——
  他是嘉祐二年中的进士,任官的经历却并不顺利, 只出任了新安主簿等小官,再加上考制科失败,干脆弃官不做, 转而游历陕西一带,对当地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
  在熙宁元年, 新帝登基之后,王韶向官家赵顼献上《平戎策》三篇, 提出“熙河开边”方略, 旨在收复河湟,招抚羌人,孤立党项, 因而得到了官家的信重。
  而王安石身为宰相, 也对河湟拓边之举一力支持。
  可以说, 王韶就是王安石变法在军事方面的同盟。
  今次王韶上京诣阙, 少不得要来拜见王安石, 商讨陕西边事。王安石也有不少关于“青苗法”、“保甲法”等新法推行的问题想要询问王韶。
  再加上王安石嫁女, 王韶少不了要道一声“恭喜”,并且讨一杯水酒喝。
  此刻两人相对, 坐在王安石府上的小书房中, 都是日常冠戴。
  王韶常年在西北, 饱经风霜, 人看起来便是黑瘦黑瘦的,但是眼神锐利,非常精神。他此刻穿着一身宋人时常穿着的道袍——这道袍正是陕西路近年来流行的吉贝布裁制的。
  可巧王安石身上也是一件吉贝布的圆领襕衫。
  吉贝布的这股“潮流”,不仅仅是在陕西,也火到了汴京来。
  王安石夫人得了几匹吉贝布之后,觉得手感舒适,便做主给丈夫裁成了日常穿的家居服。
  可笑这王安石,身为当朝宰辅,对吃穿这等小事从不用心,但是身上衣服穿起来舒服还是不舒服,他还是有点感觉的。因此堂堂宰相,闲时居家会客便也喜欢穿吉贝布裁成的布袍。
  坐在王安石下首听两人谈话的,还有一名二十六七岁的青年,穿着一身绸衫,五官俊朗,一对剑眉扫入鬓角,脸色却颇为苍白,时不时会别过头去,轻轻咳嗽两声。
  这名青年便是王安石的长子王雱,素来有神童之称,治平四年便中了进士。如今已入经义局,辅助父亲编撰《三经新义》,为王安石推行变法提供“理论”支持。
  今日王安石嫁女,王韶与王雱等人都见到了明远送的那幅卫夫人法帖,当时都很震惊,纷纷称赞王安石的新女婿交游广阔,认得的朋友出手阔绰而得体。
  然而现在谈论起来,王韶最关心的,却是军器监的事。
  “今日刚好遇见曾令绰,得知他如今判军器监,与他聊了几句,竟听说军器监丞换了个横渠弟子。”王韶口中的“曾令绰”乃是王安石前一任宰辅曾公亮之子,曾孝宽。
  王安石知道这件事,微微颔首。
  倒是王雱在旁插话相询:“横渠弟子?陕西张载的弟子?”
  王雱年少才高,父亲王安石又是经学大家,因此他从来不将这种“外地的小学派”放在眼里,因此直呼“陕西张载”之名,惹得王安石扫了儿子一眼。
  王韶却平平静静的,一点儿也不计较王雱的态度。
  “那名弟子刚好是种家子弟,种老令公之孙,种谔亲侄。刚从武官转了文职,便入了军器监做监丞。”
  王雱这才一挑眉,流露出一副了然的神情。大宋朝向来抑武重文,但王雱本人自认为已经走在了士大夫的前列,反倒是对精通军事的武将更敬重些。
  “近日他向曾令绰提了好些颇有见地的意见……”
  王韶就像是说闲话一样,将种建中提的几项改革军器制造的举措都说了。
  “种家子弟,陡然从武职换到文职,又得了一项新差遣,有些干劲,也是常事。”
  王安石听着觉得挺有趣,随口评价。
  “他提出的那个‘外包’,朝中也并不是没有先例,只不过不是这个名字。曾令绰要是也觉得好,就让他们商量出一个条例出来,先捡一些民间常见的,弓、箭、绳索……尝试一二。”
  “至于专设‘研发司’……这也不过是多设一个司局,不见得有这必要。”
  王韶见这些建议并未完全打动王安石,连忙补充一句:“但是曾令绰又提了一句,那横渠弟子说,这些都暗合张横渠的学说,这些举措的终极目标都是提升‘生产力’。”
  “生产力”的概念一抛出来,王安石和王雱都不淡定了。
  熙宁二年,王安石在着手推行新法之前,曾经与司马光有过一次著名的辩论。
  司马光是王安石昔日好友,然而政见不同之际,司马光也照样严词攻击王安石的施政举措,指王安石是“与民争利”。
  而王安石的回击是说他的做法能够“不加赋而国用足”——这个回答却经不起深思:为什么不加赋就能国用足呢?
  张横渠的学派率先提出“发展生产力”的口号,提出三代以来,生产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能以有限规模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口。
  以此类推,只要生产力继续提升,那么“不加赋而国用足”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因此张载提出的新理论,比起王雱主持编撰的《三经新义》来,恐怕更契合王安石这次变法的主旨,也更能令官家接受。
  王雱顿时不服气地开口:“大人……”
  “元泽!”
  王安石也是一声轻轻的呵斥,止住爱子说出什么更加傲慢的话,尤其还当着王韶的面——王韶充其量只是政治盟友,与王安石的私交却并不深厚。
  王韶却对此视若无睹,淡淡笑道:“说起来,今日介甫嫁女,出手送了一份厚礼的那位,听说也是横渠弟子吧。”
  这样一说,王安石与王雱的注意力顿时转了过来。
  “是,能收藏这样一幅卫夫人的真迹,元度与二娘真是好福气。”
  说起来,王雱对妹妹妹夫的“好运”还挺羡慕的。
  王安石却还不知道这件事,他从不关心婚礼礼品这等小事,此刻听王雱一说,顿时又念叨起这个名字。
  “明远啊……”
  王韶顿时加了一把柴:“韶这次上京诣阙,经过凤翔府时与张横渠见了一面,横渠先生为人敦厚,并不掩其弟子之功,直言这‘生产力’理论,是其弟子明远从‘横渠学说’中归纳得出。”
  王韶将他在凤翔府横渠书院的所见所闻尽数告诉了王安石,最后还补充了一句。
  “韶于凤翔张子厚处,还看到了明远所答的几张课业卷子,此子的文章,内容详实,言之有物,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可见此子所学甚是扎实。”
  王安石最早听说明远这人,是从薛向的书信里,得知明远以“仿单”和童谣的形式在陕西路宣扬“青苗法”。他也看过明远所写关于新法推行过程中种种弊病的文章,明远的学识水平如何,王安石自也清楚。
  再后来,司马光与横渠弟子当面辩论的“轶事”也已经从陕西传到了京中。王安石等人都听说了。
  京中有人笑司马光竟被一小儿一言驳倒的,也有人为司马光辩护,说闻名天下的司马大学士故意相让,否则怎可能说不过张横渠门下一名少年。
  甚至有人说,这件“轶事”,也已经传入宫禁,传到了官家的耳朵里。
  王安石此刻听王韶提起,顿时抛去了当初看到明远直言弊病时的不快,拈须颔首道:“此子确实有些不同。”
  王雱争强好胜心重,听父亲和王韶都夸奖明远,心里已是不大舒服,想要开口插嘴。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